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知者言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钟伟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67761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感谢业良先生的约请和率真,而有此集。关于这个小册子的题目,我原本准备取名为“黄金眼”,理由是所收录的文章大多为与货币金融相关的评论和随笔,另外,我也真心希望每个人不仅具备金钱眼,更具备智慧眼,清醒地生活在俗世。后来和同事商量,觉得“黄金眼”做书名太过恍惚,遂取为“不知者言”,主要的意思大约是这样的:一是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虽然勉力为文,其实其中涉及的许多事情,我未必了了;二是所谓慎言谨行,言多必失,而我以文为言,实在是有悸于慎言;三是所谓人的无知是无限的,因此在集成此书时,我尤其深切地感受到,我的这些言语的确是相当无知的。鉴于其中绝大多数文章讨论的是金融事件,因此谈一点对于金钱的观念作为序言也许是有意思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但不可能没有财富观。
目录:
金钱是好的仆人,也是坏的主人(自序)
1 银行改革评论
无法回避的深渊
——中国银行业的出路
一柄应慎用的“双刃剑”
——利率市场化
银监会对中国是必要的吗
至少拥有允许民营银行失败的气度
给“不正规”的金融和就业一点点宽容
陈仓暗度忙
——评金融控股浪潮
狂热的金钱信托能热多久
谁来填补基层金融空洞
——评社区银行
停下来歌唱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谈谈世界各国处理不良资产的模式选择
外汇储备居于全球之首:亦喜亦忧
2 资本市场评论
沪深股市将会慢慢死去
子虚乌有的宏观经济和股市背离之谜
从渐进改革看国有股减持的惟一出路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评停止国有股减持
国资委、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革命
花瓶和郑百文
——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二板市场大有可为
——和林毅夫、苏剑先生商榷
谈谈对CDR的一些忧思
谈谈MBO的实证和理论
3 国际金融评论
人民币:在冰面上燃烧
欧元的内在不稳定性分析
关于美元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21世纪的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四极
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略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构想
台湾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吗
全球储备体系该怎么管
——评斯蒂格里茨的《亚洲一体化的现状与展望》
……
4 世界经济评论
5 经济时事评论
后记
钟伟,江苏溧阳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和合著有《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和对策》等多部。个人随笔集著作有《感恩之心》《繁荣的边思》等。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财政部
我发现《不知者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那些“反常识”观点。它并不是要告诉你“无知是多么可怕”,而是试图去揭示“无知”本身所蕴含的某种力量,或者说,是“无知”如何巧妙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我一直对“认知偏差”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则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有一个关于“专家盲点”的例子,大概的意思是,那些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的人,反而可能因为过于专注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甚至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懂行”的人就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但这本书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它并不是在否定专业的重要性,而是让我们去警惕一种“因为知道一点,所以以为自己知道一切”的陷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之门”,虽然门后仍然充满未知,但至少,我不再那么轻易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
评分读完《不知者言》,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是那种“一叶障目”的经典意象。我发现,书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在讲“不知道”这件事本身,而是在讲“不知道”这层“叶子”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遮蔽了我们视野的。比如,书中关于“群体盲从”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去独立思考,而是习惯性地跟随大众的步伐,仿佛一旦加入了群体,就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即便这个群体所认同的,可能恰恰是一种“集体性的无知”。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案例,具体是什么我记不太清了,但那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形、异化的过程,以及人们如何乐于接受并放大这些变形,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它似乎在说,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有时反而促使我们去制造和传播我们以为的“已知”,即使这“已知”是多么的虚假和危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警醒的视角,它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主动的求知者,而是被动的“不知者”,并且甘愿被这种“不知”所裹挟。
评分《不知者言》这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传授,不如说是一种对我们思维惯性的解构。我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它所讲述的内容,因为它触及的层面非常广泛,而且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关联。它不像一本循序渐进的教材,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思维探险”。书中那些关于“刻板印象”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能够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但实际上,我们脑海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标签”,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左右了我们的判断。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决策失误”的探讨,很多时候,那些看似荒谬的错误决策,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来自于信息的不完整,或者说,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本书逼迫我去反思,我所做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选择,有多少是基于全面的信息,又有多少是基于一种模糊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已知”?它是一种令人不安但又极其宝贵的自我审视。
评分这本《不知者言》真是让我颠覆了以往的某些认知。我一直以为,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无论是新闻报道、历史记载,还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观点,都应该经过一定的考证和梳理,或者至少是基于一些普遍的常识。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角,探讨了“无知”本身所能引发的种种奇特现象。它不是在罗列事实,而是在挖掘我们对事实的“无知”是如何塑造我们认知和行为的。我反复回味书中关于“选择性失明”的那一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为何宁愿沉溺于自己已有的认知舒适区,而回避那些可能动摇我们根基的信息。书中用了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虽然我记不清具体细节了,但那种“明明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的荒诞感,至今仍让我不寒而栗。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我也同样是那个“不知者”,固执地坚守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它不告诉你“真相是什么”,而是让你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相,以及这种不知道带来的影响”。
评分《不知者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后知后觉”的阅读体验。它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某个“真相”,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让你在读完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一种“不知”的基础上的。书中关于“信息茧房”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多少是被精心挑选过的,有多少是为了迎合我们已有的喜好而存在的,而又有多少,是我们主动屏蔽掉的,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舒适的“已知”。我无法准确回忆起书中的具体细节,但那种“原来我一直活在某种假象里”的感觉,却久久挥之不去。它让我开始质疑,我所认为的“常识”,有多少是真正经过验证的,又有多少,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让我们去关注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以及这些“不知道”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