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电子装联材料技术基础
定价:29.80元
售价:20.9元,便宜8.9元,折扣70
作者:黄祥彬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1277689
字数:256000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内容以电子装联材料工艺知识为主,内容包括现代电子装联材料工艺概论、焊料(焊膏、锡条、锡线、锡片)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助焊剂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清洗剂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电子胶黏剂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三防涂料基础知识及应用、其他电子装联材料基础知识及应用工艺。全书除介绍电子装联材料的特性、分类和化学组成外,还简单介绍相关工艺可靠性知识和设备知识,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案例,阐述了装联材料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黄祥彬: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艺工程师,项目经理。主要从事电子材料(辅料)应用工艺研究方面的工作。
这本号称“现代电子装联材料技术基础”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是满怀期待的。毕竟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这么快,对材料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收获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大失所望。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比如晶格结构、热力学平衡态这些,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普通材料学导论里都能找到,而且讲解得更加深入和系统。对于一个想要了解“现代电子装联”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来说,这些宏观理论的堆砌显得有些空洞和脱节。比如,它花了好几页去讨论某些特定合金的相图,但对于这些合金在实际SMT(表面贴装技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空洞、虚焊等具体问题,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句,没有深入剖析材料层面的失效机制与改进措施。真正与“装联”环节紧密相关的比如焊锡膏的流变学特性、助焊剂的化学作用机理、或者先进封装技术中介于芯片与基板之间的材料如何应对高密度互连带来的热机械应力,这些核心内容在全书中都显得非常薄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性的、应用驱动的材料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基础知识的罗列,读起来感觉像是翻阅一本过时的通用材料教科书。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图表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短板。电子材料的特性,尤其是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通常需要大量的显微图像、能谱分析图、或者动态力学测试曲线来直观展示。然而,这本书中的配图质量普遍不高,很多图例模糊不清,标注信息缺失,有些图表的数据来源和测试条件交代得含糊不清,让人无法对展示的材料行为建立起可靠的信任感。例如,在讨论不同界面附着力时,书中只有几张泛黄的拉拔测试示意图,完全没有提供现代电子封装中常用的剪切强度、拉伸粘结强度(T-peel)的量化数据对比,更别提SEM或TEM下观察到的界面反应层形貌了。这对于一本教授“技术基础”的书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材料科学的精髓在于精确的量化和可靠的微观观察,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保守和敷衍,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版物,与“现代”二字相去甚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让人头疼。它更像是一份整理了大量零散资料的文集,而非一部逻辑清晰的专著。章节之间的跳转显得生硬且缺乏连贯性,常常前一章还在讨论高分子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金属粘合剂的固化动力学,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逻辑桥梁,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特别是关于“绿色电子制造”的部分,这本应是现代技术的热点,但书中仅仅罗列了一些RoHS指令的条文和某些无铅焊料的基本成分,对于替代材料的性能评估、环保工艺的挑战与优化,甚至循环再利用的材料科学基础,几乎没有涉及。这种信息呈现方式,让读者在尝试构建一个关于未来趋势的认知地图时,找不到清晰的路线指引。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迷宫里乱转,虽然看到了各种信息点,却始终无法找到出口或理解整体布局。对于需要快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工程师或研究生而言,这种组织方式的低效性是难以容忍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专业术语使用也让人感到困惑。一方面,它试图用一种非常学术化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但很多关键术语的定义却不够严谨,甚至在不同章节中存在不一致的用法,这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比如,对于“可靠性”这个在电子装联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书中没有清晰地区分环境可靠性、工作寿命和失效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是笼统地提及“提高可靠性”,却从未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如应力缓冲层、热膨胀系数匹配)来具体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新出现的、具有突破性的材料,比如自修复聚合物或者基于纳米颗粒的复合浆料,书中只是极其简略地提到了它们的名称,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其合成难度、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实际量产中面临的工艺窗口限制的任何信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无法真正成为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工具,更像是一份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层面的索引目录,而没有提供深挖知识的途径。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未能达到我对一本现代技术参考书的期望。它的广度远远超过了深度,内容显得非常扁平化。它似乎想面面俱到地覆盖所有与电子装联相关的材料领域,从金属到陶瓷,从聚合物到复合材料,但结果却是每一样都只触及了皮毛。真正有价值的、能指导工程实践的深入分析和前沿案例研究几乎缺失不见。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来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或者想跟进最新材料进展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为初级大专层次的学生准备的、内容相对陈旧的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能够承载“现代电子装联材料技术”这般宏大主题的专业书籍。我最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期刊文献和标准手册,来弥补这本书在关键技术细节上的巨大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