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就其思想、精神和信 仰层面来说,其主要反映在核心价值观里。而这些核 心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诸多美德体现出来的。《什么是 中华传统美德》作者徐小跃通过长期研究,从诸种美 德中选择出足以全面而又**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及其精神的十种美德,*终提出十德说,即仁、 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
徐小跃,1958年生,南京图书馆馆长,南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演讲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出版有《禅与老庄》《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禅林宝训释译》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之“道”
(一)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二)明伦尽责的责任伦理及其人性论根据
(三)儒家人性论的特点
(四)中华传统美德有十德
(五)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六)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七)文化就是人文教化
(八)结语
二 论仁
(一)释仁
(二)儒家诸子对仁的定义
(三)仁德的具体表现
(四)仁的精神实质
三 论义
(一)释义
(二)义德的具体表现
(三)义的精神实质
四 论礼
(一)释礼
(二)礼的具体表现
(三)礼的精神及其功用
(四)社会习俗之礼的文化意义
(五)“让”是儒道佛三家共同主张的价值观
(六)“礼”的多重文化意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五 论智
(一)五常中的“智”不是指聪明、智慧和知识
(二)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三)五常中的“智”就是几希、良心、明德、至善
(四)“智”与“善”不具备特定的道德属性
六 论信
(一)释信
(二)《论语》论信
(三)《孟子》论信
(四)信仰层面的“信”
(五)“信”在五常中的作用
(六)大信与小信
(七)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 论五常
(一)五常之说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五常诸德的实质及其功用
(三)孟子对“仁义礼智”四德的定性
(四)汉儒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定性
(五)宋儒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定性
(六)笔者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
各自意义的论述
八 论孝
(一)释孝
(二)孝道的具体内容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带着一种对“美德”的好奇心翻开了它。然而,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道德准则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学分析。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美德,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美德是如何在社会结构、家庭教育、甚至国家制度中得以形成和传承的。例如,关于“诚信”的讨论,就涉及到了古代的商业契约、人际交往的规则,甚至是法律的雏形。书中对“廉洁”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古代官员的道德操守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理解和践行美德的 nuanced 描写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美德的实践并非总是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道德追求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美德”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等,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美德,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美德产生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和社会背景。读到关于“仁”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深邃含义,它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普遍情怀,涵盖了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甚至是对自然的敬畏。而“礼”,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礼仪规范,上升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以及经典的古代文献,将这些抽象的美德变得生动形象,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圣贤君子是如何践行这些美德的。它让我意识到,这些传统美德并非陈旧过时的教条,而是蕴含着普世价值,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疏离和冷漠,而书中反复强调的“仁爱”精神,恰恰是我们重建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将这些优秀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规范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的史书。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事迹,生动地展现了“忠”、“孝”、“廉”、“耻”等传统美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演变。我读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对“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而“孝”的概念,在书中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尊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回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传统美德在历史上的某些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客观、辩证的眼光进行审视,这使得这本书更加具有可信度和深度。它让我明白,传统美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解读和践行的。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通过这些优秀品质塑造了民族性格,传承了民族精神。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一直充满敬畏,而《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智慧呈现在我眼前。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来解释美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经典的引文,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美德的内涵一一展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更是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而“信”,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承诺,升华到了一种人格的底色,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尊重。书中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让我们自己去体会美德的力量。比如,书中关于“恭、宽、信、敏、惠”的五德并举,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开始自觉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尝试将这些美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并非只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思想,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和道德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一些与个人修养相关的理论。《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偏向于社会伦理,但它深入挖掘了许多传统美德背后的哲学逻辑,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义”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仅仅是道德上的对错判断,而是上升到了符合天道、顺应自然,以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这种“义”的观念,与西方哲学中的“正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融入了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和和谐观。此外,书中对于“信”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承诺的兑现,更包含了真诚、可靠、言行一致的整体人格魅力。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古代智者对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价值的人的深刻见解,他们通过内省、克制、学习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这本书让我跳出了对美德的表面理解,看到了其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根基和人生追求。它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其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个体品德的完善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坚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