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普書 生命科學的復印機:剋隆技術
定價:29.80元
作者:羅振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6108709
字數:
頁碼:1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剋隆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産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本書主要介紹瞭不同物種的各具特色的生命現象,在探索生命的同時也關注瞭剋隆科學技術,解讀剋隆的原理,以及剋隆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非常富有可讀性和趣味性。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瞭不同物種各具特色的生命現象,在探索生命的同時也關注瞭剋隆科學技術,解讀剋隆的原理以及剋隆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剋隆的研究成果和“剋隆人”引起的風波,非常富有可讀性和趣味性。本書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生命科學普及讀物。
目錄
章 科學衝擊波:剋隆
節 生命的復製——剋隆
何為剋隆
生命是如何剋隆的
剋隆技術發展簡史
第二節 傳奇的“多莉”
剋隆羊“多莉”誕生記
“多莉”引起的軒然
“多莉”的悲慘命運
第三節 中國剋隆技術的發展
中國剋隆事業人
我國剋隆技術取得的成果
我國剋隆技術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 生命復製的前提:細胞
節 細胞剋隆技術
什麼是細胞
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剋隆技術
第二節 細胞的組成
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器
細胞質
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的培養
什麼是細胞培養
生存的舞颱——培養細胞的條件
微生物細胞的培養
動物細胞的培養
第四節 細胞的活動
無限的循環——細胞周期
傳遞的開始——細胞分裂
變異的關鍵——細胞分化
衰老的前兆——細胞衰亡
細胞的雜交——細胞融閤
第三章 “七十二變”:基因剋隆
節 基因剋隆
從基因談起
基因控製生命的遺傳
什麼是基因剋隆
基因剋隆的常用方法
DNA的剋隆
第二節 基因剋隆的載體
質粒載體
噬菌體載體
病毒載體
第三節 基因工程的應用
基因工程藥物
基因工程抗體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的其他應用
第四節 基因工程的奧秘
不怕病蟲害的莊稼
抗除草劑的作物
潑辣的“莊稼漢”
發光的植物
“超級動物”的奧秘
第五節 神奇的復製技術——PCR
DNA復製需具備的條件
PCR技術的産生與發展
PCR技術的應用
第四章 的革命:動物剋隆
節 剋隆的時刻——動物剋隆
什麼是動物剋隆
動物剋隆的無限契機
剋隆大熊貓
復製印度野牛
搶救歐洲盤羊
冷凍動物園的後代
第二節 植物剋隆
剋隆技術與農業
植物原生質體培養
花粉和花培養
試管育苗
第五章 生命的挑戰:剋隆與人類
節 剋隆人的是是非非
生命是什麼
剋隆人誕生過程狂想
剋隆完全相同的人可能嗎
理性對待剋隆人
第二節 造福人類的剋隆技術
試管嬰兒
剋隆人體器官
未來的製藥廠
生物導彈——單剋隆抗體
作者介紹
羅振,河南周口人,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金融係,在下列圖書編輯中,曾擔任主要編輯:《生命需要綠色》《給自己一個希望》《誰動瞭我的空氣》《目標——用目標點亮人生》《行動——好動機帶來好機會》《性格——好性格影響一生》《自信——奇跡從自信開始》《責任——把成功當成習慣》等。
文摘
《科普書·生命科學的復印機:剋隆技術》:
剋隆羊“多莉”的問世,在全世界引起軒然。這隻不同凡響的羊究竟是怎樣被培育齣來的呢?威爾姆特研究小組的具體做法是,先將一個綿羊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吸齣來,使其變成空殼,然後從另一隻6歲母羊的身上取齣一個細胞,將其中的遺傳物質注入卵細胞空殼內,這樣就得到瞭一個含有新的遺傳物質但卻沒有受過精的卵細胞。這個經過改造的卵細胞分裂、增殖形成胚胎後被植入另一隻母羊內,隨著母親的成功分娩,“多莉”便來到瞭這個世界上。
“多莉”的這一誕生過程與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繁殖過程大相徑庭。有生物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繁殖過程是這樣的:與卵細胞結閤形成個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增殖形成胚胎,胚胎後發育成體動物。可見,哺乳動物的生命過程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多莉”的特彆之處在於它的生命的誕生沒有的參與。從遺傳角度講,這隻小綿羊具有其母親的遺傳特徵,是其6歲母親的復製品。
羊能復製,那麼人呢?人和羊同屬哺乳動物,羊已被復製成功,復製人是不是為時不遠瞭呢?自從《自然》雜誌發錶威爾姆特的文章以來,甚至在文章正式發錶之前,有關“剋隆”綿羊的消息已經傳遍世界各地,如同原子彈爆炸一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震驚和反響。
美國總統剋林頓在剋隆羊消息發布的第二天,即2月24日,緊急召見美國國傢生物倫理谘詢小組,要他們對此問題的法律和道德影響進行研究,並於90天內提齣報告。3月4日,剋林頓發布禁令,禁止用聯邦經費從事“剋隆”人研究。2月25日,《波士頓環球報》以《剋隆的衝突》為標題,發錶文章介紹瞭關於剋隆羊所引發的爭論。同一天,《華盛頓郵報》上的文章《我們應該為剋隆羊擔憂嗎?》又反映瞭部分科學傢為剋隆技術辯護的觀點。2月27日,路透社嚮世人透露,“梵蒂岡呼籲禁止剋隆人”。3月3日,《華盛頓郵報》在頭版以《剋隆研究的問題將受到嚴格檢驗》為題,重新挑起爭議。3月5日,意大利衛生部長發布命令,禁止對人或動物進行任何“剋隆”實驗。
同日,丹麥科學傢在經過充分辯論之後,宣布暫停正在進行中的“剋隆”研究,直到作齣一項有關政治、法律和道德的相關決定為止。也是在同一天,日本學術審議會也決定禁止使用公共科研經費研究與人類有關的“剋隆”技術。而阿根廷議會也討論瞭一項立法提案,這項提案提議對從事“剋隆”人研究的科學傢處以8~20年。德國、加拿大等國也紛紛采取行動,禁止“剋隆”人的研究。
“多莉”的悲慘命運蘆斯林研究所自從“多莉”齣生後,便備受關注。大傢都希望能從盧斯林那裏得到關於“綿羊之星”的手消息。在2003年2月7日左右,盧斯林研究所卻發齣瞭令人擔憂的消息:多莉已經開始不停地咳嗽。一個星期後經獸醫診斷,“多莉”患有嚴重的進行性肺病。所謂“進行性”疾病,是指患者病情不斷發展惡化,生命危在旦夕。鑒於這種情況,研究所決定為多莉實施“安樂死”,他們實在不忍眼睜睜地看著多莉鬱鬱而終,希望這隻曾經享受過生命的快樂、並且為全世界帶來過無數驚喜的可愛的小綿羊平靜安詳地離開人世。一般說來,一隻綿羊平均可以活11~12年,而多莉今年隻有6歲,壽命僅相當於普通羊的一半。
剋隆羊“多莉”死瞭!培育齣這隻世界上例體細胞剋隆動物的蘇格蘭盧斯林研究所於2月14日嚮外界宣布瞭這一令人心痛的消息。
“多莉”的悲劇再次引發瞭有關剋隆技術的爭議。
關於“多莉”的死。科學界流傳“剋隆動物早衰”的說法。英國《新科學》雜誌指齣,剋隆動物比普通動物體內缺少一種叫做凋聚物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夠保護細胞內的染色體,控製細胞衰老的進度,好比一座“生物鍾”。2002年2月,日本研究人員也指齣,剋隆鼠的壽命比普通老鼠短。但是,美同先進細胞科技公司發錶瞭駁斥上述觀點的研究報告。他們在對24隻剋隆牛經過全麵係統的體格檢查後,發現所有指標均正常,沒有缺少凋聚物的跡象。然而,2003年2月2日,澳大利亞隻剋隆羊在活瞭短短2年零10個月後突然死亡,其死因至今還是個謎。
……
序言
市麵上關於科學的圖書很多,但真正能夠觸及讀者內心,引發深刻思考的卻屈指可數。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科學知識的堆砌,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剋隆技術,無疑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它觸及瞭生命的倫理、道德以及我們對“自然”的定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探討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它是否能夠讓我思考,當人類掌握瞭復製生命的能力時,我們應該如何定位自身?當生命不再是唯一的,原創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個體”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元的視角,允許不同的觀點存在,並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能否讓我不僅僅是瞭解剋隆技術的“是什麼”,更能思考“為什麼”以及“該不該”,成為一次真正有意義的思維探索,這是我最渴望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麵選擇瞭深邃的藍色,仿佛宇宙星辰的浩瀚,又像細胞核深處的奧秘。中央的圖形並非常見的DNA螺鏇,而是由無數精細的光點構成,隱約勾勒齣一個模糊的生命輪廓,充滿瞭科技感和未來感,讓人一看就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書脊的排版也很簡潔大氣,標題“生命科學的復印機:剋隆技術”用一種略帶金屬質感的字體呈現,既強調瞭主題的科學性,又不失其引人入勝的魅力。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這種細緻的觸感讓我對作者的用心有瞭初步的感知。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考究,文字與圖錶的比例恰到好處,大量的示意圖和照片,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展現瞭復雜的科學概念,避免瞭純文字的枯燥。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人一種高品質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相信它會是一場關於生命奧秘的視覺與智慧的盛宴。
評分我一直對生命科學領域充滿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顛覆我們認知,甚至挑戰倫理邊界的議題。剋隆技術,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禁忌的色彩,總讓人聯想到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內心瞬間被點燃瞭探索的欲望。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如何將這個復雜而前沿的科學概念,剝離其錶麵的神秘麵紗,用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剋隆技術的原理,比如體細胞核移植的具體步驟,基因工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種剋隆方法的優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導讀者思考,在欣賞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的同時,也能理性地審視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倫理睏境。這本書能否在我心中構築起一個關於剋隆技術的完整圖景,讓我不再隻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層麵,而是能夠理解其科學邏輯和現實意義,這是我最期待的。
評分最近,我迷上瞭一個關於“基因編輯”的紀錄片,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類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從未停止,而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嚮前推進。剋隆技術,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裏程碑式的突破,自然是我非常想要深入瞭解的對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剋隆技術在整個生命科學圖景中所處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項獨立的技術,更可能與其他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乾細胞研究)相互關聯,共同推動著生命科學的革命。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這種關聯性,讓我看到這些看似獨立的科技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我們對生命、對疾病,甚至對人類自身的理解。它能否讓我意識到,剋隆技術並非止步於“復製”,而是可能開啓瞭更多關於生命創造和修復的可能性,這是我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啓發。
評分作為一名對生物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我常常會在閱讀科普讀物時遇到一些“故弄玄虛”的解釋,或者是一些過於簡化的概念,導緻我無法深入理解。因此,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真正的“科普”,既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又具備足夠的可讀性。我期待它能夠用生動的語言,輔以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案例,來闡述剋隆技術的起源、發展曆程,以及在不同領域(如農業、醫學、甚至瀕危物種保護)的應用前景。我希望作者能夠避免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或者在必要時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剋隆技術背後的一些爭議性話題,比如“復製人”的可能性、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各國在相關法律法規上的差異。這本書能否成為我深入瞭解剋隆技術的一扇窗口,讓我看到這個領域既輝煌的成就,也存在的挑戰,這是我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