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志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全球化
  • 中国金融监管
  • 金融体制改革
  • 金融创新
  • 金融风险
  • 监管科技
  • 金融开放
  • 人民币国际化
  • 金融稳定
  • 宏观审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71213
商品编码:297291973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郑志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9371213

字数:242000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把握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脉搏,细致梳理和深入探讨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法律性质、功能,以及实现良好管制的基本原则,为读者系统呈现了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旨。

内容提要


  随著金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实现金融业的稳健高效运行,成为金融监管现代化追求的目标。而由金融全球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中国金融监管低效运行的现状及其症结所決定,中国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应对监管理念进行认真反恩和理性重塑,而且应对金融监管机能进行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不仅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创新,更需要对监管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志,男,法学博士后,1973年12月生,汉族,安徽颍上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政治部宣传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2003出版专著《WTO与中国经贸法律的变化》,2004年出版专著《网站相关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1月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银行与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被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12月任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7月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资本洪流中的守护者:现代金融监管的演进与前瞻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定改革路径,而是将视角投向全球金融体系日益复杂的图景,深入剖析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石、演进逻辑及其所面临的全新挑战。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在资本跨越国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构建有效、稳健且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部分:金融监管的基石——理论与历史的沉淀 在信息爆炸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金融监管的初衷及其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追溯金融监管的历史脉络,从早期对银行体系的谨慎干预,到应对经济大萧条后对市场秩序的重塑,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对系统性风险的深刻反思。我们将梳理并辨析支撑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经济学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不对称理论: 深入探讨在金融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如何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监管如何通过信息披露、资格审查等机制来缓解这些问题。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独特表现形式及其监管对策。 外部性理论: 阐释金融活动产生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对整个经济体可能造成的巨大冲击。本书将详细分析监管如何通过资本充足率、风险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制度等手段来内化这些负外部性,防止“大而不能倒”的悲剧重演。 公共物品理论: 将金融稳定视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探讨其稀缺性和公共属性对监管提出的要求。我们将分析监管在维护金融市场公平、效率和稳定方面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规制与反规制思潮的辩证演进: 回顾不同时期关于金融自由化与监管加强的争论,分析历史事件如何驱动监管政策的摇摆和调整。我们将探讨在技术进步和市场演变的过程中,监管的边界和功能如何被不断重新定义。 此外,我们将引入诸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关键概念,并深入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演变。读者将能够理解,金融监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市场和风险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科学实践。 第二部分:现代金融监管的支柱——全球框架与核心机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构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全球性框架和核心机制。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各国金融监管的协同与协调成为必然。我们将深入研究: 国际金融组织的监管框架: 详细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在制定全球金融监管标准、协调各国监管政策、以及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s)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演进,以及其对全球银行业监管产生的深远影响。 宏观审慎监管的崛起: 深入探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重要补充而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将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并重点阐述其核心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附加资本要求、杠杆率监管等。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工具在平抑金融周期、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实践效果。 微观审慎监管的精进: 尽管宏观审慎监管备受关注,但微观审慎监管作为维护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分析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对银行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等核心指标的最新要求。同时,我们将探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Shadow Banking)的监管挑战与前沿进展,包括对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思路。 行为监管的新范式: 随着金融市场复杂性的增加,对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公平性的关注日益凸显。我们将分析行为监管的核心理念,即关注金融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消费者、投资者和市场完整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等机构的职能,以及其在信息披露、禁止不公平交易行为、推动市场透明度等方面的实践。 金融科技(FinTech)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业态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将专门探讨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包括监管套利、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网络安全等问题。同时,我们将分析监管如何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例如沙盒监管、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第三部分:前瞻性视角——未来金融监管的趋势与应对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以审慎的眼光,眺望未来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并为应对潜在挑战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全球监管协调的深化与困境: 分析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各国监管协同的必要性与潜在的冲突。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主权利益、监管成本和全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跨国监管合作机制。 数据驱动的监管: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将愈发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海量金融数据进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分析,以及监管机构如何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 应对新形态的系统性风险: 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新的风险形态正在涌现,例如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绿色金融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将探讨监管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新兴风险。 监管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在快速变化的金融环境中,监管体系需要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动态调整监管政策、鼓励监管创新、以及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来确保监管能够有效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金融普惠与监管平衡: 在追求金融稳定的同时,如何通过监管政策促进金融普惠,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安全、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监管在平衡效率、安全与公平之间的作用。 通过对上述理论、历史、机制及未来趋势的全面深入分析,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解框架。我们相信,唯有深刻理解金融监管的本质和演进,才能在资本洪流中构筑坚固的守护屏障,实现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著作,着实让我惊叹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前瞻性的思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下来审视,而非仅仅局限于国内视角。作者巧妙地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多重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的传导、金融创新的加速以及监管协调的复杂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监管套利”和“监管洼地”的讨论,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在中国金融市场中是如何演变,以及中国监管机构又是如何应对的。书中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冲击,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探讨了监管科技(RegTech)的发展潜力。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化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改革思路,比如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如何构建更加适应开放经济的监管框架,以及如何提升中国金融监管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数据引用也十分充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它是一本适合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著作,其内容之充实、分析之透彻,令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没有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而是聚焦于金融全球化这一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其如何重塑中国金融监管的方方面面。作者从微观的金融机构层面,到宏观的金融市场结构,再到国际金融体系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监管框架时所采用的“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视角,既关注不同金融业态(如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差异,也关注跨业态、跨市场的联动性。书中对于如何平衡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张力,是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的思考,令人醍醐灌顶。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问题,而是积极提出改革建议,例如如何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如何提升监管的有效性与效率,以及如何培养一支既懂金融又懂国际规则的监管队伍。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案例研究非常详实,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金融改革动向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朴实无华,但打开扉页,扑面而来的却是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和深刻洞察。初读之下,我被作者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演变的梳理所深深吸引。从早期计划经济下的封闭管理,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市场化理念,再到加入WTO后应对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挑战,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描绘得清晰而有条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历史回顾,而是着重分析了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独特困境和机遇。文章对诸如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等核心议题的探讨,让我对这些复杂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讨论国际金融规则与中国国情的契合度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肯定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也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数据详实,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调研功底。虽然我并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引导读者理解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中国金融监管现状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为理解中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角色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领域发展的读者,我对这本探讨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著作充满了期待,而实际阅读体验更是超乎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麻雀”的精细程度,剖析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挑战。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到微观审慎监管的深化,再到行为监管的探索,书中将各种监管理念和工具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难题、影子银行的风险积聚以及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稳定风险。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问题的揭示,更在于其对改革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模式的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观点,例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监管,如何构建更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如何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来完善中国自身的监管规则。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深刻洞见所折服,也对中国金融监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金融挑战与机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金融监管在复杂全球化背景下的改革图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监管政策时所展现出的“务实”和“前瞻”并存的特质。例如,在讨论如何应对外部冲击时,作者不仅回顾了过往的经验教训,还积极展望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书中对于中国金融监管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角色和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展现了金融监管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金融开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开放中守住风险底线。书中的一些章节,如关于数字货币监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绿色金融的推进,都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前沿领域的敏锐度。整本书的论证过程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轻松理解其中复杂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对中国金融未来发展进行深度预判的精彩论述,令人读后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