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防电子热点2014
定价:168.00元
售价:114.2元,便宜53.8元,折扣67
作者:余洋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118100600
字数:181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防电子智库丛书: 《世界军事电子发展年度报告2014》 《世界主要国家网络空间发展年度报告2014》 《国防电子热点2014》
内容提要
余洋主编的《国防电子热点(2014)》对2014年度 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防电 子领域40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 领域涵盖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和网络空间,涉 及战略规划、产业调整、新技术发展、新装备研制等 。本书可供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和网络空间等 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冲击力,色彩搭配大胆,那种金属质感的线条和深邃的背景,立刻让人联想到高科技和前沿领域。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和了解“热点”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2014”这个时间戳也暗示着它会聚焦于那个特定时间点上最受关注的技术动态。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跨越多个技术维度的技术报告汇编,而不是简单的新闻综述。比如,其中对于特定型号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剖析得极其深入,那种对信号处理细节的描述,即便是对于一个在相关领域工作多年的人来说,也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完全消化。它没有那种为大众读者准备的通俗易懂的导览,而是直接跳入了技术实现的“硬核”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某些部分对新兴材料在电子设备中应用的探讨,那种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联系的阐述,逻辑链条严密,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气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强度的专业研讨会,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工程图景,需要时间来整理和吸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传统的技术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更像是一种基于“痛点”和“突破口”的散文式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独立且复杂的工程难题,然后层层剥茧,展示解决该难题所采用的创新方案。例如,关于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的那一部分,作者并没有采用标准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通过描述一次具体的项目失败案例入手,反推如何通过调整布局和滤波设计来规避共模噪声。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融入到具体的工程实践场景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复杂技术,因为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不过,也正因为章节间的跳跃性较大,如果不是对整个领域有扎实的背景知识,读者可能会在不同主题间感到轻微的迷失,需要频繁回顾前文才能跟上思路。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某些关于材料科学与电子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上,展现出了极强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在那个时间点上,很多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探讨了它们一旦成熟将如何颠覆现有的系统架构。书中对于特定半导体异质结器件在提高高频响应方面的潜力分析,细致到了晶格失配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的技术评论范畴。它没有过多地渲染这些技术“有多么厉害”,而是冷静地列出了实现它们所必须克服的物理和工程障碍,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读起来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份来自最前沿研究机构的内部备忘录,充满了尚未被大众所知的“秘密武器”的雏形。唯一的遗憾是,对于这些前沿领域,书中的论述大多停留在理论预测和初步实验阶段,缺乏后续的工程化应用案例来佐证其长期价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非专业人士的感受。我本来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未来军事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宏观预测或者至少是政策层面的解读,毕竟“热点”二字常常与战略方向挂钩。结果,书中绝大部分篇幅都聚焦在了具体的、甚至是相当底层的技术细节上。举个例子,关于特定加密算法的实现细节,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进行推导和验证,其详尽程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独立的密码学参考书。这种对细节的痴迷,虽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但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我经常需要对照着其他参考资料,才能理解作者在描述某个特定电路架构时的设计考量。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同行、甚至是写给某个具体项目组内部的技术手册,而不是面向更广泛的行业观察者。那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术语堆砌和对技术难点的直接挑战,让人在佩服之余,也感到一丝“高处不胜寒”的疏离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和严谨的,几乎看不到任何煽情的词汇或夸大的宣传语。它似乎秉持着“数据和事实胜于一切雄辩”的原则。在讨论到某项新技术的性能提升时,作者提供的往往是一组组对比鲜明的测试数据,配上精确的误差范围和置信区间,而不是模糊的“显著提升”或“革命性进步”。这种对量化分析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专业、甚至有些冷峻。这种风格非常适合那些需要从技术文档中提取准确信息的读者,他们可以信赖这里呈现的每一个数字和每一个图表背后的严谨推导。然而,对于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一些行业洞察或者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某种情感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干燥和晦涩。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的深度导读,要求读者自带专业背景和极高的专注力才能充分领略其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