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匿名通信理论与技术
:100.00元
售价:70.0元,便宜30.0元,折扣70
作者:吴振强,周彦伟,霍成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030457431
字数:378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物联网的逐步推广 ,未来人们在数字空间下的活动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我国信息消费产业的持续推动下,增强人 们在数字空间下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人们在网络空 间下用匿名通信的方法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将是一 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本书以网络空间下用户隐私保 护的匿名通信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匿名通信的理论、 技术和应用等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对引导人们 在网络空间下的隐私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吴振强、周彦伟、霍成义编*的《匿名通信理论 与技术》以理论为指导,以应用为目标,包含大量的 模型与实例,可作为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专业 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自学参考书,也可供教师、 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这本书,坦白说,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结构严谨的理论著作,但在翻开扉页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比我想象的要生动许多。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陷入晦涩的公式推导,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历史案例,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信息隐藏”这一核心概念的宏大叙事之中。那些关于密码学早期发展,特别是那些在战争年代发生的隐秘通信的故事,被讲述得跌宕起伏,仿佛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书中对信息论基础的阐述,也处理得非常得当,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讲解,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理解信息熵和信道容量的物理意义。尤其是关于“不可检测性”的讨论,作者展示了深厚的功底,他不仅仅是描述了技术手段,更深入探讨了这种通信方式在哲学层面对于“真实性”的挑战和重构。这种文风的平衡感把握得极佳,既保持了专业书籍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实在难得。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颠覆”。我过去对于信息安全和秘密通信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加密技术层面,认为只要密钥足够复杂,信息就是安全的。然而,这本书彻底地打破了我的这种线性思维。它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姿态,展示了即使在拥有完备的加密协议下,信息的“足迹”依然可能暴露其存在本身。书中对“信道特征”的利用和对“数据指纹”的追踪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现代数字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监控痕迹。作者并未渲染阴谋论,而是用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实际的实验数据来支撑他的观点,这使得论证极具说服力。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是内敛而锋利的,它不会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对现有安全范式的深刻质疑,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隐蔽”这一概念的定义和追求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艺术性的匠心。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难度递增来组织的,而更像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扩散的同心圆。核心部分紧密围绕着信息论和编码理论展开,而外围则逐渐延展到应用层面,比如网络流量混淆、数据包层级伪装,甚至触及到了社会工程学在信息安全中的辅助作用。这种布局的妙处在于,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应用技术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切入点,然后被引导着去探索更深层的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认知偏差”在信息接收环节中作用的分析。作者指出,最完美的隐藏并非让信息不可见,而是让接收者根本不认为那里有信息存在。这种将心理学洞察融入纯技术讨论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这门学问的复杂性远超纯粹的算法范畴,它根植于人类的感知局限性之中。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深度体操训练。它并非一本可以轻松“扫读”的书籍,每当我合上它时,总会花上不少时间去回味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中后部分,涉及到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与隐写分析的交叉领域时,内容的密度达到了顶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学工具——比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对信息伪装和窃听检测的讨论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他不仅仅给出结论,还会详尽地剖析每种技术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表现。这使得我对“安全”和“隐蔽”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一整片充满妥协与权衡的灰色地带。坦白讲,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文中的图表和附录中的数学证明进行反复推敲,但这痛苦的思索过程,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真正训练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设置得非常巧妙,它既能让专业人士感到满意,也能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爱好者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将书中的概念与我日常接触到的各种通信协议进行对比印证。作者在讨论数据嵌入时,特别举例分析了某些主流网络协议的冗余字段是如何被悄无声息地利用起来的,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隐藏”的描述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而且,书中对未来趋势的展望也保持了高度的审慎与洞察力,它没有盲目地追逐最新的热门技术,而是回归到信息本质的探讨。我尤其赞赏其对“对抗性学习”在信息隐藏领域应用的探讨,这表明作者的视野紧跟前沿,并且能够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来组织这些前沿信息。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前瞻性思考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在搭建一套全新的思维框架,指导读者以更复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信息的流动与隐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