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传送网设备
定价:28.00元
作者:任海兰著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563508501
字数:395000
页码:2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光通信网可以取消电子交换的瓶颈、实现大容量的信号传输与交换,是人们所追求的光纤通信的理想目标。在现有多波长DWDM传输的基础上,发展以波长交换和选路为基础的光传送网技术,是走向全光通信网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通信网络升级的*方案,因而成为光通信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书从介绍光传送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入手,全面介绍了光传送网设备的相关技术,内容包括OADM、OXC节点在网络中的功能;光传送网各层网络(OCh、OMS、OTS)设备功能的描述;光节点关键技术(可调谐器件、波长变换、全光再生、信道串扰、功率均衡等)的*进展;光传送网设备的管理;光传送网设备的监测等。
本书参考了ITUT相关的*建议,并系统收集了目前外关于光传送网的研究资料,全书层次清晰、内容新颖,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具备通信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阅读,也适合于系统学习现代光网络前沿技术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毛谦,1943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82年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这位。常年从事数字通信及光纤通信设备、系统和光传送送网络、光接入网络、光接入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烽火
文摘
序言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阅读上的“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它毫不留情地将现实世界中那些令人不适的残酷真相暴露无遗,无论是人性的阴暗面,还是社会机制的冷漠。作者的笔触尖锐而毫不妥协,没有给予任何廉价的安慰或虚假的希望。正因如此,当书中偶尔闪现出一丝人性的光辉或微小的反抗时,那种力量感才会显得如此真实和震撼人心。这本书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恰恰相反,它是将你拽回到现实深处,逼迫你直面那些不愿面对的问题。它带来的思考是持久而深刻的,甚至在读完很久之后,某些场景或对话依然会在脑海中盘旋,引发新一轮的自我审视。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虽然是晦暗的世界,但也激发了寻找微光的勇气。
评分这部作品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着实展现出一种老辣的功力。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精髓,情节的推进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急促如暴风雨前的低沉,时而舒缓得如同夏日午后的慵懒阳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隐晦的情感波动,那些在言语之外的试探与挣扎,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书中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又富有逻辑的自洽性,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此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代入感所迅速俘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哲学思辨,关于选择、关于命运,以及在既定框架下个体能迸发出的最大能量。书中对细节的打磨,例如环境的描写,那种质感,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泥土的气息和微弱的金属摩擦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在近期的阅读体验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心雕琢的文字,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能清晰地回味起那些关键的场景和人物的眼神,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独特,呈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它不是那种直白、通俗的叙事腔调,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像是在用一种古老的、被遗忘的语言进行低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逐句斟酌,才能完全体会到作者在特定词汇选择上的深意。例如,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描绘,并非采用传统的年岁更迭,而是通过某种不断消融的色彩或是不停变幻的光影来体现,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也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更像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而不是快速消费的娱乐产品。每次重读,总能从中发掘出先前未曾察觉的层次,这种耐人寻味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作品所缺乏的。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部作品的创新性是毋庸置疑的。作者似乎完全抛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转而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多视角的交织手法。叙事线索如同多股细流,时而汇合,时而又各自奔腾,直到最后才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聚合在一起,揭示出全貌。这种叙事上的“反常规”操作,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迷失,需要耐心去梳理各个时间点和人物身份的对应关系。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就会发现,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处理,完美地契合了故事主题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和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它模拟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充满跳跃和重叠。这种对叙事形式的大胆探索,足以让本书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值得讨论的位置。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知识储备之广博令人叹服。它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流行读物”,而是浸润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本。尤其是在探讨社会结构和权力制衡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看似不相干的古代典籍和现代社会学理论进行旁征博引,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主体叙事的需要,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矫揉造作。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查阅那些不熟悉的术语和背景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的巨大乐趣所在。全书的论证结构严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任何一个齿轮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停摆。对于那些寻求深层次解读和思想碰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它挑战你的认知边界,让你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