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文明史:卢梭与大革命(套装上下册)
定价:118.00元
作者: 杜兰特,台湾幼师文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8052588
字数:
页码:1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902kg
编辑推荐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文明的故事》,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特。……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纽约时报》 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有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特先生言简意赅地表达能力和对时代的敏锐鉴赏力。 ——《纽约客》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戏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特点,再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行文生动,既有通俗的风格,又有不厌其烦的举例说明、广泛的涉及面和不倦的热情! ——《纽约先驱论坛报》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的《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台湾学者誉之为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是很有见地的,决不是溢美之辞。因为它具有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哲学家的真知灼见。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的后一部“历史的教训”,它集中表达了杜兰博士对文明史的独到见解。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史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 学者季羡林 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协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TIM(《时代周刊》)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学者汤一介 言简意赅,明晓流畅,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书页的翻动中,读者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严肃史书在这里成功地走向大众视野。 ——出版家戴文葆
内容提要
卢梭在文学、教育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则、社交行为、艺术与政治诸方面都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我们可见许多散布浪漫主义种子者,如汤姆森、柯林斯、格雷、理查森、普莱沃以及基督教本身,它的神学与艺术乃是的浪漫曲。斯塔尔夫人曾谓卢梭:“没创造过任何东西,却将所有东西付诸一炬。”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目录
部 卢梭与法国n章 流浪者:卢梭(1712—1756)n第二章 七年战争(1756—1763)n第三章 国家的命运n第四章 生活的艺术n第五章 年高德劭的伏尔泰(1758—1778)n第六章 浪漫派作家卢梭(1756—1762)n第七章 哲学家卢梭n第八章 卢梭的流浪生活(1762—1767)n第二部 卢梭时代的南欧n章 意大利沃土(1715—1759)n第二章 葡萄牙与蓬巴尔(1706—1782)n第三章 西班牙和启蒙运动(1700—1788)n第四章 再会!意大利(1760—1789)n第五章 奥地利之启蒙运动(1756—1790)n第六章 音乐改革n第七章 莫扎特n第三部 卢梭时代的宗教n章 伊斯兰教(1715—1796)n第二章 俄罗斯的一段插曲(1725—1762)n第三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nn第四章 波兰之劫(1715—1795)n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时的德国(1756—1786)n第六章 康德(1724—1804)n第七章 到魏玛之路(1733—1787)n第八章 魏玛盛世(1775—1805)n第九章 歌德的晚年n第十章 犹太人(1715—1789)n第十一章 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1754—1798)n第四部 卢梭时代的英国n章 工业革命n第二章 政坛风云(1756—1792)n第三章 英国人n第四章 雷诺兹时代(1756—1790)n第五章 英格兰的邻国(1756—1789)n第六章 文坛的景象(1756—1789)n第七章 萨缪尔约翰逊(1709—1784)n第八章 后的荣耀n第九章 死亡与哲学家(1774—1780)n第十章 光明前夕(1774—1789)n第十一章 大革命的分析(1774—1789)n第十二章 政治的溃乱(1783—1789)
作者介绍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平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 他于1968年获得普利策奖,1977年获得自由勋章奖。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文摘
忏悔录 一位出身寒微,在呱呱坠地之际即失去母亲,不久又遭父亲遗弃,身染一种痛苦的、不为人知、难向人言的疾病,在陌生的城市和敌对的信仰中,流浪达12年,为社会和文明所排斥,以反抗伏尔泰(Voltaire)、狄德罗(Diderot)百科全书派(the Encyclopédie)和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为己志,被视做危险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为图谋不轨,为人驱逐,流离失所,在他一生中的后几个月里,方能亲眼见到反对他的人对他所表示的崇敬——如何在他死后,竟然能远胜伏尔泰,使宗教复活,使教育改变形态,使法国国民思想提高,从而激发了浪漫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进而影响到康德(Kant)、叔本华(Schopenhauer)的哲学,席勒(Schiller)的戏剧,歌德(Goethe)的小说,华兹华斯(Wordsworth)、拜伦(Byron)和雪莱(Shelley)的诗歌,马克思(Marx)的社会主义以及托尔斯泰(Tolstoy)的伦理学——诸如此类的影响,使他在有史以来具影响力的18世纪的作家和思想家中,成为对后代贡献大的一位。这种种影响究竟如何形成假如有问题需要我们解答,这问题即是:天才在历史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个人在面对群众和国家之际,应该如何自处 当时的欧洲已准备迎合一种让感情凌驾于思维之上的信仰。欧洲已厌倦于法律、礼仪、习惯和风俗的压抑。当时的欧洲已听够了理性、论证和哲学。心灵束缚被解除后所导致的这些放纵与混乱,似乎已使这个世界缺乏意义,使心灵空虚、毫无想象力和希望;男男女女暗自渴望再度建立起“信仰”。巴黎已厌倦于自身的骚动和忙乱,以及城市生活的限制和疯狂的竞争。人们向往乡野间的从容与悠闲。乡间简单的日常生活可能会使身体健康、内心平和,在那里可能再度遇见贤淑的妇人,所有的村民每周可能都在本区教堂中做礼拜。所谓值得骄傲的“进步”和值得自诩的“心灵解放”,对于人类的贡献是否抵得上其所摧毁的事物之价值其对于世界与人类的命运,曾否描绘出更为清晰、更具有鼓舞性的景象其对于贫穷者的命运曾否有所改善对于孤苦无依者曾否有所慰藉卢梭提出这些疑问,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说明,对人民寄予关切与同情。即使他话已说完,全欧洲的人仍然都在倾听。当伏尔泰在法兰西学院(1778年)被人们当做偶像崇拜,而卢梭正蛰居在巴黎一间不为人知的房子受人轻视与责难之际,卢梭的时代就已开始了。 卢梭晚年完成有名的自传《忏悔录》。他对所有的批评都很敏感。他怀疑格林(Grimm)、狄德罗和其他的人,在巴黎的沙龙里以及在埃皮奈夫人(Mme.d’�Fpinay)的回忆录中,正酝酿着一项阴谋,以破坏他的名誉。因此,他于1762年,在一位出版商的催促下,开始撰写自己的传略与品德评价。当然,他的自传有自吹自擂之嫌,不过,卢梭既遭教会责难,又被三个国家放逐,还为一些亲近的友人背弃,纵然他的话难免啰唆唠叨,他也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当他在巴黎的几次集会中,宣读为自己辩解的某些文件时,他的敌对者遂要求下令加以制止。他心灰意冷,即使在他过世之后,仍留给后世一篇充满了感情的辩解与恳求: 这是的一幅人类画像——完全依照人的本来面貌与天性来描绘——这就是人类现有的或将永远存有的模样。无论你是谁,我的命运与信心完全付托给你,让你作为此一作品的裁决者。我恳求你,基于我的不幸与你的同情,并请看在全人类分上,切勿毁损此一特殊而有价值的作品,对于人的探讨,它可作为手比较研究的资料……请勿贬低我此一遗作的价值,这是未曾被反对我的人曲解损伤而又真正足以代表我品格的不朽之作。 他的敏感、主观和充满感情,使他的书具有优点,亦有缺点。“一颗充满感情的心,”他说,“……是我所有不幸的根由。”这却使他的著作风格温暖亲切,使他对往事的回忆充满柔情与怜爱,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常持宽容仁慈的态度。当我们阅读他的著作,原来对他的反感与敌意立即化解。在他的著作中所有抽象的事物都被活生生地人格化了,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情。这本自我反省坦白的《忏悔录》犹如密西西比河的源流滋润了19世纪的文学。《忏悔录》并非的著作,不过,像他这样毫不保留地裸地自我坦白,或其对真理的探求,即使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亦无法与之相比。这本书一开始即以富有挑战性的句子理直气壮地写道: 我正着手一项的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将来也没有人能模仿实现。我要把一个人的完全本性在世人面前展示,此人就是我自己。 只有我单独一个人。我了解我的心,我也对人类颇为熟悉。我跟所有存在着的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我虽然不比旁人好,可是至少与众不同。除非对我已有了解,否则没有人能判断,大自然将我塑造成这样的形态,是好还是坏。 后审判的号角若是要响,就让它响好了,那时,我手里就要拿着这本书,站在上帝面前。而我将大声说道:“这就是我如何行事、如何思想的忠实记录,以及我曾是怎样的一个人。不论好坏,我都坦白,我不隐瞒些许罪恶,也不添加些许功德……我是表现了真正的自我;有时卑劣可耻,有时却高尚、慷慨、善良,一一皆如我的所作所为,我已把我的心灵深处揭露……” 卢梭一再提出此一极为恳挚的请求,不过,他承认自己对于过去50年的往事所能记忆的,无非是片断的、不可靠的。一般说来,部分有一种毫无隐讳的坦白品质,第二部分却为他对于有关阴谋陷害所作的令人厌倦的反复抱怨与控诉所损。不论这是本怎么样的书,就我们所知,在心理研究的作品之中它是有启发性的一部,这是与困难而平淡无聊的世纪从事艰苦斗争所产生的一个观察敏锐并具有诗意的故事。无论如何,“《忏悔录》假如不是一本自传,则很可能成为世间一部的小说”[1]有关《忏悔录》的真实性,欧美大陆仍然在热烈地争论着,主要着重在卢梭控诉格林和狄德罗等人进行阴谋活动,以提出有关卢梭与埃皮奈夫人、乌德托夫人(Mme.d’Houdetot)之间关系不实的叙述。1900年以前,批评指向反对卢梭的一方。大约在1850年,圣伯夫用一种不常见的尖刻语调,声称“卢梭一旦牵涉自尊和病态的虚骄,每每毫不犹豫地打算说谎,而我已获得结论,那就是有关格林的部分,证明他是说谎的人”。而且,法国饱学的文学史家古斯塔夫·朗松(Gustave Lanson)也同意(1894年):“我们惊奇于卢梭所写,每一页都有明显的虚假,不仅是错误,而且是谎言。但是,全书大体上焕发着炽烈的挚情,是情感的真,而不是事实的真。”[1]。无家可归(17121731) “1712年,我生于日内瓦,父亲为伊萨克·卢梭(Issac Rousseau),母亲为苏珊·贝尔纳(Suzanne Bernard),两人都是公民。”后两个字颇有深意。因为日内瓦的2万居民中,只有1 600人拥有公民的头衔和权利,卢梭个人的历史即由此说起。他的家族具有法国血统,但是自1529年即已定居日内瓦。祖父是加尔文教派的牧师,而作为孙儿的他,终其一生,于信仰抉择上,始终是停留在加尔文教徒的阶段。父亲是一位想象力丰富、情绪不稳定的钟表匠。1704年的婚姻,为他带来一笔价值1.6万弗罗林(florins,欧洲货币)的嫁妆。在儿子弗朗索瓦(Fran�搊is)出世后,伊萨克抛妻弃子(1705年),远赴君士坦丁堡,在那里逗留6年之久。然后不知何故,骤返家园,卢梭就在这时期出世。卢梭说:“我就是他这次归来所结的不幸的果实。”卢梭诞生不到一个礼拜,母亲就患产褥热去世了。“我来到这个世界,几乎毫无活下去的迹象,也未稍怀希望能有人把我抚养长大。” 有位姑妈对他悉心照顾,从而救了他,为此,卢梭说:“我会毫不迟疑地原谅你。”这位姑妈歌唱得很好,这可能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终生爱好音乐。他性格早熟,很早就学会了阅读。由于父亲伊萨克喜爱浪漫传奇的故事,父子二人遂一起埋首于苏珊遗留下来的书堆中。卢梭是在法国式爱情故事、普卢塔克(Plutarch,46120)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和加尔文教派的道德观糅合而成的气氛中成长的,这使得他的性格趋于不稳。他十分正确地把自己描写成“又粗鲁、又温和,而具有柔弱和刚强的性格。此一性格,遂游移于怯懦和勇敢、浮华和高洁之间,常使我与自己作对”。 1722年,他的父亲跟戈蒂埃上尉争吵,打伤对方,因而受到市政长官的传讯。为了免除牢狱之灾,伊萨克只得逃离日内瓦,定居在13英里外的尼永(Nyons)。数年后,伊萨克再婚。弗朗索瓦和卢梭兄弟二人,由他们的舅父加布里埃尔·贝尔纳(Gabriel Bernard)收养。弗朗索瓦不久离开,在一个钟表匠那里做学徒,从此在卢梭所有的记载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至于卢梭,却和他的表兄亚伯拉罕·贝尔纳一起被送到邻近的博赛村一家由牧师朗贝西耶(Lambercier)管理的寄宿学校。“我们在这里学习拉丁文,以及所有一些美其名曰教育的没有用的东西。”加尔文教派的教义是比较具有实际内容的课程。 卢梭喜爱他的老师,尤其是牧师的妹妹朗贝西耶。她年已30岁,而卢梭才11岁,但是他却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私恋着她。当卢梭犯了错,被她鞭打之际,他却在被她亲手鞭笞的痛楚中获得快感。“痛楚与羞辱,混合着某一程度的邪欲,使我渴望再度受到惩罚,而不感到害怕。”当卢梭更进一步,故意犯错惹她生气而希望在鞭笞中获得快感时,由于这一企图过于明显,她决定不再鞭打他。一种性爱虐待狂的质素,在他的性爱习性中一直保留到晚年: 如此,我怀着此一激烈的热情,度过了青春期,但是,除了朗贝西耶在不知不觉中引起我如许念头之外,我并不知道,甚或并不希望有其他满足的方式,而且当我长大成人后,那种幼稚的嗜好,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与异往时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愚蠢的行为加上一种天生的胆怯,使我难以获得女性的青睐,以致面对我喜欢的人都会惶惑终日、默然相对,而提不起勇气表露内心的爱慕企盼之情……现在我已写到《忏悔录》隐晦迷惘情节的一段,也是困难的一段。我们将只不过是些荒诞可笑的事当做真正的罪状来坦白公开,总令人感到矛盾而百思莫解。 晚年当他觉得自己受到世界敌对与朋友打击的时候,他可能找到了一种获得快感的因素。 除了朗贝西耶的鞭笞以外,他对于四周环境的自然景象,也甚为欣赏:“乡间是如此迷人……以致我满怀着一种时间无法冲淡的,对于乡村生活的热情。”在博赛的两年,可能是他一生中为快乐的日子,虽然他在此处也同时发现了世界上的不义。因为无中生有的理由而受责,而使他反抗,使他持久地怨恨,也因此使他“学着去掩饰、去说谎。所有这些恶习通常在我们成年之时,即开始腐蚀我们快乐、幸福、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他从未更进一步接受正式的或高等的教育。而他之所以缺平衡、判断和自我控制,以及将理性置于情感之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求学时期结束得太早。1724年,12岁的他就跟表兄一起被叫回贝尔纳的家里。他到尼永看望父亲,在这里,他爱上了伍尔滕(Mlle.Vulson),但遭对方拒绝。其后又与柯婷(Mlle.Goton)恋爱,卢梭说:“她对我非常亲热,却不容许我对她回报以任何亲昵的举动。”经过一年的犹豫,他成为日内瓦一位雕刻匠的学徒。他喜爱素描,同时学习如何雕刻表盖,但是主人常为一点小过错就严厉地鞭打他,而且“逼着我去做那些为自己天性所歧视的罪行,诸如欺、懒惰和偷窃”。昔日一个快快乐乐的小孩,竟然成了一个忧郁、孤独、性格内向的人。 他以广泛阅读自附近图书馆借来的书籍,并以礼拜天到乡下远足的方式获得安慰。有两次,由于在田野闲逛太久,以致返回途中,他方才发现城门已关闭了。他只好在野外打发掉晚上时光,以致第二天被指责为工作不力,受到毒打。发生第三次类似情形之后,由于受罚的记忆犹新,他下定决心不回去了。此时他尚未满16岁(1728年3月15日),囊空如洗,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别无他物。他步行来到6英里外天主教萨伏依(Savoy)区的孔菲翁(Confignon)。 到了那里,卢梭敲响乡村教士佩尔·伯努瓦·德庞特韦热(Père Beno�卼 de Pontverre)的大门,可能是他听信传闻,以为这位牧师急于使步入歧途的日内瓦人改信天主教,为此可能会让他饱餐一顿。无论如何,“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位教士给了卢梭一顿美好的晚餐,并叫他“到阿讷西(Annecy)去吧,在那儿,你将见到一位善良而仁慈的夫人。国王给她赏金,使她能够助人逃出她自身所幸脱免的那些罪过”。卢梭指出,这人就是“瓦朗夫人(Mme.de Warens),是一位新近改教皈依者,教士们安排那些打算出卖信仰的可怜虫到她这儿来,为此她被迫每年从撒丁(Sardinia)国王处接受2 000法郎的津贴”。无家可归的青年卢梭,心想这份津贴的一部分足以抵得上一场弥撒。3天之后,在阿讷西,他毛遂自荐于瓦朗夫人。 她年方29岁,是一位美丽、大方、慷慨、温柔、穿戴迷人的妇人。“没有比她的脸更可爱,颈项更好看,而手臂更优美、更匀称细致的了。”无论如何,她是卢梭有生以来所看到的、借以支持天主教信仰的佳论证了。她生于沃韦,家世良好;年纪很轻,即已下嫁瓦朗先生(M.de Warens of Lausanne,后为男爵)。由于多年来夫妻多有不和,她与丈夫仳离,迁居到湖的对岸萨伏依,获得了维克托·阿玛德斯(Victor Amadeus)国王的保护,后来又搬到艾凡(Evian)。既然定居在阿讷西,她就答应改信天主教,因为她相信谨守宗教仪式,上帝就会原谅她偶然犯下的了。而且她不相信那么和蔼的耶稣,真的会把人打入永远不得翻身的,尤其对她这样美丽的女人,自然更不忍下手。 卢梭自然乐于跟她住在一起,但是她非常忙碌,宁愿给他钱,打发他到都灵,在圣心会救济院接受教育。1728年4月12日,他进入此院,并于4月21日受洗,皈依罗马天主教。34年后,即他重返新教8年之后,他以恐怖的笔调描写他在救济院的生活经历,其中包括一位初信天主教的回教徒,对他的德行所作的攻击,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改变宗教信仰,是因为那里的诱导、耻辱和长时间的耽搁。其实,他是为了迎合所规定的条件,才有此决定,因为罗马教会准许他加入天主教之后,在没有人强迫之下,仍然停留在救济院达两个月之久。 7月,他身带26法郎,离开救济院。经过几天的游荡,在受到坐在柜台后面的美妇人所吸引之后,遂在这家店铺找到工作。他不但马上爱上了她,而且不久就跪在她的面前,对天发誓,决心与她白首偕老,永爱不渝。巴西莱(Basile)夫人只是微笑着,然而除了准他牵手之外,仍然不准他太越轨,何况她的丈夫也随时会回到家里。卢梭认为:“由于我对女人的爱太深了,所以往往无法追求成功。”但是,他天性上对于自我想象的成就所获得的狂喜,在程度上比之真实履行所获得者更深。他用“危险的、违背天性的附属品代替,而这些可以解救像我那样的性情中人,使之不至于破坏秩序,却以牺牲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活力,有时甚至是他们的生命为其代价”,作为慰藉。如此行事,可怕的禁制会使之更为激动,从而可能促进了他的易怒、他的浪漫幻想、他的不满社会以及他的喜爱孤独之形成。关于这点,《忏悔录》有的坦诚记载: 我的思想不断地充塞女孩子和妇人,然而以我的方式形成。这些观念使我的感官产生一种持久而与世格格不入的动作……我的激动,已达到无法满足欲望的地步,而我又以极为不羁的诡异行径使之火上添油。我专找黑暗的巷子、隐匿的处所,希望可能将自己的身体在异性面前,并表现出盼望与她们亲近的姿态。她们所看到的,自然不是的东西——我不敢梦想这样做,我所暴露的,只是可笑的部分(臀部)。一旦在她们面前如此表演,我所获得的愚蠢快感,实非笔墨所能形容。而我之所以如此做,只是希冀获得所渴求的对待(指鞭笞)的一种过程。当然,我相信,如果我有胆量持续地表演下去,有些胆大的妇人将会给予我这方面的慰藉…… 有一天,我在后院的一口井边自己,屋里的年轻妇人,常来这儿提水……其实我对女性所显示的情状,荒唐可笑的成分多而诱惑的成分少,她们之中,聪明的视做不见,其他一些开始大笑,另外有的则感觉自己受到侮辱,大声叫喊。 可惜没有女孩子来鞭打他,只有满脸长着吓人胡须的看守人,持着一把长剑追来,后边跟随着四五个举着扫把的老妇人,卢梭只好以他是“出身贵族的年轻异乡人因精神错乱作为说词,救了自己,并且表示如蒙宽恕,日后当有所报答”。这个可怕的汉子被这一番话打动了,遂放他走,但那些老妇人却非常不满。 这时,他在一位甚有教养的都灵籍的妇人——维尔塞利夫人(Mme.de Vercellis)——处谋得身着制服的仆役一职。在那里,他犯下一件终其余生都感到内疚的罪行。他偷了一条夫人使用的彩带,可是在人家指责他时,卢梭却伪称是另外一位女仆交给他的。代罪羔羊玛丽昂(Marion)当即指责他:“啊!卢梭,我本来以为你的品性很好;然而这次你却使我非常失望,但我不愿意跟你一样。”于是,两人都被开除了。对于这件事,《忏悔录》记载如下: 我不知道自己诬告的牺牲者以后的命运如何,但是经此打击,她不太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善意对人了,因为在这次残忍的诿罪下,她的性格各方面都会受到危害……回忆这件事,实在是痛苦。直到现在,这件事仍使我深感内疚;我可以坦白地说,使我下决心写这本《忏悔录》,其中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稍释我良心的重负。 那6个月的仆役工作,在卢梭的性格上烙下印记;即使他天赋出众,仍始终未能重建他的自尊。他在服侍维尔塞利时,遇到一位年轻教士盖姆(M.Gaime),盖姆鼓励他,要他相信假如自己愿意,则有可能克服这项缺陷,诚心诚意去寻求认识基督的伦理。盖姆认为,任何宗教,只要是传布基督的指引,无一不是好的,因此提出建议,如果卢梭能返回故乡皈依原来的教派,将会快乐些。这一看法属于“我所认识的好的人之一”,所以长存在卢梭的记忆里,而对他的杰作《爱弥儿》(�Fmile)一书自有其启示作用。一年之后,在圣拉扎尔神学院(Seminary of St.�睱azare),卢梭遇见另外一位名叫加捷(G�{tier)的教士。这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人,由于跟教区的一位未婚女子通奸成孕而失去升迁机会。卢梭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丑闻,尤其在极好的教区发生此事更被人指责,那里的教士(教规良好)不能有小孩——除非跟已婚女子所生。”从“这两位可敬的教士身上,我形成对萨伏依教士性格的认识”。 1729年初夏,17岁的卢梭再度感受到原野的呼唤,加上他希望到瓦朗夫人处,以便找到一份比较不损自尊的工作。他跟一位快活的日内瓦少年巴克莱(B�{cle)同行,他们从都灵步行穿过阿尔卑斯山的塞尼斯(Cenis)隘道,抵达尚贝里(Chambéry)和阿讷西。他那浪漫传奇的笔锋,把他到达瓦朗夫人住所时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我双腿发抖,眼睛模糊;几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也认不出任何人,而且屡屡不得不停下来喘一口气,使自己从紧张慌乱中清醒过来。”无疑,他对自己能否被接纳并无多大信心。他如何才能向她说明,上次离开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遭遇呢·“她看我的眼,就使我大为放心。我的一颗心随着她抑扬的声调而跳动不停。我长跪在她的面前,以我的唇,把我感受到的大快乐,传到她的手上。”她并不讨厌人家的奉承,所以就在她的住处为卢梭准备了一间卧室。一旦有人皱眉反对,她会说:“他们要说闲话,就让他们去说好了。既然上帝送他回来,我就决心不再舍弃他。”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是一套令人惊艳的著作!《卢梭与大革命》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改变世界,以及革命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深刻寓言。作者以卢梭这位传奇思想家为引子,将读者带入十八世纪法国那个充满变革与矛盾的时代。我特别被作者对卢梭早期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的描述所打动,他如何在一个充满不公的社会中,坚持对自由和人类平等的探索,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勇气。而当他将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行叙述时,那种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我仿佛看到了《社会契约论》的理念如何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在革命的洪流中被不同力量所解读和利用。书中对革命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如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的召开、恐怖统治的出现等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且都与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巧妙的呼应。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读完这套书,我对人类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艰难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能够驱动历史前进,但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评分坦白讲,我拿到这套《卢梭与大革命》时,心中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历史”二字常常意味着枯燥和晦涩。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文笔优雅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描绘得栩栩如生。卢梭的思想,如同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而这涟漪最终汇聚成了席卷整个法国的革命浪潮。书中对卢梭生平的介绍,他的孤独、他的坚持,他的那些不被当时主流社会理解的观点,都让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而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解读,更是角度刁钻,角度独特。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宏大的事件和重要的政治人物,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展现了思想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解读,那些来自当时的信件、日记、报纸,让历史的温度扑面而来。读这本书,我仿佛与那个时代的法国人一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感受到了希望、恐惧、狂热与反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是人民的故事,是思想的较量,是人类永恒的追寻。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欧洲历史认知的新视角!刚拿到《卢梭与大革命》这套书时,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卢梭那略带忧郁而又充满智慧的肖像映入眼帘,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笔下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卢梭的哲学思想与十八世纪末法国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紧密相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巴黎街头,感受着人民的苦难与愤慨,也看到了那些闪烁着启蒙光辉的思想火花如何在民众心中点燃革命的火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著作,而是深刻影响了无数革命者行动的指南。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堪称惊人,从宫廷的奢靡到贫民窟的挣扎,再到各个革命派别的斗争与演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罗伯斯庇尔、丹东等关键人物的解读,既展现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毫不避讳其局限与残酷。读完之后,我对“自由、平等、博爱”这句口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思想的力量是如何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社会与政治哲学的深刻探险。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卢梭与大革命》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法国大革命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但之前看的书大多侧重于事件本身,或者某些特定人物的传记。这套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卢梭的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我看到了革命是如何在思想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爆发的。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史,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的辩论,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特别是关于卢梭如何从一个流亡者一步步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在不同派别之间被解读和利用,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革命初期,人民如何从对国王的敬畏转变为对自由的渴望,以及这种转变背后卢梭思想扮演的角色。同时,书中也毫不回避革命后期出现的恐怖统治,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复杂原因。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思想的传播与实践也充满着曲折与代价。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国,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追求解放和构建理想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这套《卢梭与大革命》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法国大革命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那是场混乱而血腥的暴力事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思想根源和复杂的社会动力。作者以卢梭的思想为切入点,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本质。他并没有神化卢梭,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的思想是如何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应用的,以及这些理解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公意”的讨论,以及这个概念在革命中是如何被曲解和滥用的,这让我对“多数人的暴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革命期间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卢梭的思想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都描绘得相当精彩。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费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致的人物刻画相结合,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革命的意义,以及思想与现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