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200例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万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233942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41kg
《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200例》精选了200个采用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的典型实例,电子元器件涵盖面广,包括电阻器、电容器与电感器、变压器与继电器、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光电器件、电声换能器件、压电元件与霍尔元件、集成电路、家用电器、电动机和万用表的巧用等,检测方法简单易行。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200个例子”的数量,而在于每一个案例背后所蕴含的“经验之谈”。我发现,很多作者在描述故障现象时,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行业内行人才懂的“窍门”。比如,在测量继电器线圈电阻时,如果发现数值波动不定,这本书会立刻提醒你,这可能不是线圈本身的问题,而是触点接触不良在万用表切换量程时产生的“假象”。这种对信号和测量工具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是教科书上绝对学不到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测量结果,都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需要结合电路的整体工作状态去辩证分析的。而且,作者在选择例子时,覆盖面极其广,从简单的分压电路故障,到复杂的电源反馈环路异常,几乎涵盖了日常维修中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成为了一本跨越多种电子设备维修的通用宝典,一本关于“如何系统性排查故障”的思维导图。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它读起来更像是和一位技术高超的前辈在进行深夜的技术交流。作者的叙述中充满了对电子元器件“脾气秉性”的洞察。比如,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某个特定型号的场效应管在过热时会出现的“慵懒”表现,或者某个特定滤波电容老化后会产生的“精神萎靡”的输出电压。这种拟人化的描述,虽然听起来轻松,但背后的技术原理却是扎实无比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只关注“测出故障”,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验证维修效果”。在修复完一个元件后,作者会引导读者如何利用万用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进行多维度的交叉验证,确保问题没有被“掩盖”而不是被“解决”。这种严谨的收尾流程,极大地提升了维修的可靠性,避免了“修好又坏”的尴尬局面,对于追求完美修复的工程师来说,这点尤为珍贵。
评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彻底打破了“万用表只能做静态测试”的局限性。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万用表在不同档位切换时所产生的微小时间延迟和电压变化,设计出了一系列“动态”的观察方法。这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比如,书中有一章是关于如何通过观察万用表在欧姆档测量一个二极管结电阻时,表笔切换瞬间指针的“抖动”幅度,来判断该二极管的PN结是否干净,这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此外,这本书在故障排除的逻辑链条构建上,也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故障与测量值,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排除树”,告诉读者在遇到模糊现象时,应该优先测量哪个参数,其次是哪个,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万用表这件古老而强大的工具,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每一次测量都充满了期待和智慧的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作者竟然能把“万用表”这个看似基础的工具,玩出了花。它不是那种罗列公式和原理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或者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电工手把手教你如何“审问”电子元器件的实战记录。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昏黄的灯光下,拿着表笔在电路板上小心翼翼地触碰,然后“叮”的一声,发现了一个隐藏很久的故障点。最让我佩服的是,它没有止步于告诉我们电阻、电容该怎么测,而是深入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如何通过万用表观察晶体管的动态特性,如何用它来判断电源部分的纹波,甚至是如何通过微小的电压变化来推断出IC内部的运行状态。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字转化为对元器件生命状态的直观感知,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电子维修,有了一种如同侦探破案般的乐趣。对于那些总是在“万用表测不出问题,但电路就是坏的”的维修人员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醒剂,它教我们如何用万用表问出“隐藏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我接触电子维修也有些年头了,市面上关于数字万用表使用的教材多如牛毛,大多是教你“拨到哪个档位,读哪个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压根不是在教你“怎么用万用表”,而是在教你“怎么用万用表去理解电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每举一个“例”,都仿佛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故障现场。比如,讲到如何判断一个看似正常的电容是不是漏电,书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理论值,而是描述了在特定负载下,用万用表的毫伏档去“听”它是否在呼吸,这种描述手法极具感染力。它更强调的是“过程和逻辑推演”,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对比测量法”的章节,用一个正常板子的参考数据去比对故障板子,这种“同台竞技”的测试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定位的效率。这本书读完之后,我的万用表在我手里仿佛从一个简单的测量工具,变成了一把可以解构电路的“手术刀”,那种自信心是单纯背诵标准值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