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繁华散尽,许你一场地老天荒——李清照的才情、美丽和哀愁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沈念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04501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情之所在,也仅是低眉浅笑间的一缕心思。
弱水三千,盈盈一掬,便满是彼此。
用清新的语言、唯美的文笔、古典的意境重现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以人写诗,以诗写人。
本书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为主线,以她的词为引子,写出了她初长成时的羞涩与美丽、与夫君赵明诚的伉俪情深、相守路上的悲欢离合、战火纷飞中的坎坷、守寡再嫁后的处境悲凉,以及晚年饮尽悲愁后的沧桑与尘埃落定。全书以情动人,以优美的文字感人,且能于词人的情感历程间隙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慨,通透而又如诗般美丽。
莲初成
美不过少不更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懂事以前,情动之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秋景,是比春日更浓的情致——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春深愁浓,寂寞梨花染泪——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此处春光好,依稀胜别时——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芍药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点绛唇·蹴罢秋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庆清朝·禁幄低张
心悦君兮君可知——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只愿得此一人心——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黄花瘦
红酥损减,人间多少憔悴——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一种相思两处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东风吹落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芳草离人远,春归人不归——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清欢浓
许你一世清浅时光——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不如不遇倾城色——满庭芳·小阁藏春
这一生,鸾凤难和鸣——凤凰台上忆·香冷金猊
泪沾罗衣,惜别伤离——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便纵有千种风情——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
芭蕉雨
如今老去,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拈花笑,不抵风尘喧嚣——多丽·小楼寒
天空净远,寄存一帖心事——念奴娇·萧条庭院
拂拭烟尘花事了——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梧桐冷
英雄栖息闪耀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好梦成空春已去——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雁过也,正伤心——声声慢·寻寻觅觅
今看花月,情怀已死——偶成·十五年前花月底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憔悴损
浓香吹尽杏花——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爱如梅,人生一场修行——清平乐·年年雪里
望断天涯君不归——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总有阳光照进回忆——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五更风
情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
汴京,往事不堪回首——永遇乐·落日镕金
纵是伤情亦从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烟月不知人事改——殢人娇·玉瘦香浓
只怕不再遇上——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沈念,本名孔利华,原创作家,已出版两本人物传记《恰似你的温柔:永远的邓丽君》,《原来你也在这里:世俗与传奇之间的张爱玲》。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带着淡淡的宋代水墨画的晕染感,配合着沉静又不失华丽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拿到书时,指尖拂过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那种触感本身就好像在暗示着里面故事的厚重与细腻。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对留白的运用,疏密有致,让人在阅读那些婉约的词句时,仿佛真的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幽微香气和那份独属于才女的清冷气质。装帧的讲究程度,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通俗读物可比,它明显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去营造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审美的仪式感,让人舍不得快速翻阅,只想慢慢品味每一个细节,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寻常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宋瓷孤品。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对李清照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种无声致敬。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并未将李清照塑造成一个扁平化的“伤心词人”符号。相反,作者深入挖掘了她少女时期那种无忧无虑的灵动与自信,那是她才情恣肆的源头。书中对她早年参宴、与士大夫唱和的情景描绘,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那个时代文人圈的雅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聪慧、甚至带有一丝“锋芒”的女性形象。这种前期的铺垫,使得后期的悲剧性更具冲击力,也更有说服力。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艺术往往是复杂生命体验的结晶,而非单一情绪的投射。通过这种对“前世今生”的细致勾勒,我仿佛与这位千古才女一同经历了从灿烂到凋零的全过程,对“才情”二字的理解也因此加深了许多层次。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与女性独立精神的独特视角。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李清照如何保持她那份不被世俗轻易磨灭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追求,是全书最引人深思的主题。她既是时代的女儿,也超越了时代的束缚。书中对她晚年漂泊的描述,让人联想到,一个拥有如此巨大才华的女性,在失去所有依傍后,其精神世界是如何自我支撑的。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剧变中坚守自我本质”的深度剖析。它给予我一种无形的力量: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对美的追求和对真情的执着,才是安放灵魂的最终港湾。这种共鸣,远超一般传记文学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带着一种内敛的古典美学,但又避免了过度堆砌生僻典故而导致的晦涩难懂。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她笔下的词作一般,讲究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精准捕捉。比如描述她的愁绪时,并非简单的“悲伤”,而是化为“阶前骤雨打残荷的萧瑟”、“旧时燕子空衔泥的惘然”。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能力,让阅读体验得到极大的升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懂字面意思,更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趣去体悟字里行间的韵味。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它以非虚构的方式,成功地模仿了宋代文学那种清丽、深沉的格调,读起来韵味悠长,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我不得不说,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功力。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像一首被精心编织的组曲,时而如大漠孤烟般苍凉激越,那是她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激愤;时而又转为小桥流水般的细腻婉转,聚焦于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那份纯粹的爱恋。尤其是在描述“靖康之变”前后,那种从锦绣繁华到流离失所的巨大落差,作者没有直接用过于煽情的笔墨去堆砌,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内心微妙的挣扎来体现,高下立判。每每读到关键转折点,那种笔锋的突然收紧或骤然放开,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让人在掩卷长思时,心头总会残留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的沉重感。这种叙事张力,让人欲罢不能,读起来酣畅淋漓,又不得不为之动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