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 作者 | 贺敏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45978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主要对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本书认为这一时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话语的表述裹挟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外交等因素,以大卫·厄克特为典型代表的英国激进主义者建构了一个政治上和谐平等、经济上自由开放、宗教上世俗仁爱、外交上被动无奈的多元土耳其形象,由此构成了一种“反东方学”的形象话语。故而,新视角之下人格化的土耳其形象呈现出与历史上既定形象的差异,继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土耳其形象欧洲性争论。实际上,多元化土耳其形象的复杂性与土耳其的权力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着迷于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掩埋的细节,而英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初期的这段关系,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未被充分挖掘的金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标题中的“形象研究”几个字,暗示了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事件本身,而是更侧重于英国人是如何“看见”和“构建”土耳其的。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到大量的文学作品、绘画、甚至是早期的摄影作品,通过这些媒介来分析英国人对土耳其的视觉想象。例如,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画作,它们是如何迎合或挑战当时英国社会对于“东方主义”的期待的?旅行家们笔下的奇闻异事,又如何塑造了普通英国民众对土耳其的刻板印象?更进一步,我希望作者能探讨这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英国对土耳其的形象建构,是否也是一种对殖民地心态的预演?在维多利亚时代,这种“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是如何在土耳其的形象上得到体现的?9787030545这个书号,让我对它的出版质量和内容深度有所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我一直以来渴望的答案,或者至少是引发更多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19世纪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复杂关系的想象之门。我一直对“东方主义”的概念很感兴趣,而英国对土耳其的“形象研究”无疑是这个宏大议题下的一个精彩案例。《{RT}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奥斯曼帝国从相对稳定到内部改革、外部压力增大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英国社会内部对土耳其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例如,是政治利益、经济需求,还是文化偏见在起主导作用?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埃及远征、希腊独立战争等,是如何影响英国人对土耳其这个“古老帝国”的认知和评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如知识分子、商人、外交官、普通民众等,对土耳其形象的多元构建,揭示这些形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科学出版社的名字,让我对其内容的可读性和学术性充满期待,相信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英国的文化心态和对外战略。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如何看待“他者”入手。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RT}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这个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在19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巅峰时期,国力蒸蒸日上,而奥斯曼帝国则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这种强弱对比,很可能在英国人对土耳其的形象建构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和前拉斐尔前派艺术是如何影响了当时英国人对土耳其的审美趣味?例如,拜伦在希腊独立战争中的角色,是否也间接影响了英国人对奥斯曼帝国的复杂情感?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揭示英国在外交和贸易上的考量,是如何渗透到对土耳其的形象塑造中的。是否在某些时期,为了维护在东方的影响力,英国会刻意将土耳其描绘成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从而为自己的干预行为制造合法性?科学出版社的信誉,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能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洞见,帮助我理解那个时期英国的对外政策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泛黄的古籍感,配合着精致的插画,仿佛能将人瞬间带回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一直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和它的对外认知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时欧洲列强对东方世界的想象和建构。这本书的标题——《{RT}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1800到1853年,这正是大英帝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期,而奥斯曼帝国(通常被认为是“土耳其”)作为“欧洲病夫”,其在英国人眼中的形象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叙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种形象的,是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或旅行笔记的表象,还是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更宏观的层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政治立场的英国人对于土耳其的多元化视角,毕竟,同一时期内,不同群体对同一个“他者”的认知差异往往是研究民族心理和文化交流的关键。科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抱有相当的信心,希望它能提供扎实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史料支撑,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说实话,我对19世纪的英国历史有着一腔热血,但对于奥斯曼帝国的了解却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得知其“衰落”的命运。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短板,并且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英国视角下的土耳其形象”——来展开。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剖析1800-1853年间,英国国内关于土耳其的舆论、文化思潮以及官方政策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塑造的。例如,克里米亚战争(尽管发生在这段时间的稍后,但当时的氛围已经逐渐形成)前后,英国媒体对俄国和土耳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些被英国人描绘成“高贵的病人”或“腐朽的东方君主”的形象,究竟是基于事实,还是深受当时政治利益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通过这些事件来折射出英国社会内部对于土耳其的态度变迁。贺敏这个名字,加上科学出版社,总让我感觉这本书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希望能从中获得对那个时代更具深度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