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OFDM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优化设计
定价:65.00元
作者:但黎琳,肖悦,雷霞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1046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
内容提要
本书对正交频分复用(OFDM)峰均功率比抑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包括多信号替换法、子载波预留法等非失真技术和峰值限幅法、加窗峰值抵消法等预失真技术,为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共分为6章。章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包络不稳定问题。第2章介绍了峰均功率比的衡量和数学建模。第3章介绍了多信号替换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第4章介绍了利用空余子载波的载波预留技术。第5章介绍了预失真的峰值限幅技术。*后,第6章介绍了时频优化的加窗峰值抵消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校通信类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章OFDM基本原理
1.1正交频分复用
1.2 0FDM的峰值波动
1.3峰均比抑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OFDM的峰均功率比
2.1峰均功率比定义
2.2峰均功率比分析
2.2.1非周期自相关性
2.3采样率与峰均比
2.4其他衡量准则
2.4.1峰值因子
2.4.2立方量度
参考文献
第3章多信号替换法
3.1选择映射法
3.1.1基本原理
3.1.2相关性和序列设计
3.2部分传输序列法
3.2.1基本原理
3.2.2备选信号相关性分析
3.2.3低复杂度搜索方案
3.2.4副信息优化和接收机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章子载波预留法
4.1基本原理
4.2数学建模
4.3 POCS算法
4.3.1基本原理
4.3.2复杂度分析
4.4 SCR算法
4.4.1基本原理
4.4.2 SCR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4.5 active—set算法
4.5.1 实信号算法
4.5.2复信号算法
4.5.3复杂度分析
4.6算法比较
4.6.1 POCS和SCR算法对比
4.6.2 active—set算法对比
4.6.3 SCR与active~set算法对比
参考文献
第5章峰值限幅法
5.1基本原理
5.2限幅滤波算法
5.3迭代限幅滤波算法
5.3.1 时频迭代限幅滤波
5.3.2简化限幅滤波算法
5.4限幅噪声抑制
5.4.1发端噪声抑制
5.4.2收端噪声估计和抵消
5.5联合导引的改进算法
5.5.1 系统模型
5.5.2信道估计优化算法
参考文献
第6章加窗峰值抵消法
6.1并行峰值抵消算法
6.2串行峰值抵消算法
6.2.1理论分析
6.2.2基本原理
6.2.3复杂度分析
6.2.4仿真结果
6.3失真恢复算法
6.3.1基本思想
6.3.2算法建模
6.3.3仿真结果
6.4联合导引的窗函数设计
6.4.1设计准则
6.4.2基本原理
6.4.3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仿佛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思想漫步”,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公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关键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例如,在探讨信道编码的效率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繁忙的集市上信息传递的场景,生动地解释了冗余信息如何帮助我们在喧嚣中捕捉到真实的呼唤。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读完前几章,我感到自己不仅理解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以一种更直观、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去“感受”信号是如何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穿梭和重构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带着你亲手搭建和调试一个精密的系统,每一步的权衡与取舍都清晰可见,让人在领悟技术精髓的同时,也对设计背后的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叙事上的细腻处理,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优化问题,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在深度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没有沉溺于纯粹的理论推导而让人望而却步,也没有流于表面而失去技术上的严谨性。对于那些期望深入理解现代通信系统性能瓶颈的专业人士来说,书中对各种“信道感知”算法的探讨,无疑是一座宝库。特别是关于多普勒扩展效应与时频联合优化部分的论述,作者似乎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倾注其中,对不同优化指标(如误码率、频谱效率、功耗)之间的权衡关系进行了极其透彻的分析。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非凸优化”问题的处理策略,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现成的近似解,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每种近似背后的局限性及其对实际系统性能的潜在影响。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程手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专著,它挑战读者去思考,在实际的资源约束下,我们到底能将性能推向何种极限。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在合上书本时,仍能感受到思维在持续运作。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对“工程实用性”的坚持和强调,它从未让读者忘记这些优美的理论最终是要落地到真实世界的硬件中去实现的。在探讨各种“优化算法”时,作者总是适时地穿插一些关于“计算复杂度”和“实时性”的讨论。例如,在介绍一种高精度但迭代次数多的均衡算法时,书中并未止步于证明其收敛性,而是紧接着分析了在现有FPGA架构下,实现该算法所需的最少乘法器数量和延迟。这种“从理论到实现”的闭环思考模式,对于正在从事系统集成和硬件优化的工程师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价值。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理论设计,必须是可以在有限的功耗和带宽预算内稳定运行的。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充满了可以被量化和验证的工程智慧。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极富逻辑层次感和前瞻性。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未来展望的阅读路径。开篇奠定的基础稳固扎实,为后续复杂模块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点之间存在割裂感。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讨论完标准化的技术后,迅速将视野转向了当前尚未完全成熟的前沿课题。比如,书中对“智能反射面(RIS)辅助的波束管理”在超高频段应用的初步探索,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观点之新颖、切入角度之刁钻,让我眼前一亮。这表明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既有知识,更是在积极参与未来的技术对话。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它激励着读者在掌握好当前主流技术的同时,也能保持对下一代通信范式的敏锐嗅觉,而不是满足于对现有技术的重复描述。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堪称典范,这对于理解复杂的二维或三维信号空间模型至关重要。许多通信书籍中的图表往往为了节约空间而变得拥挤不堪,但本书的插图清晰、标注精确,每一条曲线、每一个向量的指向都意义明确。尤其是那些关于“二维窗函数”或“多维星座图”的示意图,它们极大地帮助我可视化了在时间维度和频率维度上同时进行的信号整形操作。这种对视觉辅助的重视,反映了作者深刻理解技术交流的本质——清晰度高于一切。而且,书中对不同符号集和子载波间干扰(ISI)的图形化展示,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立刻变得可触摸、可辨识。可以说,这本书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呈现,将原本需要大量文字解释的复杂物理过程,浓缩在了几张精美的图表中,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愉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