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八十八師與一 二八淞滬抗戰/當代浙江學術文庫
定價:68.00元
作者:徐駿
齣版社:浙江工商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7824367
字數:
頁碼:39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八十八師與一·二八淞滬抗戰/當代浙江學術文庫》以當時國民黨嫡係之八十八師的參戰始末為綫索,描述這支精銳之“德械部隊”中途參戰,且在“廟行大捷”中,一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屢敗之恥,對整場戰役起瞭關鍵作用,改變瞭國際上對中國軍隊和的看法。
《八十八師與一·二八淞滬抗戰/當代浙江學術文庫》通過查閱大量民國時期的報刊、文件、戰役記錄等原始資料,對當前公認的八十八師在杭州的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墓園及紀念牌坊是否存在提齣疑義,再以該疑義為引子,以八十八師為主綫,記述其從杭州開拔加入淞滬戰場的整個過程,以及戰後該部隊傷亡將士的詳細資料。其亮點之處在於獨立的觀點、不同的視角和翔實的史料。
目錄
章 鬆木場
一、紀念塔
二、墓園之謎
三、牌坊之謎
四、八十八師
第二章 風起雲湧
一、萬寶山事件
二、惡人先告狀
三、日僧事件
四、日本的意圖
五、海軍的嫉妒與行動
六、第二次下野
七、十九路軍駐防淞滬
八、國民的對策
第三章 開戰
一、戰場
二、首戰
三、閘北的還擊
四、商務印書館被炸
五、暫停時的增兵
六、再戰
七、日軍換帥
八、“德械師”增援
九、日陸軍參戰
十、兩翼作戰
十一、“中央突破”計劃
十二、血戰廟行
十三、防衛調整
十四、日軍第三次換帥
十五、撤至第二防綫
十六、停戰
第四章 戰後祭奠
一、戰鬥總結
二、日軍暴行
三、民眾抗戰
四、戰利品
五、戰鬥插麯
第五章 烈士不朽
一、陣亡人數
二、烈士英容
三、烈士傳記
四、烈士簡曆
五、英名考證
六、八十八師陣傷官兵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徐駿,1970年10月齣生,浙江桐鄉人,生於杭州。浙江大學文學碩士,現工作於浙江省委辦公廳。
文摘
《八十八師與一·二八淞滬抗戰/當代浙江學術文庫》:
四、八十八師
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的英魂無論安息在何處,都無法抹去他們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英勇戰績。這支國軍精銳、“德械之師”從何而來呢?
八十八師成立前的沿革與俞濟時個人的從軍經曆基本是同步的。從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俞濟時就跟隨兩次東徵、北伐,以軍校教導團的見習排長為起點,到北伐時期任的警衛團營長,北伐勝利後又任國民警衛團團長;警衛團擴編為警衛旅後又任旅長,再擴編成警衛師後任副師長(師長馮軼裴),直到擴編成警衛軍,馮軼裴任軍長兼師師長,俞濟時任第二師師長;馮軼裴當瞭兩個月軍長就患盲腸炎死瞭,改由顧祝同任警衛軍軍長兼師帥長。
1931年,寜粵戰爭爆發,警衛軍第二師奉調嶽陽等地集結待命,準備阻擊桂係軍隊對湖南的進攻,不久政治和解,迴防南京,7月又調杭州集訓。後第二次下野,由林森任國民主席,警衛軍作為蔣的“禦林軍”,失去瞭存在的理由,遂被撤去番號,警衛師改為第八十七師,警衛第二師改為第八十八師,俞濟時任八十八師的首任師長,駐防杭州。其實這次改動是“換湯不換藥”,八十八師就是原警衛第二師兩旅四團製的原班人馬。
後來增援十九路軍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新編之第五軍,其主力就是原來的警衛軍,隻不過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各增加瞭一個獨立旅。
由此可見,八十八師的前身一直是的“親兵護衛隊”,所謂嫡係中的嫡係。老蔣對這支部隊的打造也是以國軍模範部隊的標準進行的。那時國軍的戰鬥水平,就如一份來自日本關東軍的秘密報告所稱:“中國軍隊與帝國皇軍的差距……當在三十年以上。”而西方軍事傢估計,如果加上社會製度、民族文明素質、受教育程度、經濟發展及科技等因素,這個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其實也早就明白這點,於是決心先大力打造這支嫡係部隊,全麵提升其戰鬥力,使其形成模範效應,以期縮小全軍同西方列強和日本軍隊的差距。
怎麼打造?就是嚮當時世界軍事強國學習,引進其先進的軍事理論及武器裝備。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先後生過三批“外械”部隊,分彆為“德械”部隊、“蘇械”部隊和“美械”部隊。八十八師就是抗戰早期的“德械”部隊。
當時德國陸軍被公認為世界上強大的軍隊,他們擁有先進的武器、優良的裝備、鋼鐵般的意誌和服從的紀律,這些都很對的“胃口”。因此,國民嚮德國大量采購先進的武器裝備,聘請德國顧問對警衛軍進行嚴格訓練,完全按照德軍的作戰模式打造這兩支精銳的“德械師”。
按照德軍標準,一支機械化摩步師通常要配備數百輛汽車,上韆輛摩托車,百餘門大炮和自行火炮,另有數目不等的坦剋裝甲車擔任突擊掩護任務。此外,德軍士兵裝備有衝鋒槍、鋼盔、軍呢大衣、皮靴、毛毯、照明手電、防風眼鏡、颳鬍刀片、行軍帳篷等等,軍官甚至還配備照相機和收音機。中國是個亞洲窮國,當時人均收入隻及日本的六十六分之一,德國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美國的二百分之一。如果照搬德軍標準,那麼裝備一個“德械師”的軍費開支足以武裝十幾個師甚至更多中央軍,很顯然如此龐大的軍費遠遠超過國庫承受力。但是麵對虎視眈眈、入侵在即的日本人,捉襟見肘的國民還是痛下決心,不惜血本撥齣重金購買德國裝備。初計劃改造二十個“德式師”,後來因為經費嚴重不足縮減為十個師,而到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前,基本完成改造的隻有警衛軍這兩個“德械師”和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一部分。
八十八師經過改造後果然麵貌一新:官兵頭戴德國製式鋼盔(就是那種“二戰”影片中常見的德軍的麯簷式鋼盔),軍官配備德國毛瑟C96(盒子炮),每班配有一挺國産仿捷剋式ZB26輕機槍。當時的步兵班,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衝鋒組(組)的分彆;重機槍是二四式,仿馬剋沁水冷機槍,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此外,每連有機炮排,每師有重炮營,配備大口徑榴彈炮、炮、汽車、摩托車等。在德國顧問的強烈要求下,“德械師”還破例配備先進的無綫電颱,用以加強通訊聯絡和機動作戰能力。八十八師官兵在待遇上也大大優於其他中央軍,不僅翻倍,許多軍官還優先被選派到德國留學。
因為窮,“德械師”畢竟還不能與人傢正宗德國軍隊相比。比如德式衝鋒槍聞名天下,但是衝鋒槍的一個缺點就是耗彈量驚人,往往一支衝鋒槍所耗超過一個班的耗彈量,所以當時國防部隻允許采購少量衝鋒槍來裝點門麵,而“德械師”的主要武器還是國産“漢陽造”。據說當時國防部對德式鋼盔和水壺大加贊賞,因為鋼盔除瞭威容外,還能起到有效保護頭部減少傷亡的作用;而水壺則能解除士兵行軍作戰的乾渴之苦,並防止因喝髒水而引發的腸道疾病,當然一個更重要也是人所共知的原因是價格便宜。早期的水壺還是木塞蓋子,橢圓形,到1934年裝備組纔換為金屬鏇上的蓋子。但是呢大衣和軍用皮靴卻沒有受到青睞,國防部認為這些裝備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並且價格不菲,所以精打細算的蔣委員長親自批準采購鋼盔、水壺,而將呢大衣和皮靴從采購清單上劃掉。因此士兵穿的還是布鞋,隻有有的高級軍官(校官以上)會自己購置靴子穿。
“德械師”的其他單兵裝備還有隨身佩掛的乾糧袋(雜物袋)和子彈帶。乾糧袋用背帶跨肩,子彈帶是帆布製的長形彈帶(德軍用的是皮製彈包),掛法是由肩上斜繞一周至腰間再繞一圈(這是一長條而不是兩條),後將布條打結係在腰間。這一種彈帶有將近二十個彈包,是各部隊主要使用的形式,且這種設計普遍,在整個抗戰期間都沒有什麼改變。也有兩條較短形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呈X形,有的由兩肩掛下呈V字形。所以八十八師雖然號稱“德械師”,但還是很有中國特色的。
八十八師“齣道”後,首先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一戰成名,五年後又參加瞭“八一三”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在抗戰前期的這三次戰役中分彆以“廟行之戰”“四行倉庫保衛戰”“雨花颱守衛戰”立下赫赫戰功,贏得瞭“天下師”的美譽。不過南京保衛戰後,八十八師元氣大傷,批老兵基本已損失殆盡。
……
序言
我最近迷上瞭一些關於早期中國近代史的口述史和迴憶錄,總覺得那些鮮活的個體經驗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因此,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序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剋製和內斂,沒有過多渲染情緒化的詞匯,而是用一種近乎檔案整理般的冷靜筆觸,鋪陳齣事件的脈絡。這種不事渲染的敘事,反而帶來瞭更強大的衝擊力,讓讀者能夠自己去感受曆史的殘酷與壯烈。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些特定的決策背後,普通士兵和基層指揮官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那種無聲的呐喊,通過文字間隙傳遞齣來,令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角度相當獨特,它避開瞭那些已經被無數次重復敘述的宏大戰場,而是聚焦於特定區域和特定兵種的視角。這種“小切口,深挖掘”的寫法,讓讀者得以窺見戰爭機器運轉中最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齒輪是如何運作的。我尤其對其中描述的後勤保障和基層軍官的日常感到興趣,那纔是戰爭中最真實、最考驗人性的部分。通過這些具體而微的細節,我們纔能真正理解,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一支軍隊是如何維持戰鬥意誌的。這種聚焦於“人”和“過程”的描寫,使得冰冷的曆史事件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年代感的色調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紙張的質感摸上去也很有分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感覺,讓人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書。從整體的版式來看,印刷清晰,注釋和圖錶的排版也顯得井井有條,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也很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隨身攜帶閱讀,都非常方便。尤其要提的是,書脊的處理非常結實,一看就知道是能夠經受住反復翻閱的耐用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的紮實程度,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期待和敬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史資料。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並非一氣嗬成、讀來令人窒息的那種全景式鋪陳,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若乾次“喘息”的機會——或許是一段關鍵人物的信件節選,或許是一張當時繪製的簡易地圖的重現。這些穿插物有效地調節瞭讀者的情緒波動,使我們在吸收大量信息和復雜背景的同時,不至於感到精神上的過度疲勞。每次暫停下來消化前一章的內容,再進入下一章時,都能帶著一種被重新聚焦後的清醒感。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顧瞭學術深度與閱讀體驗的佳作,讓人讀完後,不僅收獲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沉浸感。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邏輯構建得非常嚴密,就像解剖一颱復雜的機械,作者層層深入,絲絲入扣地剖析瞭當時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執行的得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似乎每引用一句話、每一個數據,都經過瞭反復的考證和比對。這種學術的嚴謹性,是判斷一部曆史著作價值的關鍵所在。在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上,作者不僅描述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探究瞭“為什麼會這樣”,並且提齣瞭幾種可能的替代路徑,雖然隻是假設,卻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曆史復雜性的維度。這對於我這類深度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思想盛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