基本信息
書名: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
定價:78.00元
作者:宋展雲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40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將魏晉文學上溯至漢末中原文學新風的興起,下延到晉宋之際江州隱逸文風的新變。全書分漢末、三國、西晉、東晉四個時段,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對文學的影響、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與文學融閤、文化中心遷移對文風新變造成的影響等諸多問題進行較為係統的探討。通過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人群體、文學創作和文風特點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從地域文化視角揭示魏晉風度及文風演進的曆史進程。
目錄
緒 論
一 選題來源及其意義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 漢魏六朝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述評
章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與文風演變
節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一 文化中心遷移與地域文人群體的崛起
二 中原文化復興與漢末文化風尚的轉變
三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對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汝潁文化興起與漢魏之際文風演變
一 “汝潁固多奇士”——汝潁士人群體的崛起及其成因
二 從“婞直之風”到“任情自適”——汝潁文化與漢末士風的演變
三 從“齊氣”到“逸氣”——汝潁習氣對漢魏之際文風的影響
第三節 漢末荊州流寓士人學術文化與文學考論
一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流寓士人與荊州文化的繁榮
二 “不循舊轍,多張新幟”——荊州學風與士風
三 “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悲而不壯”的荊州文風
四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流寓士人的離散及其影響
第二章 三國吳蜀文化傳統與文學發展
節 孫吳文化與文學發展
一 漢魏時期吳地文化的發展
二 孫吳文學活動述論
三 孫吳文學之特色
第二節 蜀漢文化與文學發展
一 漢魏時期巴蜀文化述論
二 蜀漢文士的文質之爭
三 蜀漢文學之特點
第三章 西晉南北文化交流與洛中文壇興盛
節 三國歸晉與洛中文壇興起
一 西晉初年的文化政策與文學發展
二 從《思舊賦》到《三都賦》——洛下文人心態的變遷
三 張華與南北文學交流
第二節 “二陸”入洛與南北文學交流
一 南人群體的形成及其文學活動
二 南北文人交流與太康文學中興
三 陸機詩文中的南北意象特點及其成因
第四章 東晉文學地域分布與文學嬗變
節 東晉初期建康政局與中興文學主題的興衰
一 “東朝濟濟,遠近屬心”——東晉初期建康政局及過江士人心態
二 “揄揚,亦彼時之漢武”——中興文學主題之錶現
三 “長揖當途人,去來山林客”——從中興到遊仙
第二節 會稽僑寓士族與山水玄言詩的興盛
一 “入則談說屬文”——會稽玄談中心的形成
二 “即順理自泰”——“逍遙”新義與會稽僑寓士族閑適心態
三 “以玄對山水”——清虛簡淡的蘭亭詩境
四 “齣處同歸”——會稽僑寓士族離散與蘭亭文學的消退
第三節 江州隱逸文化與晉宋之際文風的演變
一 “懷仁山林,隱居求誌”——江州隱士群體的形成
二 “遺世棄榮”——江州隱士的隱逸心態及其成因
三 清俊脫俗、安貧樂道——江州隱士群體及其文學創作
四 江州隱逸文學與晉宋之際文風的演變
結 語 從地域文化視角看魏晉文學演進
一 漢晉地域文化差異與文學之關係
二 漢晉文化中心的遷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三 漢晉文化交流與南北文風的融閤
參考文獻
附 錄 漢末魏晉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統計
後 記
作者介紹
宋展雲,1981年生,江蘇高郵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現任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化與文學研究,《文選》研究,《論語》研究等。曾發錶學術研究成果多篇。
文摘
序言
這本《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魏晉南北朝那段曆史充滿好奇,尤其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文人風骨和文學風格。拿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發現它並沒有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曆史類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史料和人物,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地域文化對魏晉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似乎花瞭大量時間考證不同地域的社會風貌、民俗習慣、哲學思想,以及它們是如何滲透到當時的詩歌、散文、賦等文學體裁中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江南地區文學發展的章節,那裏詳細描述瞭士族南渡後,江南特有的山水情懷和清談之風如何催生瞭吳地文學的獨特韻味,與北地文學的蒼涼壯闊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和文學作品作為例證,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文人們,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創作齣那些流傳韆古的佳句。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是關於曆史、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深度解讀,讓我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這本書,帶給我一種潛移默化的啓發。在我看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夠將一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學術理論,通過生動的地域文化描寫變得鮮活起來。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魏晉文學的著作,但往往側重於文人個體的生平事跡或作品的風格分析,而這本書則將我引嚮瞭一個更宏觀的層麵。作者在書中對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甚至是地理環境對當地文人的創作心態和作品內容産生的微妙影響,都做瞭非常細緻的梳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清談”之風在士族階層中的盛行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文化思潮,並最終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哲學深度和審美旨趣之中。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不同地域的文化氣息,並觀察著文學如何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成長和演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文學背後的文化根基。
評分閱讀《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的産生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而這本書則將“地域文化”這一概念具象化、係統化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和藉鑒的分析,比如,北方粗獷豪放的民風如何與南方婉約細膩的審美相互融閤,從而催生齣更加多元化的文學風格。書中還詳細探討瞭宗教信仰、哲學流派(如道教、佛教、玄學)在不同地域的傳播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時代精神和思想潮流的載體。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爬梳散落在各種文獻中的零散信息,並將其巧妙地組織起來,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完之後,我對魏晉時期文學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緊密相連的有機體。
評分我必須說,《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是層層遞進的。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而是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作者在書中對不同地域士族的社會地位、政治參與度以及他們與當地民眾的互動方式都有著細緻的描繪,而這些社會因素又反過來影響瞭文學的創作主題、錶達方式乃至語言風格。我注意到書中對“門閥製度”與文學發展之間微妙聯係的探討,它解釋瞭為何在漢末魏晉時期,一些顯赫傢族的文化傳承和教育背景對文學創作産生瞭重要的推手作用,同時也可能限製瞭某些題材的齣現。而且,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曆史縱深感,從漢末的動蕩不安,到曹魏的政治整閤,再到西晉的短暫統一和東晉的偏安一隅,每一個曆史階段的地域文化特徵都與文學的演進緊密相連。我從中讀齣瞭那個時代復雜而微妙的社會肌理,以及文學如何在其中扮演著記錄、反思和錶達的角色。
評分《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這本書,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它更像是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對話。我之前對魏晉文學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和“建安風骨”的慷慨悲涼。而這本書則將我的視野拓寬瞭許多,它不僅僅局限於文人本身,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支撐這些文人創作的廣闊的地域文化土壤。我發現,作者非常擅長將宏觀的曆史變遷與微觀的文化細節相結閤。比如,在探討北方戰亂對文學的影響時,書中生動地描繪瞭流離失所的文人如何在顛沛流苦中寫下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詩篇,那種身世之感與傢國之思交織在一起,讀來令人唏噓。而另一邊,江南地區相對安定的環境,則孕育瞭更加注重個人情感抒發和審美情趣的文學風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玄學”與文學的關係的闡述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何在那個時代,對宇宙人生的思辨如此普遍,以及這種思辨如何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深度之中。總的來說,這本書幫助我打破瞭對魏晉文學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認識到地域文化是理解那個時代文學演進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