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保佑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明
  • 文化传承
  • 文化创新
  • 鹿邑国际文化论坛
  • 2012年论坛
  • 中国文化
  • 学术会议
  • 文集
  • 历史文化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1542
商品编码:297295322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

定价:128.00元

售价:87.0元,便宜41.0元,折扣67

作者:赵保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9741542

字数:921000

页码:全两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系“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的论文集。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河南省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周口市人民共同主办,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河南省宋河国学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于2012年8月26~27日在鹿邑举行。《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上下)》收入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佳作,围绕“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主题,探讨了与儒学及诸子百家、与道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故里等专题,成果之丰硕、论题之精到、思想之深刻,都体现了近年来海内外研究道学文化的新进展,将为进一步深化、拓展道家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目录


作者介绍

赵保佑,男,1955年生于郑州荥阳市,管理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正院级干部,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工作,近年来侧重河南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专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主持完成世界银行评估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0多项,先后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15项,出版《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走出黄宗羲定律的历史怪圈——中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等著作8部,参与撰写和主编《河南经济事典》、《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河南开放型经济》、《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30多部,在《经济学动态》、《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


文摘


序言



《古韵新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与绽放》 编者寄语 当历史的洪流奔腾向前,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依旧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2012年,在中国鹿邑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一场汇聚了海内外精英的国际文化论坛应运而生。本书,正是这场盛会的智慧结晶,是参会学者们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度探讨的宝贵记录。 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论文汇编,而是一幅宏大的精神画卷,一曲激昂的文化交响。它试图捕捉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脉络,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力,并思考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每一次对传统的致敬,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每一次对创新的探索,都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一主题,汇集了来自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人类学、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论坛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如何让中华文明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浪潮中,既坚守其根脉,又拥抱时代变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辑:回溯与根脉——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本辑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追溯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节点。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剖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包括但不限于: 哲学思想的传承: 重点探讨儒家、道家、法家等经典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解读。例如,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实践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对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启示进行阐释。 历史叙事的重塑: 关注中国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探讨如何在多元视角下理解和传播中国历史,避免片面化和简单化。例如,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再审视,揭示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适应性。 文化传统的再发现: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被忽视或被低估的宝贵元素,如民间艺术、传统节庆、家族伦理等,并探讨其在构建当代社会认同中的作用。 民族精神的内核: 剖析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集体意识、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如家国情怀、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等,并探讨这些精神内核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与弘扬。 第二辑:创新与熔炉——中华文明的时代嬗变 本辑聚焦于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中华文明如何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多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 文化交流与互鉴: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明如何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平等对话、互学互鉴。重点关注中国在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思想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与文化赋能: 分析科技进步如何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手段。例如,数字技术在古籍整理、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艺术传播等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潜力挖掘。 文化产业的勃兴: 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艺术的时代表达: 审视当代中国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与突破,展现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从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展现中华文化多元化的艺术表达。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文化适应: 分析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如何在新时代社会结构中找到新的定位与适应方式。 第三辑:视野与未来——中华文明的全球担当 本辑着眼于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全球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学者们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中国智慧”的贡献: 探讨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治理理念、发展模式等,对解决全球性挑战(如贫困、环境污染、社会公平等)的潜在贡献。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分析如何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强调中华文明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驱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贡献独特的价值,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编后语 《古韵新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与绽放》不仅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度挖掘与前瞻性思考的呈现,更是一份对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本书所展现的,是中国学者们在传承与创新这一重大课题上的不懈探索,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促进更多关于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书的出版,正值中国迈向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已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们对中华文明深沉的爱,对民族未来光明的期盼。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对中华文明的源流、特质、创新路径以及国际担当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 从“回溯与根脉”的审视,到“创新与熔炉”的实践,再到“视野与未来”的展望,本书勾勒出一条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清晰脉络。它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关键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适应性,在于其在坚守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本書的编纂,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心血和智慧,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在这里,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互辉映,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代的审美追求和谐共存,民族的精神力量与全球的文明对话相互促进。 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引领思考、启迪智慧的读物,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与热爱,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这是一次关于根的探寻,也是一次关于花的绽放。让我们一同走进《古韵新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与绽放》,感受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魅力,见证她在新时代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华夏文明,这四个字承载着几千年的厚重积淀,而“传承与创新”则指向了文明发展永恒的主题。鹿邑,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此举办国际文化论坛,无疑为这场讨论增添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历史纵深感。2012年,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碰撞愈发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如何在全球文化的多元格局中保持其独特性并贡献力量,是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关心中华文明的人都密切关注的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收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前沿思考,或许会有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实现创新表达的探索,关于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的理论框架,甚至是如何通过教育和媒体,将中华文明的优秀价值观深入人心,并推广至世界的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次关于“根”与“未来”的深刻对话。华夏文明,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概念,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有意义的传承与创新,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鹿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的选择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或许这本书会从地理、历史、人文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生命力。而“国际文化论坛”则意味着,这场讨论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视野,探讨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的互动与融合。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复兴传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将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理解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当目光落在“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这几个字上时,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关于历史、哲学、艺术的画面。鹿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仿佛能闻到古老哲学思想的味道,感受到历史的沧桑。2012年,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算遥远的节点,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积淀的城市举办国际文化论坛,其主题聚焦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我很好奇,在那个时期,国内外思想界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发展,是如何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这本书会不会收录一些关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问题?又或者,它会深入挖掘老子思想、儒家文化等核心价值体系,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重新激活这些思想的活力,并与现代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文化自信,又能开放包容,汲取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的深刻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庄重的风格,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封面上“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几个大字,既有宏大的历史视角,又饱含着对当下现实的关照,让人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抹淡淡的、如同水墨晕染开来的色彩,它没有喧宾夺主,却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氛围。我猜想,这大概是一本探讨如何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书籍,或许会涉及考古发现、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甚至是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我非常好奇,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在中国鹿邑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举办的国际文化论坛,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它会不会为我们揭示一些关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独特见解?书中收录的文集,想必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他们或许会从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这让我对即将翻开的书页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墨香,伴随着思想的激荡。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标题:“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2012 中国鹿邑国际文化论坛文集”。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思考。鹿邑,这个承载着老子故里光荣称号的城市,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道家思想和历史文化底蕴。而“国际文化论坛”的字样,则暗示了这场思想盛宴的国际化视野和高规格。我很好奇,在2012年,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汇聚于鹿邑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如何审视和探讨华夏文明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当代世界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挑战进行连接?我期待书中能够收录关于老子思想、道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当今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深刻论述。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案例分析,以及不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