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 一位新西兰妈妈20年的育儿经 幼儿早教育儿书籍3-6-9岁书青春期教育图书

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 一位新西兰妈妈20年的育儿经 幼儿早教育儿书籍3-6-9岁书青春期教育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沟通
  • 规矩教育
  • 正面管教
  • 幼儿教育
  • 3-6岁
  • 9岁+
  • 青春期教育
  • 新西兰育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秋色宜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7590
商品编码:29735077349
丛书名: 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兰登书屋子畅销佳作,父母陪伴孩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必读经典。2.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完全育儿心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气度翩翩的少年(1 ~19岁)。3.用爱和规矩因材施教,教出自律、独立的好孩子。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是父母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未成年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性格、体质、素养等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本书专门讲述此年龄段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父母培养出人格健康、独立、自律的孩子。本书作者是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家庭治疗师,同时也是3位孩子的母。针对1-19岁孩子成长问题,作者温情讲述了如何将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青春少年的教养心得,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系统、充满关爱且切实有效的育儿方案。笔风幽默而明晰,对解决幼儿期至青春期育儿的“疑难杂症”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阅读本书,跟随作者,找到**适用的教育策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培养的孩子!  
  内容推荐         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是一个长达20年的大项目,在这极其关键的20年间,父母要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重要素质和技能?在这过程中,父母又该如何运用好爱和规矩这一法则?新西兰育儿专家在本书中给出专业、系统、温情、有效的解答,教你建立适用的家庭结构和育儿框架,掌握育儿策略和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并让育儿过程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黛安·莱维(Diane Levy)新西兰家庭治疗师、育儿教练、育儿类畅销书作家,也为一些杂志、报纸专栏供稿,还有自己的电视、广播节目,已出版多部育儿畅销作品。   目录 第1 章 用20 年时间养育一个孩子 1. 二十年育儿计划// 002 2. 家庭结构// 013 3. 智慧VS 力量// 023 4. 增强孩子的自尊// 030 5. 事情为何变得乱糟糟// 043 第2 章 了解人的性格 6. 性格理论// 052 7. 吸引力和关系// 069 8.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081 第3 章 情感独立之路 9. 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092 10. 多关心,少干涉// 101 11. 帮助孩子应对挫折// 113 12. 父母理所应当给建议吗// 127 13. 当答案不明朗时// 137 第4 章 自律之路 14. 让孩子听话// 146 15. 让我们来谈谈“反省”// 167 16. 要求—吩咐—行动// 181 17. 家有家规// 201 18. 帮助孩子做选择和做计划// 221 第5 章 陷阱和问题 19. 辨明方向// 240 20. 手足之争// 252 21. 欺凌他人:零容忍// 258 22. 解决睡觉问题// 268 23. 食物之战// 276 24. 练习上厕所// 286 25. 关于青春期孩子的策略// 297 后记 前言          我对我的小老鼠仍是记忆犹新。1967 年,我的老鼠和我一块儿从心理学专业“毕业”。为了教会我的老鼠分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区别,我曾费尽心思。这对我和我的老鼠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得和它一起走进一个灯光昏暗的死角,那里摆着一个小小的“跳台”和一个“降落平台”——上面放有食物球——选择正确便能获得食物,选择错误则除了一个确保它安全的鼠袋便什么也得不到。我会先把这只倒霉鼠放到个平台上,等着平台慢慢失衡,然后推它或者等它自己厌烦,然后小老鼠就会朝预设的一排线走去。正确的选择意味着安全落地和美味食物。错误的选择则意味着重重地摔进下方的鼠网中,尽管能保证安全,但还是不那么舒服。渐渐地,小老鼠开始学会区分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不同。之后,我很快便对“心理学是解决动物一切行为问题的答案——包括人类”——这一理论深信不疑。难道以前我不知道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的?难道现在的我不再坚信,任何行为都能通过对预期行为的积极强化以及对非预期行为的消极强化而得到修正?在将近20 年的时间里,我都把这个理论当成我的基本研究宗旨。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大强化:赞美(积极强化),惩罚(消极强化)。同时,我利用星状图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对人的研究中,我也鼓励家长和老师修正孩子的行为。说到我对科学的兴趣、好奇以及从中获得的快乐,不得不提到上帝,很大程度上这跟小时候每个周六听拉比诵读《十诫》有很大的关系。诵读《十诫》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主持的安息日仪式,也是我能听懂的几个。“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译者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 章4-6 节)”你看,就连上帝也是赏罚分明的。我为人父母过,为人师长过,为人妻子过,当过委员,当过主席,也当过咨询师,而现在我是一名家庭心理治疗师。这个理论大的问题就是它确实有它的作用,所以常常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找到了答案。当效果不好时,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不够诚恳或者——这种“不够”对于任何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不够坚持。这样一来,的办法就是更努力地去做。为什么过了整整30 年,我才再想到那只老鼠?我自己也不明白。那只老鼠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付出那么多努力才学会分辨垂直线和水平线,可它同时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正确选择和储存适量食物,学会避开悬崖、猫、火、人类等危险,学会认路回到离开的地方,学会了自己搭窝,寻找伴侣,繁殖并养育后代。这一切都没有经过我的帮助,也没有经过那么精心策划的奖罚,但是这只老鼠却做到了。与此同时,我开始反省自己那个狂妄的理论——通过奖罚机制控制每个人的行为。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发现奖惩理论并不适用于复杂的动物或者说人类的行为模式。撇开其他的不谈,为什么好人也会碰到坏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往往把金钱奖励作为激励手段或者证明一个人价值的手段。可是,为什么那些大喊大叫以至于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的人收获颇丰,那些能治愈我们受损听力的人所获甚少,而那些曾经帮助我们正视听,并教导我们不要盲从自己的耳朵以至于被那些言过其实的声音欺骗的人却得不到任何东西呢?我面对的一个难题是:如果我抛弃了奖惩这一多年来的育儿基本手段,那我还有什么武器呢?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三个巨大的突破。个突破是对如何倾听孩子的内心、如何在不代为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给到孩子支持的思考。这也是受到珍·莱德罗夫关于原始部落耶全纳印第安人的研究的启发,我在耶全纳部落育儿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之适合21 世纪的新西兰。第二个更大的突破是,我明白了为什么“面壁思过”(Time-out)在有些家庭中管用,在另一些家庭中又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有些父母把“面壁思过”当成一种惩罚(取代棍棒),而一旦孩子乐得一个人待着并且拒绝走出房间,父母就无计可施了。在另一些家庭中,父母只是想通过“面壁思过”的办法给孩子所需的空间,然后让他们改变心意并终纠正错误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更能自制,而且也会过得更快乐。这个想法在我带着新眼光去阅读哈尔·厄本的《我想让孩子知道的20件事》时更加得到了佐证和强化。哈尔这本书的一章是围绕“听话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元素”这一论题展开。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当我建议父母试着更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更顺从听话,得到的反馈会是“他们好似更开心了”——以前我总是对此感到困惑。第三个突破是在我参加丹(Dan)和琳达·波波夫(Linda Popov)举行的“优点项目”研讨会时取得的,我明白了怎样说话能更巧妙地认可孩子的价值,而这一点比直接夸赞孩子的行为重要也有力得多。这三个突破让我确信,育儿目标是建立在两个关键任务的基础上:● 当孩子经历不同情绪(快乐、愤怒、悲伤、暴躁、高兴)以合适的方式给予他支持。●约束孩子的不当行为,让他们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并提高自制力。
只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的孩子就能掌握健康、独立的生活所需的能力和品质。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并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这对于已被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的父母也是一种解放。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更开朗,相处起来也让人更加愉快。备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能代表“他或她”的单数代词,而我又觉得总是写“他或她”太麻烦也太无趣。一开始,我打算用“他们”统一替代。但又担心不合适,所以我索性单数篇章用“他”,双数篇章用“她”。爱的读者,如果你的儿子被冠上了女性称呼或者女儿冠上了男性称呼,那也只能请你自己去理清这些纠结啦。育儿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纠结特别难的事情,相对而言,弄清楚“他或她”反倒要容易得多!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0.多关心,少干涉
         读完珍·奈德诺夫的《连续性概念》,我意犹未尽,呆呆地坐在扶手椅上回味书中的内容,任由孩子在隔壁快乐地玩耍。突然,黛博拉哭着跑进来,“妈妈,杰玛(Gemma)欺负我!”两个可爱的孩子5岁了,平时总爱在一起玩儿,看上去相当般配。我对自己说,“你要做个耶全纳妈妈”,于是我把女儿抱进怀里。我知道耶全纳部落里的妈妈在这个时候不会说话,可这对我而言有点太难了,于是我嗫嚅着说,“哦,爱的,这真是太糟糕了……”然后,就静静地等女儿的反应。平时碰到这种事,我的反应一般是絮絮叨叨说很多话,然后插手干涉。所以见我这样,黛博拉抬起头不解地望着我,好像在思考什么。可是,装得了表面,装不了内心。尽管我表面效仿耶全纳母的方式,但心里却在打鼓,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这种方式在委内瑞拉的原始部落里或许可行,可在新西兰这个现代国家真的可以吗?拥抱的姿势至少保持了15秒,而感觉却像过了15分钟。然后黛博拉说,“我走了,妈妈。”接着她便蹬蹬蹬地跑到隔壁,没事人儿一样地又跟杰玛玩了起来,留我一个人惊诧地坐在原地。没想到,这种方式竟然奏效了。黛博拉得到了安慰,心中有了打算,自然也不需要再缠着我,所以就又回到了5岁小孩的快乐世界。我坐在那儿回想这一切,知道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尽管我暂时还说不清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我知道它非常重要。反应的方式变了,我的育儿观也变了。我学会更多地关爱,更少地干涉。这也让我帮助成百上千的父母从“是夸奖还是惩罚”的痛苦抉择中解放了出来。也正是因为此,我才萌生了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要”清单与黛博拉之间的小插曲结束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想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会有的反应。我还想象了黛博拉的回应。她可能会冲到隔壁,打杰玛一拳;也有可能坐到篱笆上,用自虐的方式来表达愤怒;还有可能气冲冲地跑回房间,黯然神伤。令人惊诧的是,我只是给了她一个拥抱,她竟然会有这么不一样的反应。与此同时,我也在心里列出了一张“不要”清单。
不要责备新西兰人的特点就是凡事都追求公平——我们总愿意相信,每个故事都有另一面。基于此,我的自然反应可能就是,“你对杰玛做什么了?”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我们的反应就是责怪,这自然就把孩子推到了一个对抗性的位置,让他们觉得我们更关心的是另一个孩子的遭遇。孩子为了让我们相信他是无辜的,就会不自觉地替自己的行为辩解。
不要批评当听到孩子哭着说“杰玛欺负我”的时候,我脑海里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你们不能相安无事地在一块好好玩儿呢?”但任何以“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开头的语气夸张的问题都难免让人觉得,孩子的感觉不重要——他们只要忘了这件事就好了。我们相当于是在说,孩子有这种情绪本身就是错的。这种批评性言论会伤害敏感的孩子,至于大大咧咧的孩子,也会因为这种言论而跟我们疏远。我们可能是觉得自己是在给出诚恳的建议——“别想那么多,你别这么敏感”,可实际上,我们是在批判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我觉得,任何情绪都是能够接受的,只是如何处理情绪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不要转移注意力不转移注意力,意思是说不要试图用其他事情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心情糟糕的孩子来找我们,我们总是会想尽办法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们甚至会坚持让孩子不去想或者不去说困扰他们的事情。就黛博拉和杰玛的这件小事而言,所谓的避重就轻就是说:“哎,别担心,宝贝,我相信杰玛不是故意的。我们别想这些了,要不看看书如何?”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一旦小宝贝哭闹了,我们就赶紧找个有趣的或者新奇的玩意儿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好让他们好过一些。如果样东西不奏效,我们就换另一个物件。再不行就再换,直到孩子安静下来为止。不过,请你们大家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并非全盘否定分散注意力这种方式,孩子不高兴的时候适当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还是有点效果的。不过,建议大家不要用力过猛,稍微花点儿心思分散注意力即可。如果说分散注意力是你喜欢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那你可就得花大力气来训练他的“听话”了,怕就怕在事情会适得其反。
不要解释我的份工作是老师。所以如果责怪、批评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都不奏效,接下来我再坚持解释的办法,你们应该也能想得到。“别不高兴了,爱的。也许是因为你碰到了杰玛的布娃娃呢,恰好那个娃娃又对杰玛特别重要。”或者说,“也许杰玛只是心情不好呢。”或者,犯一个更加致命的错误——这种方式一定会激起有自尊心的年轻人的反叛心理,“也许你只是累了。昨晚该睡觉的时候你就在那说话,还记得吧?”孩子生气的时候,还站在“敌人”的立场帮他们说话,或者把错误归咎在孩子这一方,这很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恼火,气呼呼地大喊,“你根本就不听我说话”,或者“你总是站在她那边”,又或者反驳说,“我不是累了”。
不要说教我次听到“说教”这个词是在芭芭拉·克拉罗萨(Barbara Colarosa,《孩子值得用心对待》的作者)的一次演讲中。所谓说教,就是总是重复说一些陈词滥调,自以为十分有理,实际上缺乏内在的逻辑性。我们刚开了个头,孩子就知道接下来我们要说什么。就拿我家来说,当碰到黛博拉的这种情况时,可能就会说,“你知道有个邻居小姑娘陪你一块儿玩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吗?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我都是……”然后拿自己的经历跟孩子现实的感受来比较。我们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某种结论或观点,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指导孩子的人生。毫不意外的是,孩子不仅不能从中受益,而且从中也得不到任何抚慰。他们很可能会打断说:“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你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
不要代为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这么做,或者做出这样的选择。无论哪种情况,这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妈妈:“你去骑一下单车怎么样?”孩子:“不要。”妈妈(依然热情高涨):“那要不数一下你一共有多少颗糖果怎么样?”孩子:“不要。”妈妈(还是激情澎湃):“我知道了!要不你给杰玛打个电话,把她叫到家里来玩。还记得杰玛上星期给你的那个拼图玩具吗?多好玩呀!你把杰玛叫过来跟你一块儿玩吧。”孩子:“不要啦!”妈妈(已经泄气了):“唉!那你还是自己回房间黯然神伤去吧。”问题出在哪里?这本来只是两个5岁孩子之间的小摩擦,结果我却跟疯子一样提出这么多解决办法。女儿只是站在一边,并未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我在挖空心思地想办法,而她只是轻松地站在一边,隔一会儿就说个“不要”好让我继续说下去!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10分钟过去了。我心情沮丧,疲惫不已;女儿大发脾气,哭个不停。这件事要从前面说起,我的女儿遇到了一个典型的“5岁小朋友”的问题,而她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事实上我也接过了她的问题,还挖空心思地想要去解决,现在整个气氛都凝固了。所以,要是我不能责备、批评、转移话题,也不能解释、说教、解决问题,那么,我该怎么办?
做一个耶全纳妈妈当我想到耶全纳妈妈的方式,我试着抱住黛博拉,轻声说一些抚慰她的话。这样持续几分钟,直到她的心情平复,然后离开。这是巧合,还是真的良策?我试着用这个方式来处理很多问题,结果屡试不爽。不管生气或伤心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每次只要我用这种方式,他们就能迅速平静下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感同身受和拥抱。
感同身受表示感同身受的一种方式,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说出她当下的感受,可以用下面这些句子:真是太难为你了;哦,可怜的人儿;天哪,我想那肯定很痛;你肯定很生气吧;这件事让你很生气,对吧?所谓感同身受,就是让难过的人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如果你不擅言辞,那真诚地应和几声也是好的。可能很多人都曾因为嗓子痛去看医生。当医生看着你的喉咙说“有点红”,然后坐下开药时。他真的明白你有多痛吗?他是不是觉得你小题大做?他真的关心你的疾苦吗?我过世的表哥戈登生前就是一个医生,他一般都会照着你的喉咙说,“啊,我想你肯定很痛吧!”然后,再坐下来写药方。仅仅是这么简单的回应,却会让你觉得他真的明白你的痛,关心你所受的苦。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他们的情绪有多激烈,我们就得说多深刻、多密的话。其实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理解,语气本身就是的手段。身为一个新西兰人,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对孩子太过严苛了。孩子为一道小抓痕哭着找父母时,新西兰人通常的反应都是,“别哭,爱的。不过是抓了一下而已。”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不明白他的痛苦,他的心里因此更加难受,以至于大喊大叫起来,“痛,很痛!就是痛!”结果耳朵受折磨的又是我们自己。换一种更有效率、更好的办法就是说,“哦,天哪,这肯定痛得不得了吧。来,到我怀里来,我抱着你看会不会好一点儿?”要是再加上浓烈的情绪,一般孩子很快就会平复下来,由大哭变成小声的呜咽。(当然,要是我们表现得太夸张了,他们也很可能说:“其实没那么痛,妈妈。”)有了我们在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孩子就能自己处理那些挫折。更重要的是,他会因此学会自己去承受一些小的挫折和悲伤。
无聊的拥抱如果是还在牙牙学语的婴儿,用你的双手温柔地环抱他,或者让他坐在你的膝头;如果孩子年龄大了,这么抱已经不合适了的话,那就只要耐心等待,并表现出你对他的爱意。等什么呢?等你的孩子感受到他所需要的支持,等到他找到独立解决问题或忘记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能是10秒钟,也有可能是10分钟。不管怎样,都比简单粗暴的责备、批评、解释、说教或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强多了。我之所以会用“无聊”这个词来修饰,是因为你无须逗乐孩子,也不需要用你的办法或解释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你只需要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让她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这个世界,能以跟年龄相称的方式来独立解决面对的问题。用奈德罗夫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我们要用自己强大的身体接收孩子小小的负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苦口婆心地去劝说或者安慰那些承受巨大痛苦的人时——无论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心灵上的折磨,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被抽干的感觉。我喜欢“一杯水”的比喻。滴几滴滚烫的热水在一杯冷水中,温度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样的道理,我们安慰一个受伤的小孩,其实无须把自己卷进问题,只需要放松地给他们以支持,这样就不会有那种被吸干的感觉。
难道我们不是在教他们要有同理心吗次读到印第安耶全纳部落的故事时,我确实担心他们的方法会让我的孩子变得软弱无能,以至于每次一受伤就希望得到他人的慰藉和支持。不过奈德洛夫的书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我的个人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父母能做到无条件地对伤心或愤怒的孩子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便能很快地恢复自信。如果我们吝于支持,那孩子就只能用哭闹撒娇的方式来争取,从而变得不讲理,甚至有些时候大发脾气。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会让孩子相信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坚强的后盾在后面保护着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温暖的怀抱等着他们。在考虑如何安抚不高兴的孩子这个问题上,我还发现了两个有用的概念:情感蓄水池和父母成为“花心”。
情感蓄水池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盛载个人情绪的东西。
情感蓄水池满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恰当的方式面对小困扰、小挫折,解决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前面所说的“无聊的拥抱”就是一种填满孩子情感蓄水池的方式。情感蓄水池一旦干了,我们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恢复力。我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次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很开心的小孩突然发起脾气来,而且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变得不可理喻。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通常说的4点到6点是“地狱时刻”或“动物园时刻”的原因吧。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没有了“水汽”,变得很脆弱。这个时候,父母要整理心情,保持淡定,并给孩子足够的“歇工时间”。那种情况下,父母多半都希望趁着情感水杯里还有几滴水的时候,孩子能赶紧睡觉到第二天。我们得知道,正面的推动也是很耗水的,不管这个过程多么有趣。等下次你在心里嘀咕“我再也不要带他们到海边玩了,这些家伙根本就不知道感恩”的时候,想到这一点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安慰。
塞子的大小同样不夸张地说,每个情感蓄水池的下面都有一个塞子。性格平和的小孩的塞子比较小,刚好跟蓄水池的开口相适应。当然也免不了有时候会漏点儿水,但安抚这种性格的小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因为开口小,所以漏掉的一点儿水容易补上。可是,还有一种小孩,他们情感蓄水池的塞子就很大,跟开口对不上,很容易就会被水流冲开。碰到这种小孩,我们总是会问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让他平静下来,恢复正常。性格暴躁易怒的小孩可不好对付,他们一旦发起脾气来就没完没了,很难听进别人说的话。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老是忘记这其实就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他并非故意要为难我们。
给孩子的情感蓄水池注满水除了感同身受和拥抱之外,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给孩子的情感蓄水池注水。有些孩子只要把事情说出来心里就舒坦了,有些小孩却更愿意自己安静一会儿。这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在幼儿园、学校或社会上受了挫折,多血质性格的小孩回到家会兴冲冲地告诉你这过得很精彩,但是,哪怕是性格再乐天的小孩,在的忙碌之后也需要一点儿自己的空间。而控制欲很强的小孩就只想跟你说其他人做错了什么,或者他做对了什么,哪怕度过了很开心的,他也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抑郁质的小孩就需要把事情的细节说出来,或者,他想要空间去消化这些事情,希望能够独处一段时间。黏液质性格的小孩需要的就是平静,所以你只要不对他提要求,让他静静地待一会儿就好了。要满足一个多血质性格学龄前儿童的全部需求就得看你的能力和手段了,他可能刚睡醒,正等着哥哥姐姐回家,而且那天刚好一个抑郁质性格的同学抢着说完了他想说的话。碰到这种情形,有效的方法就是考虑他真实的需求和渴望。抑郁质的小孩需要空间,所以你如果只跟多血质小孩说话,他就会很感激。“珍妮弗忙了,需要安静一会儿,你到我这儿来(这也同时满足了多血质小孩渴望被陪伴的需求),让她自己待一会儿。等她休息够了,就会来找你玩的”。这对辛苦工作了的父母而言,当然是一个挑战,不过,不得不说这能为你省去很多麻烦——不管什么时候,当你把多血质性格的小孩和累了的抑郁质小孩或黏液质小孩放在一起时,都可能发生你不想见到的事情。
父母要成为小雏菊的花心我得出的另一个重要育儿概念就是让父母成为“花心”。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会尝试着爬远一点儿,但迟早他们会爬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安慰、支持,或者仅仅是确认我们还在原地等着他们。等孩子长大一点儿,他们就想着爬到隔壁房间,不过还是会随时注意我们的动静。一旦有什么不对劲,就赶紧回到我们身边。
所以说,孩子长大独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远行的过程。他们试探着走进真实的世界,感受真实的生活,同时也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可以依靠。这个远行的过程可能是上幼儿园、上学、参加学校组织的露营,或者只身到国外生活。雏菊的花瓣会越来越大,但花瓣对花茎的需要从未改变。大女儿次去国外生活的时候,我们对她说:“你一个人在国外,可能有时候会想家,会想跟我们说说话。这很正常。任何时候,只要你想跟爸爸妈妈说话,打个电话回来就行。”我们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想让她知道,我们会一直在这儿,随时给她想要的支持——就像花茎对花瓣的支撑一样。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渴望听到她的消息比她联系我们的渴望更殷切!所以后面就变成了“反正你每周都得打个电话回来”!后来,大女儿决定在国外定居,登机前,她说的一句话是:“家里有什么事一定要跟我说,你们不能报喜不报忧。我得知道家里全部的状况。”我知道,她需要确定我们这根“花茎”会一直在这儿,需要知道家里发生的一切,好跟家里人、跟新西兰保持住联系。
父母不是孩子的全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除了父母,还有其他很多人能带给他们这种花心一般的安全感。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婶婶阿姨、叔叔舅舅、看护人、继父继母、继父母那边的兄弟姐妹、各个阶段的老师,都能成为某一特定时期的花心,带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知道总有一些人会给他们爱,给他们支持。孩子总是会回到“花心”这个中心点来补充情感蓄水池的水,为迎接生活下一次的挑战做准备。

.......


《悄悄话的艺术: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的沟通指南》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用更柔和、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的书籍,它将帮助您重新审视亲子沟通的本质,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建立起基于理解、尊重和爱的深度联结。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生硬的“规矩模板”,而是引导家长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引言:当“规矩”蒙上阴影 我们常常在育儿过程中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指令,孩子却依然故我?为什么我们费尽心力讲道理,却似乎适得其反?“规矩”这个词,在很多时候,似乎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对抗,而非建立亲密关系的桥梁。我们渴望孩子听话,渴望他们遵守规则,却常常忽视了,在孩子眼中,“规矩”可能是权威的象征,是限制的代名词,是他们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绊脚石。 本书认为,真正的“规矩”并非来自强制,而是源于内心的认同和理解。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他们才更愿意去接纳和遵循。因此,与其苦苦思索如何“立规矩”,不如学习如何“与孩子说规矩”,如何让“规矩”在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第一章:倾听的耳朵,看见孩子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倾听,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然后准备反驳或纠正。这本书将带领您练习真正的倾听——一种放下评判,全身心投入,试图理解对方感受和需求的倾听。 超越字面意思: 孩子话语中的情绪远比内容本身重要。学习捕捉他们语言背后的喜悦、沮丧、愤怒或焦虑。例如,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幼儿园”时,倾听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抗拒,更是对未知环境的恐惧,或是对和父母分离的不舍。 身体语言的密码: 孩子的表情、姿态、甚至微小的动作,都在传递着信息。学会观察并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能够帮助您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内心状态。 无声的呼唤: 有些时候,孩子不会直接表达需求,而是通过行为来“说话”。例如,一个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的孩子,可能是在用沉默表达他的失落。 同理心的练习: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情绪。即使他们的行为在您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也要努力去理解他们为何会这样做。这并非纵容,而是理解的起点。 第二章:爱的语言,构建信任的桥梁 爱的语言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包含着真诚、接纳和尊重的具体表达。当您用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时,您不仅在传递信息,更在传递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信息的力量: 避免使用“你总是……”、“你从来不……”这样的指责性语言。尝试用“我感到……”、“我希望……”这样的“我”信息来表达您的感受和期望。例如,与其说“你把玩具弄得一团糟”,不如说“我看到玩具散落一地,我感觉有些担心,希望我们一起把它们收拾好”。 积极的肯定和赞美: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赞美他们的善良、勇敢、坚持,以及任何积极的品质。例如,“我看到你很努力地在拼这个拼图,你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真的很棒!” 共情的回应: 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否定或说教,而是先表达您的理解。“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生气,因为……” 这样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从而更容易平静下来。 幽默感与玩乐: 适度的幽默能够化解紧张的气氛,让沟通变得轻松愉快。在适当的时候,用玩乐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会比严肃的说教更有效。 第三章:看见动机,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 孩子的所有行为,无论好坏,背后都隐藏着某种需求。理解这些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的现象。 基本需求的探索: 孩子行为的根源往往与基本需求有关,例如被关注、被爱、安全感、自主性、成就感等。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尝试去思考,他可能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什么? 探索行为的“好”的一面: 即使是看似“糟糕”的行为,也可能隐藏着积极的意图。例如,一个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的孩子,可能只是渴望被关注;一个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可能是在担心失去。 识别“求关注”的行为: 很多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包括一些负面的行为。学会识别这些信号,并主动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尊重自主性: 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合作意愿。 第四章:引导而非强制,让规矩自然生长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规矩不是强加的,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在理解和体验中内化。 清晰而简单的指令: 避免含糊不清或过于复杂的指令。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您的期望。 选择与后果: 在某些情况下,给予孩子选择,并让他们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是学习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定的有效方式。例如,“你可以选择现在收拾玩具,然后我们一起看书;或者你选择不收拾,那今晚就不能看故事书了。” 自然的后果与逻辑的后果: 引导孩子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直接联系。自然的后果是行为本身带来的结果,例如不穿外套会着凉;逻辑的后果是由家长设定的,但必须是合理且与行为相关的,例如乱丢玩具,需要花时间重新整理。 适时的界限: 设定清晰而坚定的界限,但要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当孩子越界时,温和而坚定地提醒他们,并解释原因。 榜样的力量: 家长自身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用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展示您所期望的品德和行为。 第五章:情绪的风暴,与孩子一同穿越 情绪管理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大挑战,也是家长需要学习的艺术。本书将帮助您引导孩子认识、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处理好您自己的育儿情绪。 情绪的命名与识别: 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好像很失望”。 接纳情绪,而非压抑: 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包括愤怒、悲伤、恐惧。关键在于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和处理这些情绪。 提供情绪疏导的工具: 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例如深呼吸、画画、运动、倾诉等。 处理孩子的“失控”时刻: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保持冷静,先安抚情绪,再尝试沟通。理解他们的情绪是第一步,之后才能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管理家长的情绪: 育儿过程中,家长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学习自我情绪管理,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第六章:合作共赢,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基于合作、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后盾。 倾听孩子的“声音”: 即使在制定家庭规则时,也要给予孩子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共同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问题的解决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能够为家庭贡献力量。 庆祝进步,而非苛求完美: 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允许孩子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 高质量的陪伴: 抽出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建立深厚的亲子情感。 持续学习与成长: 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 结语:爱与理解,是永恒的育儿之道 “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并非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种心境的转变,一种与孩子深度联结的哲学。当您真正放下权威的面具,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用爱的语言去沟通,您会发现,规矩不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温润的引导,是孩子心底自然生长出的,通往美好未来的航标。这本书,愿成为您这条育儿之路上,最温暖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这本书就像一位优秀的引路人。作者用她20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用爱说规矩”的奥秘。她让我们看到,规矩并非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爱的延伸。她强调的“蹲下来”的姿态,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了从幼儿到青春期的各个阶段,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的育儿指导。

评分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股清流,让我这位新手妈妈在育儿的海洋中找到了方向。读到“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瞬间就被吸引了,感觉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育儿理念。这本书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非常实在地分享了一位新西兰妈妈20年的宝贵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她强调的“蹲下来”这个动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姿势,更是心理上的姿态——放下成人的架子,真正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规矩,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强加的,而这本书教我如何用更温和、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接地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育儿指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居,娓娓道来她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处理孩子哭闹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不要哭”或者“别闹了”,而是分享了如何识别孩子哭泣背后的原因,并用耐心去安抚和引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育儿不仅仅是管教,更是陪伴和理解。3-6-9岁的孩子,正是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在这种微妙的时期,既保持规则的清晰,又能传递满满的爱,作者用她20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理解”的重要性。作者用20年的时间,在新西兰的育儿环境下,悟出了“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的精髓。她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或者不听话,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他们表达需求、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作为家长,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责备和惩罚。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孩子的信号,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想找到一本能真正打动我内心的育儿书,而《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做到了。它没有给我一些僵化的指令,而是打开了我思考的大门。作者那种温润如玉的教育方式,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她分享的20年育儿经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困顿时给予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界限”的探讨,如何设定清晰而又充满爱的界限,让孩子既能感受到安全,又能学会自我管理。

评分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适性。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的育儿理念如何,读完这本书,你都会受益匪浅。作者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最朴实的育儿道理。她强调的“蹲下来”这个动作,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教育的态度,一种对孩子尊重的体现。20年的育儿经验,绝非儿戏,作者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章节,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视角。我一直以为管教孩子需要严厉,需要坚持原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蹲下来”的力量。作者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放慢脚步,真正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事半功倍。她用20年的时间,在新西兰这样一个注重儿童权利的环境中,摸索出了一套既符合东方情感,又具备西方教育理念的育儿方法。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有3-9岁孩子的家长,我认为对于准备迎接新生命的父母,以及面临青春期孩子挑战的家长,也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耐心”的论述。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她是Как她是如何一步步学会耐心,并用耐心去化解冲突。这对于我这种急脾气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她不是在教你“如何让孩子立刻听话”,而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爱的家长”。书中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应对策略的分析,也非常细致。从幼儿的懵懂,到学龄期的探索,再到青春期的独立,这本书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位曾经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焦虑和挫败的家长,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它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如何平衡“规矩”和“爱”,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育儿要素。她让我明白,规矩并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责任感。而爱,则是所有规矩的基石,是让孩子愿意去遵守规则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我特别喜欢她讲述的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分享玩具,如何处理孩子发脾气的情绪,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和实用。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用20年如一日的爱与耐心,在新西兰的沃土上,孕育出了这本充满智慧的育儿经。她教会我,所谓“规矩”,并非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爱”,则是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的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