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爱时尚,但这也是我所讨厌的
定价:68.00元
售价:52.4元,便宜15.6元,折扣77
作者:洛依克·普里让,张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98042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句句有梗、或黑或炸,笑(喷)着看完。
调调儿相当法国、非常有趣好读的一本时尚界(黑)金句集。
创意行业人士和媒体人看完应该也心有戚戚。
1.辛辣刺激的*手表达,让你看到法国时尚圈众生相。
2.作者法国时尚圈,是法国*有影响力的时尚纪录片制片人。
3.随书附送别致手账。
4.全球销售势头和影响力强劲,法国已在11月推出新版。
内容提要
我爱时尚,但这也是我所讨厌的》本书收录了2013年到2016年汇总的法国时尚圈中的经典语录,有些作者曾在推特上发表,有些公开,这些话语出自模特、记者、设计师等时尚行业不同人群之口,可谓生动、辛辣、新鲜有趣。作者就像一个乐团指挥,将这些碎句短章重新编排,组成一幕时尚圈的人间喜剧,反映了他对这个行业的思考和感触。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外人所不知的巴黎时尚圈。
目录
作者介绍
【法】 洛克·普里让
法国时尚圈有影响力的记者和纪录片制片人,他的几部纪录片都成了行业经典,如2005年的《香奈尔》,2013年的《设计中的卡尔·拉格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略带疏离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当代时尚现象的纯粹批判性著作,毕竟书名那种矛盾的张力已经预示了这一点,但阅读体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我们对时尚的爱恨交织,而是在试图解构这种情感背后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比如,书中关于“快时尚”对个体身份认同冲击的探讨,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衣柜里那些转瞬即逝的潮流单品,它们带来的短暂满足感与随之而来的空虚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日常现象的敏锐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尤其是探讨那些被媒体过度渲染的“完美形象”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时,那种笔力之老辣,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张玥女士的工作是极其出色的。普里让的法式思维常常充满了微妙的转折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要将其精准地转译为流畅且富有冲击力的中文,绝非易事。然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读起来毫无滞涩感,甚至在某些地方,译者的语言处理技巧甚至为原著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处理那些涉及特定文化语境的词汇时,译者选择了保留其原意并辅以恰当的解释,而不是生硬地进行本地化处理,这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尊重。这种高质量的翻译,使得我这个母语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到作者构建的思想迷宫中,充分领略到原著的精髓。许多关于符号学和美学理论的段落,如果翻译稍有偏差,就会变得晦涩难懂,但这里的处理,精准到位,如同为原著配上了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原因并非篇幅太长,而是其中蕴含的思辨密度实在太高,需要反复咀嚼。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一种“高冷”的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口吻,去剖析时尚工业的运作机制。其中关于“模仿与背离”的辩证关系,是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作者似乎认为,时尚的本质就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循环往复”,我们总以为自己在追求个性,实际上却是在遵循一套更高明的集体指令。这种观点颠覆了我过去对“潮流追随者”的简单标签化认知。它迫使我跳出“喜欢”或“讨厌”的简单二元对立,去理解这种情感背后巨大的权力结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的人流,试图在他们的着装中寻找作者所描绘的那些隐秘的符号和代码,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乐趣,是纯粹的智力挑战。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绝非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追求“美”与“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隐形代价。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或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审视我们自身欲望和焦虑的工具箱。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衣橱里的很多东西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是说我要立刻扔掉它们,而是我开始追问“我为什么需要它们?”这种内在的审视能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浮华的主题,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和人文关怀。对于任何一个对现代消费主义、身份建构或者仅仅是对“为什么我们会穿成这样”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结构,而是像一部多线叙事的电影,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快速的跳跃和闪回。有时候,它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小众设计师的近乎传记式的描述,下一秒又马上切换到对某个社交媒体现象的冷静分析。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恰好呼应了时尚本身那种碎片化、不断更新的特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些观点时,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幽默感,它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社会批判变得易于接受。例如,在批评那些盲目追求奢华标签的行为时,那种讽刺是如此微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耐心才能完全体会。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流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一位高明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