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3.00元
售价:23.1元,便宜9.9元,折扣70
作者:许秋华,刘德华,高鹏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64716271
字数: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包括半导体器件、单级交流放大电路、多级交流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和可控整流电路。《电子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机电技术人员参考、学习、培训之用。
目录
项目一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项目二 基本放大电路
项目三 集成运算放大器
项目四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和非线性应用
项目五 负反馈放大电路
项目六 直流稳压电源
项目七 数字逻辑基础
项目八 逻辑门电路基础
项目九 组合逻辑电路应用
项目十 触发器基础
项目十一 时序逻辑电路
项目十二 555定时电路
项目十三 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介绍数字逻辑设计的书时,原本有些担心它会过于陈旧,毕竟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书中对CMOS基本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深入且到位,这部分内容是理解现代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石,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致,从晶体管的开关状态到逻辑门的时序延迟,都有详尽的图表支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讲解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时,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FPGA编程,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有限状态机(FSM)的设计方法,包括状态图、状态表到卡诺图化简的完整流程。这种对底层设计思想的强调,在我看来,比单纯堆砌高级语言的语法更为重要。通过书中的几个经典案例,比如交通灯控制器和简单的计数器,我得以清晰地看到设计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电路结构的。唯一的遗憾是,在讨论可编程器件(如CPLD/FPGA)时,介绍的内容略显单薄,似乎只是点到为止,对于希望直接衔接到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或VHDL)学习的读者来说,还需要额外寻找更专业的资料来填补这块空白。
评分这本关于电路原理的教材,内容组织得极为清晰,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物理特性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基尔霍夫定律和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分析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电路分析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方法。例如,在解释电容的储能特性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上,而是形象地将其比作一个“微型蓄水池”,这对于初次接触电学概念的学生来说,无疑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书中的习题设计也相当巧妙,前半部分的计算题旨在巩固基础运算,后半部分则开始融入实际工程中的简化模型,比如电源内阻、负载匹配等,这使得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内,而是能看到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轮廓。不过,如果能在“瞬态分析”那一章中增加一些实际示波器测量波形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将书本上的理论曲线与实验台上的实际波形对应起来,可能会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体验更加完整和深入,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来说,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打下了扎实基础的优秀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础概念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注重物理图像构建的叙事方式,这对于我这种对矢量微积分感到畏惧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而是从静电场、静磁场的能量和力学角度出发,逐步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的物理含义。特别是在讲解坡印廷矢量时,它没有止步于数学表达式,而是通过流动的“能量流”概念,形象地描述了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路径和能量密度分布,让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关于传输线理论的章节,处理得也极其到位,从短线近似到长线分析,再到史密斯圆图的应用,层层递进,使复杂的阻抗匹配问题变得有章可循。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介绍史密斯圆图时,增加一个基于实际微波测试设备(如网络分析仪)的界面截图,展示如何将测量数据直接映射到圆图上进行故障排除,那么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将再次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信号与系统部分评价很高,尤其是在傅里叶分析和拉普拉斯变换的讲解上,它清晰地阐明了这两种数学工具在处理线性时不变系统(LTI)时的各自优势和适用场景。傅里叶分析侧重于周期信号和稳态分析,而拉普拉斯变换则因其处理初始条件和非周期信号的便利性,在系统瞬态响应分析中占据核心地位,书中对此区分得非常明确。作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从连续时间信号到离散时间信号的过渡案例,这对于从模拟电子学转向数字信号处理的学生至关重要。它巧妙地将卷积积分(连续)与卷积求和(离散)联系起来,强调了系统响应的核心本质是不变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系列图示,展示了Z变换如何从拉普拉斯变换通过离散化推导而来,这种严谨的推导链条极大地增强了对离散系统分析的信心。唯一的建议是,在介绍系统的稳定性判断时,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如何通过PID控制器参数调整来间接影响系统极点位置的实际案例分析,那么这本书在控制工程领域的衔接性会更加紧密和实用。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功率电子器件的书籍,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这本书没有落入传统教科书那种纯理论推导的窠臼,而是非常注重半导体器件,尤其是电力MOSFET、IGBT和晶闸管(SCR)的实际选型和应用考量。书中对这些器件的“通态电阻”、“开关损耗”、“热管理”等关键参数的讨论,直接关系到电源设计中效率和可靠性的成败,这些都是我在其他理论教材中很少能找到如此详尽对比的。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比如开关电源(SMPS)的各种拓扑结构——Buck、Boost、Buck-Boost——并详细分析了不同拓扑在特定电压转换需求下的优缺点,这对于理解为什么工程师在实际产品中会做出某种设计选择至关重要。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半导体物理到高效率电源设计的桥梁。如果能在散热设计的章节中,加入一些关于热沉(Heat Sink)设计与气流组织方面的具体计算指导,那就堪称完美了。目前的描述虽然充分,但对于动手搭建实验样机的人来说,可能还需要查阅额外的热力学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