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定价:56.00元
售价:38.1元,便宜17.9元,折扣68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7737417
字数: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贯穿作者临床经验、科研思维,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促进中西医两套不同医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注重中西医病症范畴的统一,以提高知识层面和掌握实用技能为主要目的,力求突出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颖性。
至此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谨向长期支持这项工作的领导,向为《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出版付出辛苦的编辑同志,向《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引用到的中西医资料的所有研究者,致以由衷的谢意!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同仁与广大学者不吝赐教,感激之至!
目录
作者介绍
方朝晖,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卫生厅“江淮名中医”培养对象。第十一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安徽省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中西医药学会活血化瘀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国家食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国家行业专项慢病一糖尿病首席专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一“糖尿病血管病变新药创制”课题负责人。
文摘
序言
就其实用价值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为一线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利器。我最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临床决策树”模块。这些决策树并非简单的流程图,而是高度凝练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例如,面对一个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复杂病例,决策树能够清晰地引导我快速筛选出最优先处理的风险点,并提供多套备选的干预路径,每条路径后都附有简短的风险评估和预期疗效预测。这种即时性的指导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我在门诊高强度工作中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此外,书中对各种检验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升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表格化处理,查找起来比翻阅厚重的检验手册要方便得多,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临床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阅读体验上佳,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章节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流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图表,无论是医学影像的展示还是病理机制的示意,都清晰锐利,色彩还原度极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生命科学概念无疑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索引部分,制作得极其详尽和人性化,关键词的覆盖面广,查找起来非常迅速,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刻理解。总而言之,从外到内,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已经达到了高水准,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和敬畏感,完全符合一本专业参考书应有的品质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刻板,反而带有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力。作者似乎深知,医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阐述那些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原理时,他们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引述或生动的临床案例来软化过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只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也能逐步跟上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复杂疾病的个体化管理方案时所采取的平衡视角,他们既强调循证医学的铁律,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去探讨中医传统智慧的精髓,展现出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学术态度,这在当今高度专业化的医学领域中尤为难得。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医学专著的宏大叙事之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其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与现代医学研究前沿相关的细枝末节。书中对某一特定代谢通路的研究,不仅引述了经典文献,更是深入剖析了近五年内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数据,那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文献梳理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团队的学术功底。例如,在论及某种新型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详细描绘了分子靶点上的动态变化,甚至引用了最新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来佐证,这对于临床实践者和科研人员来说,是无价的宝贵信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综述类读物,它更像是一部立体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库,能够切实提升读者的专业判断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开始关注到这本书在构建跨学科思维框架方面所做的努力。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疾病和治疗的全新整合视角。例如,作者在描述某一传统疗法时,会立即引出当前西方药理学对该疗法中活性成分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将两者进行精确的对照和印证。这种“古今对话”、“中西互证”的处理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专业视野,使人意识到学科间的壁垒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以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实现高效的融合。这种视野的拓展,让人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充满了信心和新的思考维度,它激励我不仅要做一个熟练的执行者,更要成为一个能够跨界整合的思考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