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

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海兰,刘德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光通信
  • 信号处理
  • 现代通信
  • 通信工程
  • 光纤通信
  • 数字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 OFDM
  • 相干光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25686
商品编码:297294305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

定价: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任海兰,刘德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21025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光通信工程和全光通信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光调制、光复用、光再生、光路控制、光逻辑控制、光检测、光波长技术、光传送网功能等。其中原理部分的阐述力简明清晰并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应用部分的介绍则建立在系统收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资料的基础上,涵盖了近几年光信号自理技术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层次清晰,内容新颖,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作为光纤通信、光电子、应用物理等的科技和工程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教材。

目录

章 光通信与光信号处理概述
 1.1 光通信的发展
 1.2 光通信中的光信号处理
第2章 光调制技术
 2.1 光调制技术的分类 
 2.2 电光调制
 2.3 声光调制
 2.4 磁光调制
 2.5 电吸收调制
 2.6 光传感中的光调制技术
第3章 光复用技术
 3.1 光波分复用
 3.2 光时分复用
 3.3 光码分复用
 3.4 光极化复用
 3.5 微波副载波复用
第4章 光再生技术
 4.1 信号再生的概念与光再生技术概况
 4.2 光放大技术
 4.3 光整形技术
 4.4 光时钟恢复技术
第5章 光路控制技术
 5.1 光隔离器与环形器
 5.2 光开关
 5.3 光滤波与光上下复用
 5.4 光波长变换
 5.5 色散补偿技术
 5.6 光功率分配器
第6章 光逻辑控制技术
第7章 光检测技术
第8章 光波长交换与路由技术
第9章 光分组交换与路由技术
0章 光传送网功能与光信号处理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图书简介 引言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光通信以其巨大的带宽、低损耗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从互联网的骨干传输到城域网乃至接入网,光信号的有效传输和精确处理是实现高速、大容量通信的关键。本书《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深入探讨光通信系统中信号处理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作者在光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不仅梳理了光通信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更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力图为从事光通信系统设计、研发、优化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一本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 本书内容梗概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内容编排循序渐进,力求覆盖光通信信号处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全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与其他章节形成紧密的逻辑联系。 第一部分:光信号基础与传输模型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光信号特性入手,深入解析光波的物理本质,以及在光纤中传播时的各种特性。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光纤(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传输特性,包括其色散、损耗等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一套严谨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过程,包括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效应。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的光信号分析与处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信号的物理基础: 介绍光的基本性质,如波长、频率、偏振等,以及激光器、LED等光源的特性。 光纤传输特性: 详细分析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结构、模式特性、损耗机理(如瑞利散射、吸收损耗)以及不同类型的色散(如材料色散、波导色散、高双折射效应)。 光纤传输模型: 建立描述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数学模型,包括波动方程、光强传输方程等,并引入包络近似和慢变幅近似等简化手段。 非线性效应: 深入探讨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如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以及受激拉曼散射(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并分析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光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 作为光通信系统的核心环节,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是实现信息高效传输的关键。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光信号调制技术,涵盖传统的强度调制,以及现代的相位调制、频率调制、偏振调制等。我们将分析不同调制格式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同时,本书也将重点介绍与之配套的解调技术,包括相干检测、非相干检测等,并分析各种解调方案的性能指标和实现复杂度。 光信号调制技术: 强度调制(IM): 介绍传统的OOK(On-Off Keying)调制,分析其简单性与局限性。 相位调制(PM): 详细讲解PSK(Phase Shift Keying)系列,如BPSK、QPSK,及其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的优势。 频率调制(FM): 介绍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以及其在某些特定场景的应用。 偏振调制(Pol-M): 探讨利用光信号偏振状态编码信息的技术,如Pol-QPSK、Pol-16QAM等,及其在超高频谱效率传输中的作用。 复数调制格式: 深入分析M-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系列,如16-QAM、64-QAM,解析其在高容量传输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其调制原理和星座图。 多载波调制: 探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如光OFDM,以及其应对色散和干扰的优势。 光信号解调技术: 非相干检测: 介绍强度检测、鉴频鉴相检测等技术,分析其简单易实现但性能受限的特点。 相干检测: 详细阐述相干检测的原理,包括本振光的作用、载波恢复、符号定时恢复等。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的相干接收机结构,如平衡探测、电探测。 数字信号处理(DSP)在解调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如何在数字域实现载波相位估计、符号定时恢复、色散补偿、均衡等关键的信号处理算法。 第三部分:光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在光通信系统中,接收端的光电器件和信号处理单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各种光电探测器的原理和特性,如PIN光电二极管、APD(Avalanche Photodiode)以及更先进的光电混合集成器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介绍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在光通信接收端的核心应用,包括色散补偿(CD)、偏振模色散补偿(PMD)、非线性效应补偿(NLIC)以及信道均衡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DSP算法的原理、实现方法及其性能优势。 光电探测器: PIN光电二极管: 介绍其工作原理、响应速度、量子效率等参数。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分析其内部增益机制,提高接收灵敏度的原理。 光电混合集成器件: 探讨APD与SiGe BiCMOS等技术结合在高性能接收前端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DSP)在接收端的核心功能: 色散补偿(CD): 详细介绍基于DSP的色散补偿技术,如基于FIR滤波器的补偿、基于自适应算法的补偿,以及对不同类型色散的处理。 偏振模色散补偿(PMD): 深入分析PMD的产生机理,以及基于DSP的PMD补偿算法,包括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最速下降法等。 非线性效应补偿(NLIC): 重点介绍DSP在补偿光纤非线性效应方面的技术,如基于后向传输(Backpropagation, BP)算法的补偿、基于Volterra级数模型的补偿等。 信道均衡: 讨论均衡器的作用,以及自适应均衡算法,如LMS(Least Mean Square)和RLS在消除符号间干扰(ISI)中的应用。 载波恢复与符号定时恢复: 详细介绍各种用于恢复载波频率和相位、以及符号时钟的DSP算法,如Gardner定时算法、Mueller-Müller算法等。 第四部分:先进的光通信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信号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和未来光通信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和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数字相干技术、多维信号调制等。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一些新兴领域,例如光计算、量子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挑战,以及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如数据中心互连、5G/6G光回传)的光信号处理需求。 相干光通信系统: 数字相干技术: 深入解析数字相干接收机中DSP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包括高速ADC/DAC、高性能DSP芯片等。 高性能调制格式: 探讨更高级别的M-QAM调制格式,以及其对DSP处理能力的要求。 灵活波长选择(Flex-Grid)与带宽自适应: 分析如何在相干系统中实现灵活的频谱资源分配。 光计算与光通信的融合: 探讨光信号处理在加速计算、光神经网络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量子通信中的信号处理: 介绍量子密钥分发(QKD)等量子通信技术对信号处理提出的新挑战和要求。 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信号处理: 数据中心互连(DCI): 分析DCI对低延迟、高吞吐量信号处理的需求。 5G/6G光回传: 探讨5G/6G网络对光回传网络在带宽、时延和灵活性方面的更高要求,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技术。 自由空间光通信: 介绍在自由空间传输中,大气湍流等因素对光信号处理的影响。 第五部分:性能评估与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对各种光通信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性能评估,包括误码率(BER)、信噪比(SNR)、频谱效率等关键指标的分析。我们将对比不同技术在性能、复杂度、功耗等方面的权衡。同时,本书也将对未来光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对更高调制阶数、更低功耗DSP、以及AI/ML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等进行探讨,为读者勾勒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蓝图。 性能评估指标: 误码率(BER): 介绍BER的定义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信号噪声比(SNR)与比特能量噪声比(Eb/N0): 分析这些参数与信号质量和传输性能的关系。 频谱效率: 探讨如何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单位带宽内传输更多信息。 功率效率: 分析降低系统功耗的重要性。 技术对比与权衡: 不同调制解调方案的性能对比。 DSP算法在不同补偿场景下的效率与复杂度分析。 硬件实现方面的考量: 高速ADC/DAC、FPGA、ASIC等。 未来发展趋势: 超高阶调制格式的研究与应用。 面向AI/ML的光信号处理: 探索机器学习算法在信道估计、故障诊断、网络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光子集成与异构集成: 探讨光电融合器件在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 柔性与可重构光网络: 分析信号处理技术如何支持这些网络架构。 低功耗信号处理技术。 结语 《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前沿的光通信信号处理知识平台。本书的编写,不仅关注理论的严谨性,更注重工程实现的 Practicality。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光通信信号处理的复杂性与精妙性,并能够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通信系统设计与研发中,为推动光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光通信信号处理领域现有知识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指引。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覆盖广度和深度,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一本“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书籍的价值。令我惊喜的是,它对于那些最新的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策略的介绍,都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算法设计的核心考量。书中对某些前沿技术(比如基于深度学习的信道均衡方法)的探讨,展现出作者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不仅罗列了现有方案,还批判性地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或改进方向。这种将经典理论与尖端实践有机结合的编排方式,使得这本书既能作为打牢基础的阶梯,又能充当探索未知领域的灯塔。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的人士而言,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布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提供的不仅是“怎么做”,更有“为什么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支撑。

评分

从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推导上的“象牙塔”著作。在介绍完基础算法后,书中经常穿插一些“工程实现要点”或者“仿真验证案例分析”。这些部分通常会提到在实际硬件平台(比如FPGA或高性能处理器)上实现这些算法时可能遇到的量化误差、时延限制或功耗问题,并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我发现,它几乎是在用一种“工程师思维”来组织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数学家思维。这种注重可操作性和工程约束的视角,使得书中的知识点可以直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这对于提升个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在“落地”这一关戛然而止,而这本书却大方地展示了如何把理论的火花变成实际的生产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界的清流,它没有那种老派技术书籍特有的晦涩难懂和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但又丝毫不失严谨的方式,将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娓娓道来。作者在阐述抽象概念时,总是擅长结合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实际的工程场景进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比如,它在解释某种滤波器的收敛特性时,描绘了一个仿佛在迷雾中寻找灯塔的过程,一下子就把那个“收敛速度”的意义具象化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他总能在我快要迷失在公式海洋时,及时抛出一个清晰的逻辑锚点。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和对读者认知负荷的精准把控,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读起来酣畅淋漓,效率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讲究了,封面那一抹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那些流动的、仿佛承载着光束的抽象线条,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专业又充满未来感的印象。内页的纸张质地摸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这对于一个需要钻研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也相当合理,图表和公式的插入位置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理论在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设计上的匠心独运,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概括,更像是一种引导,默默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入到下一个知识的层次。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公式的推导,但仅仅是快速翻阅目录和章节结构,就能感受到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和完整性,仿佛在向你宣告,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旨在系统化梳理现代通信核心技术的诚意之作。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系建立得非常宏大而扎实,它似乎遵循着一个清晰的“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宏观”的逻辑路径。在开篇部分,它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通信系统模型,为后续所有的信号处理模块设置了合理的上下文背景,这让我从一开始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这些特定的处理环节。随后,深入到每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时钟恢复、均衡还是帧同步,作者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细致地讲解了每一个“砖块”的材料特性和承重能力。最妙的是,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又将所有这些精细的“零件”重新组合起来,展示了一个完整、高效的现代通信链路是如何运转的。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系统认知能力,让人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系统架构师”思维也在同步得到训练和提升,而不是零散地获取知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