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封裝技術叢書--先進倒裝芯片封裝技術 唐和明(Ho-Ming Tong) 化學工業齣版

電子封裝技術叢書--先進倒裝芯片封裝技術 唐和明(Ho-Ming Tong) 化學工業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和明(Ho-Ming Tong) 著
圖書標籤:
  • 電子封裝
  • 倒裝芯片
  • 先進封裝
  • 封裝技術
  • 半導體
  • 微電子
  • 唐和明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SMT
  • 電子製造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河北省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76834
商品編碼:2974064980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封裝技術叢書--先進倒裝芯片封裝技術

定價:198.00元

作者:唐和明(Ho-Ming Tong)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122276834

字數:

頁碼:44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從事倒裝芯片封裝技術以及其他先進電子封裝技術研究的工程師、科研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以作為電子封裝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培訓人員的教材和參考書。
倒裝芯片(flip chip)封裝技術自從問世以後一直在集成電路封裝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先進封裝技術嚮著微型化、薄型化趨勢的發展,該技術已經成為集成電路封裝的主要形式。有關倒裝芯片技術的書籍近年來也是層齣不窮,但涉及麵往往局限於單一的設計、製造技術。尚沒有一本係統介紹倒裝芯片技術研究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倒裝芯片設計、製造以及相關材料的書籍。而上述內容對於從事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研究的學者、工程師、教師以及學生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則滿足瞭相關從業工作者的需求。 n
本書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倒裝芯片技術的市場(章)、技術發展趨勢(第2章)、設計與製造技術(第3、4、8、9章)、可靠性(0、11章)以及封裝材料(第5、6章)等。 n
從事該書章節撰寫的人員或是來自國外倒裝芯片知名公司(如Amkor技術公司、IBM公司、漢高公司等)、或是從事倒裝芯片研究的知名學者。 n
本書由美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雙院士CPWong(汪正平)教授主編,集新穎性、實用性以及全麵性為一身,對從事倒裝芯片研究的各類人員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推動倒裝芯片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內容提要


本書由倒裝芯片封裝技術領域專傢撰寫而成,係統總結瞭過去十幾年倒裝芯片封裝技術的發展脈絡和新成果,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齣瞭展望。內容涵蓋倒裝芯片的市場與技術趨勢、凸點技術、互連技術、下填料工藝與可靠性、導電膠應用、基闆技術、芯片�蔔庾耙惶寤�電路設計、倒裝芯片封裝的熱管理和熱機械可靠性問題、倒裝芯片焊锡接點的界麵反應和電遷移問題等。 n
本書適閤從事倒裝芯片封裝技術以及其他先進電子封裝技術研究的工程師、科研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以作為電子封裝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培訓人員的教材和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汪正平(CP Wong)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被譽為“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現任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電子封裝材料方嚮首席科學傢、香港中文大學工學院院長、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封裝中心副主任、校董事教授,是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兩個chairprofessor之一。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Fellow)、美國貝爾實驗室高級會士(Fellow)。他擁有50多項美國,發錶瞭1000多篇文章,獨自或和他人一起齣版瞭10多本專著。他曾多次獲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製造工程學會、貝爾實驗室、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等頒發的特殊貢獻奬。 n
汪正平院士長期從事電子封裝研究,因幾十年來在該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被IEEE授予電子封裝領域高級榮譽奬——IEEE元件、封裝和製造技術奬,獲得業界普遍認可。 n
  汪正平院士是塑封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創新地采用矽樹脂對柵控二極管交換機(GDX)進行封裝研究,實現利用聚閤物材料對GDX結構的密封等效封裝,顯著提高封裝可靠性,此塑封技術剋服瞭傳統陶瓷封裝重量大、工藝復雜、成本高等問題,被Intel、IBM等全麵推廣,目前塑封技術占世界集成電路封裝市場的95%以上。他還解決瞭長期睏擾封裝界的導電膠與器件界麵接觸電阻不穩定問題,該創新技術在Henkel(漢高)等公司的導電膠産品中使用至今。汪院士在業界研發瞭無溶劑、高Tg的非流動性底部填充膠,簡化倒裝芯片封裝工藝,提高器件的優良率和可靠性,被Hitachi(日立)等公司長期使用。

文摘


序言


章市場趨勢:過去、現在和將來1 n
1.1倒裝芯片技術及其早期發展2 n
1.2晶圓凸點技術概述2 n
1.3蒸鍍3 n
1.3.1模闆印刷3 n
1.3.2電鍍4 n
1.3.3焊壩4 n
1.3.4預定義結構外電鍍6 n
1.4晶圓凸點技術總結6 n
1.5倒裝芯片産業與配套基礎架構的發展7 n
1.6倒裝芯片市場趨勢9 n
1.7倒裝芯片的市場驅動力11 n
1.8從IDM到SAT的轉移13 n
1.9環保法規對下填料、焊料、結構設計等的衝擊16 n
1.10貼裝成本及其對倒裝芯片技術的影響16 n
參考文獻16 n
第2章技術趨勢:過去、現在和將來17 n
2.1倒裝芯片技術的演變18 n
2.2一級封裝技術的演變20 n
2.2.1熱管理需求20 n
2.2.2增大的芯片尺寸20 n
2.2.3對有害物質的限製21 n
2.2.4RoHS指令與遵從成本23 n
2.2.5Sn的選擇23 n
2.2.6焊料空洞24 n
2.2.7軟錯誤與阿爾法輻射25 n
2.3一級封裝麵臨的挑戰26 n
2.3.1弱BEOL結構26 n
2.3.2C4凸點電遷移27 n
2.3.3Cu柱技術28 n
2.4IC技術路綫圖28 n
2.53D倒裝芯片係統級封裝與IC封裝係統協同設計31 n
2.6PoP與堆疊封裝32 n
2.6.1嵌入式芯片封裝34 n
2.6.2摺疊式堆疊封裝34 n
2.7新齣現的倒裝芯片技術35 n
2.8總結37 n
參考文獻37 n
第3章凸點製作技術40 n
3.1引言41 n
3.2材料與工藝41 n
3.3凸點技術的新進展57 n
3.3.1低成本焊锡凸點工藝57 n
3.3.2納米多孔互連59 n
3.3.3傾斜微凸點59 n
3.3.4細節距壓印凸點60 n
3.3.5液滴微夾鉗焊锡凸點60 n
3.3.6碳納米管(T)凸點62 n
參考文獻63 n
第4章倒裝芯片互連:過去、現在和將來66 n
4.1倒裝芯片互連技術的演變67 n
4.1.1高含鉛量焊锡接點68 n
4.1.2芯片上高含鉛量焊料與層壓基闆上共晶焊料的接閤68 n
4.1.3無鉛焊锡接點69 n
4.1.4銅柱接閤70 n
4.2組裝技術的演變71 n
4.2.1晶圓減薄與晶圓切割71 n
4.2.2晶圓凸點製作72 n
4.2.3助焊劑及其清洗74 n
4.2.4迴流焊與熱壓鍵閤75 n
4.2.5底部填充與模塑76 n
4.2.6質量保證措施78 n
4.3C4NP技術79 n
4.3.1C4NP晶圓凸點製作工藝79 n
4.3.2模具製作與焊料轉移81 n
4.3.3改進晶圓凸點製作良率81 n
4.3.4C4NP的優點:對多種焊料閤金的適應性83 n
4.4Cu柱凸點製作83 n
4.5基闆凸點製作技術86 n
4.6倒裝芯片中的無鉛焊料90 n
4.6.1無鉛焊料的性能91 n
4.6.2固化、微結構與過冷現象93 n
4.7倒裝芯片中無鉛焊料的界麵反應93 n
4.7.1凸點下金屬化層93 n
4.7.2基闆金屬化層95 n
4.7.3無鉛焊锡接點的界麵反應96 n
4.8倒裝芯片互連結構的可靠性98 n
4.8.1熱疲勞可靠性98 n
4.8.2跌落衝擊可靠性99 n
4.8.3芯片封裝相互作用:組裝中層間電介質開裂101 n
4.8.4電遷移可靠性104 n
4.8.5锡疫109 n
4.9倒裝芯片技術的發展趨勢109 n
4.9.1傳統微焊锡接點110 n
4.9.2金屬到金屬的固態擴散鍵閤113 n
4.10結束語114 n
參考文獻115 n
第5章倒裝芯片下填料:材料、工藝與可靠性123 n
5.1引言124 n
5.2傳統下填料與工藝125 n
5.3下填料的材料錶徵127 n
5.3.1差示掃描量熱法測量固化特性127 n
5.3.2差示掃描量熱法測量玻璃轉化溫度129 n
5.3.3采用熱機械分析儀測量熱膨脹係數130 n
5.3.4采用動態機械分析儀測量動態模量131 n
5.3.5采用熱重力分析儀測量熱穩定性133 n
5.3.6彎麯實驗133 n
5.3.7黏度測量133 n
5.3.8下填料與芯片鈍化層粘接強度測量134 n
5.3.9吸濕率測量134 n
5.4下填料對倒裝芯片封裝可靠性的影響134 n
5.4.1鈍化層的影響136 n
5.4.2黏附性退化與85/85時效時間137 n
5.4.3采用偶聯劑改善粘接的水解穩定性140 n
5.5底部填充工藝麵臨的挑戰141 n
5.6非流動型下填料143 n
5.7模塑底部填充148 n
5.8晶圓級底部填充149 n
5.9總結153 n
參考文獻154 n
第6章導電膠在倒裝芯片中的應用159 n
6.1引言160 n
6.2各嚮異性導電膠/導電膜160 n
6.2.1概述160 n
6.2.2分類160 n
6.2.3膠基體161 n
6.2.4導電填充顆粒161 n
6.2.5ACA/ACF在倒裝芯片中的應用162 n
6.2.6ACA/ACF互連的失效機理167 n
6.2.7納米ACA/ACF新進展168 n
6.3各嚮同性導電膠173 n
6.3.1引言173 n
6.3.2ICA在倒裝芯片中的應用178 n
6.3.3ICA在先進封裝中的應用184 n
6.3.4ICA互連點的高頻性能187 n
6.3.5ICA互連點的可靠性189 n
6.3.6納米ICA的新進展191 n
6.4用於倒裝芯片的非導電膠194 n
6.4.1低熱膨脹係數NCA194 n
6.4.2NCA在細節距柔性基闆芯片封裝中的應用196 n
6.4.3快速固化NCA196 n
6.4.4柔性電路闆中NCA與ACA對比197 n
參考文獻197 n
第7章基闆技術205 n
7.1引言206 n
7.2基闆結構分類207 n
7.2.1順序增層結構207 n
7.2.2Z嚮堆疊結構208 n
7.3順序增層基闆208 n
7.3.1工藝流程208 n
7.3.2導綫210 n
7.3.3微通孔217 n
7.3.4焊盤225 n
7.3.5芯片封裝相互作用231 n
7.3.6可靠性239 n
7.3.7曆史裏程碑245 n
7.4Z嚮堆疊基闆248 n
7.4.1采用圖形轉移工藝的Z嚮堆疊基闆248 n
7.4.2任意層導通孔基闆249 n
7.4.3埋嵌元件基闆250 n
7.4.4PTFE材料基闆253 n
7.5挑戰254 n
7.5.1無芯基闆254 n
7.5.2溝槽基闆255 n
7.5.3超低熱膨脹係數基闆257 n
7.5.4堆疊芯片基闆258 n
7.5.5光波導基闆260 n
7.6陶瓷基闆261 n
7.7路綫圖262 n
7.7.1日本電子與信息技術工業協會路綫圖262 n
7.7.2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綫圖263 n
7.8總結264 n
參考文獻264 n
第8章IC封裝係統集成設計266 n
8.1集成的芯片封裝係統268 n
8.1.1引言268 n
8.1.2設計探索269 n
8.1.3模擬與分析決策273 n
8.1.4ICPS設計問題274 n
8.2去耦電容插入276 n
8.2.1引言276 n
8.2.2電學模型278 n
8.2.3阻抗矩陣及其增量計算280 n
8.2.4噪聲矩陣282 n
8.2.5基於模擬退火算法的去耦電容插入282 n
8.2.6基於靈敏度分析算法的去耦電容插入286 n
8.3TSV 3D堆疊296 n
8.3.13D IC堆疊技術296 n
8.3.2挑戰298 n
8.3.3解決方法302 n
8.4總結316 n
參考文獻316 n
第9章倒裝芯片封裝的熱管理323 n
9.1引言324 n
9.2理論基礎325 n
9.2.1傳熱理論325 n
9.2.2電熱類比模型327 n
9.3熱管理目標328 n
9.4芯片與封裝水平的熱管理330 n
9.4.1熱管理示例330 n
9.4.2芯片中的熱點331 n
9.4.3熱管理方法336 n
9.5係統級熱管理338 n
9.5.1熱管理示例338 n
9.5.2熱管理方法340 n
9.5.3新型散熱技術348 n
9.6熱測量與仿真357 n
9.6.1封裝溫度測量358 n
9.6.2溫度測量設備與方法358 n
9.6.3溫度測量標準359 n
9.6.4簡化熱模型359 n
9.6.5有限元/計算流體力學仿真360 n
參考文獻362 n
0章倒裝芯片封裝的熱機械可靠性367 n
10.1引言368 n
10.2倒裝芯片組件的熱變形369 n
10.2.1連續層閤闆模型370 n
10.2.2自由熱變形371 n
10.2.3基於雙層材料平闆模型的芯片應力評估372 n
10.2.4芯片封裝相互作用小化374 n
10.2.5總結377 n
10.3倒裝芯片組裝中焊锡凸點的可靠性377 n
10.3.1焊锡凸點的熱應變測量377 n
10.3.2焊锡材料的本構方程378 n
10.3.3焊锡接點的可靠性仿真384 n
10.3.4下填料粘接強度對焊锡凸點可靠性的影響387 n
10.3.5總結389 n
參考文獻389 n
1章倒裝芯片焊锡接點的界麵反應與電遷移391 n
11.1 引言392 n
11.2無鉛焊料與基闆的界麵反應393 n
11.2.1迴流過程中的溶解與界麵反應動力學393 n
11.2.2無鉛焊料與Cu基焊盤的界麵反應397 n
11.2.3無鉛焊料與鎳基焊盤的界麵反應398 n
11.2.4貫穿焊锡接點的Cu和Ni交叉相互作用403 n
11.2.5與其他活潑元素的閤金化效應405 n
11.2.6小焊料體積的影響409 n
11.3倒裝芯片焊锡接點的電遷移412 n
11.3.1電遷移基礎413 n
11.3.2電流對焊料的作用及其引發的失效機理415 n
11.3.3電流對凸點下金屬化層(UBM)的作用及其引發的失效機理421 n
11.3.4倒裝芯片焊锡接點的平均無故障時間426 n
11.3.5減緩電遷移的策略429 n
11.4新問題431 n
參考文獻431 n
附錄439 n
附錄A量度單位換算錶440 n
附錄B縮略語錶443


《先進倒裝芯片封裝技術:原理、工藝與應用》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瞭先進倒裝芯片(Flip-Chip)封裝技術的核心原理、關鍵工藝流程及其在現代電子産品中的廣泛應用。本書以詳實的理論基礎為支撐,結閤前沿的實驗研究和實際工程案例,係統闡述瞭倒裝芯片封裝的優勢、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本書旨在為從事微電子封裝、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製造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高年級學生提供一本全麵、權威的參考指南。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從宏觀視角引入電子封裝技術的重要性,特彆是倒裝芯片封裝作為一種高性能、高密度封裝解決方案的崛起。我們將追溯倒裝芯片封裝的發展曆程,分析其相較於傳統的引綫鍵閤封裝的顯著優勢,例如更短的互連路徑帶來的電氣性能提升、更高的集成密度以及更好的散熱性能。同時,也會簡要提及倒裝芯片封裝麵臨的主要挑戰,為後續章節的深入探討奠定基礎。 第二章 倒裝芯片鍵閤技術原理 本章將詳細闡述倒裝芯片封裝中的核心鍵閤技術。重點介紹目前主流的兩種鍵閤方式: 球柵陣列(BGA)鍵閤: 詳細解析BGA球的形成、材料選擇(如焊料成分、助焊劑)、預成形焊料(Solder Preform)的使用以及焊膏(Solder Paste)的印刷和迴流工藝。我們將深入探討焊料閤金的熔點、潤濕性、機械強度等關鍵特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鍵閤的可靠性。本章還將涵蓋BGA鍵閤中的氧化物去除、助焊劑殘留控製以及焊點形貌對可靠性的影響。 各嚮同性導電膠(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 ICP)鍵閤: 深入分析ICP的組成成分(如導電粒子、聚閤物基體)、導電機製(金屬粒子之間的接觸)、固化工藝(熱固化、UV固化)以及鍵閤強度。本章將討論ICP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缺點,例如其在低成本、低應力封裝中的應用潛力,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導電粒子密度和尺寸來優化導電性能和力學性能。 各嚮異性導電膠(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Paste, ACF/ACP)鍵閤: 詳細闡述ACF/ACP的結構(導電粒子分散在非導電基體中)、導電原理(僅在垂直方嚮導電)、固化工藝以及鍵閤過程中的壓力和溫度控製。我們將深入分析ACF/ACP在COF(Chip-on-Film)、COG(Chip-on-Glass)等柔性基闆封裝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實現高密度的電性連接。 第三章 芯片凸點技術 芯片凸點(Chip Bump)是倒裝芯片封裝的基石,本章將對此進行全麵剖析: 金屬凸點(Metal Bumps): 詳細介紹銅(Cu)柱凸點、金(Au)柱凸點以及焊料閤金凸點的形成工藝。我們將深入探討PVD(物理氣相沉積)、電鍍、迴流焊等工藝在金屬凸點生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控製凸點的尺寸、形狀和錶麵形貌。本章還將分析不同金屬材料在接觸電阻、可靠性以及與其他材料的兼容性方麵的差異。 焊料凸點(Solder Bumps): 重點介紹通過模闆印刷(Stencil Printing)或噴印(Jetting)技術形成焊料凸點的方法。我們將詳細解析焊料閤金的選擇(如Sn-Ag-Cu無鉛焊料)、焊膏的粘度和觸變性、印刷精度以及迴流焊接工藝對焊點質量的影響。本章還將討論焊料凸點在提高鍵閤強度、實現自對準(self-alignment)以及應對基闆翹麯方麵的作用。 再分布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與凸點形成: 探討RDL在擴展芯片焊盤、實現更靈活的互連以及與倒裝凸點匹配的重要性。本章將詳細解析RDL的材料選擇(如Cu、Au)、沉積工藝(如電鍍、化學氣相沉積)、光刻和蝕刻技術,以及RDL與凸點之間的界麵形成過程。 凸點可靠性與測試: 分析凸點在電學、機械和熱學方麵的可靠性要求,以及相關的測試方法,如剪切測試、拉拔測試、電遷移測試和熱循環測試。 第四章 基闆與界麵材料 倒裝芯片封裝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闆材料和界麵材料的選擇。本章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基闆材料: 有機基闆(Organic Substrates): 詳細介紹FR-4、BT(Bismaleimide Triazine)、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等常用有機基闆材料的性能特點,包括介電常數、損耗角正切、熱膨脹係數、力學強度以及加工性能。我們將分析不同有機基闆在信號完整性、熱管理和成本方麵的權衡。 陶瓷基闆(Ceramic Substrates): 介紹Alumina(氧化鋁)、AlN(氮化鋁)、GaN(氮化鎵)等陶瓷基闆的優越導熱性、高可靠性和耐高溫特性,以及它們在高性能、高功率應用中的優勢。 金屬基闆(Metal Substrates): 探討金屬基闆在散熱和結構支撐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在金屬基闆上實現絕緣和布綫。 柔性基闆(Flexible Substrates): 詳細介紹聚酰亞胺(PI)、聚酯(PET)等柔性基闆在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如何實現高密度的倒裝鍵閤。 界麵材料(Underfill Materials): 環氧樹脂(Epoxy-based Underfills): 詳細分析環氧樹脂Underfill的組成(如環氧樹脂、固化劑、填料)、固化機理、粘度和錶麵張力對填充性能的影響。本章將深入探討Underfill在吸收熱應力、增強界麵粘結強度、防止金屬疲勞以及保護凸點免受環境侵蝕方麵的關鍵作用。 特殊功能Underfill: 介紹導電Underfill、低應力Underfill、高導熱Underfill等,以及它們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性能優勢。 封裝基闆的布綫與互連: 討論多層布綫、阻抗控製、信號完整性設計等在先進封裝基闆中的應用。 第五章 倒裝芯片封裝的工藝流程 本章將詳細解析完整的倒裝芯片封裝工藝流程,涵蓋從芯片到最終封裝的各個環節: 晶圓處理(Wafer Preparation): 包括晶圓切割、凸點形成、拋光等。 點膠(Dispensing): 介紹Underfill的點膠方式(如邊緣點膠、底部填充)和點膠參數的優化。 迴流焊接/固化(Reflow Soldering / Curing): 詳細描述焊料凸點的迴流過程和Underfill的固化過程,強調溫度麯綫的精確控製。 清洗(Cleaning): 介紹清洗工藝對去除助焊劑殘留、汙染物以及提高界麵清潔度的重要性。 測試(Testing): 包括電學測試、功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 再分配層(RDL)與二次加成(Second Level Packaging): 探討在倒裝芯片封裝中可能涉及的RDL構建以及與PCB闆或其他封裝基闆的二次連接。 集成封裝(Integrated Packaging): 介紹將倒裝芯片封裝與其它封裝技術(如2.5D、3D封裝)集成的工藝流程。 第六章 倒裝芯片封裝的可靠性與失效分析 可靠性是電子封裝的關鍵考量因素,本章將深入探討倒裝芯片封裝的可靠性問題: 可靠性影響因素: 熱應力: 分析不同材料熱膨脹係數差異引起的應力,以及溫度循環、熱衝擊對焊點和界麵材料的影響。 機械應力: 探討因搬運、安裝、振動等引起的機械載荷對封裝的衝擊。 濕度與腐蝕: 分析濕氣滲透、離子汙染等對界麵材料和金屬互連的腐蝕作用。 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 討論電流密度過高引起的金屬原子遷移,以及如何通過材料選擇和工藝優化來抑製。 失效模式與失效機理: 焊點失效: 如裂紋擴展、空洞、潤濕不良等。 界麵材料失效: 如脫層、脆性斷裂、填充不完全等。 RDL與凸點界麵失效: 如氧化、腐蝕、界麵脫粘等。 基闆失效: 如分層、翹麯、綫路斷裂等。 可靠性測試方法: 加速壽命測試(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如高低溫循環、濕熱老化、溫度驟變等。 力學性能測試: 如振動測試、衝擊測試、跌落測試。 電學性能測試: 如導通性、絕緣性、信號完整性衰減等。 失效分析技術: 介紹金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EDX)、X射綫成像等失效分析工具。 第七章 倒裝芯片封裝的應用與發展趨勢 本章將展示倒裝芯片封裝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並展望其未來發展方嚮: 典型應用領域: 高性能計算(HPC): CPU、GPU、FPGA等。 通信設備: 基站芯片、網絡處理器、RF芯片等。 消費電子: 智能手機、平闆電腦、高端筆記本電腦等。 汽車電子: 傳感器、功率器件、ADAS芯片等。 醫療電子: 影像設備、植入式設備等。 光電器件: LED、激光器、光探測器等。 未來發展趨勢: 更高密度的互連: 探索更精細的凸點間距、更薄的RDL和更小的封裝尺寸。 異質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將不同類型、不同工藝的芯片集成在同一封裝中,實現功能模塊化。 先進熱管理技術: 針對高功率器件,開發更高效的散熱解決方案。 三維(3D)封裝與堆疊: 將芯片垂直堆疊,進一步提高集成密度和性能。 材料創新: 開發新型低應力、高導熱、環保的界麵材料和封裝材料。 AI與自動化: 在設計、製造和測試過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可持續性與環保: 關注封裝材料的環保性、可迴收性以及生産過程的能耗。 結論 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先進倒裝芯片封裝技術的核心知識體係,從基本原理到復雜工藝,從材料選擇到可靠性保障,再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為推動我國微電子封裝技術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指導。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關注未來趨勢的讀者來說,該書的後半部分關於下一代異質集成和先進封裝模式的展望部分,尤其引人入勝。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成熟的FC-BGA技術上,而是積極探討瞭如芯片鍵閤(Chiplet Stacking)、矽穿孔(Through-Silicon Via, TSV)技術在三維集成中的應用挑戰,以及這些技術如何重塑數據中心和AI加速器的設計範式。特彆是對於未來封裝中可能齣現的“矽中介層”(Interposer)和高密度TSV陣列的製造公差和熱應力緩解策略的探討,展示瞭作者對未來十年技術發展的深刻預判。這種前瞻性視角,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記錄現有技術的工具書,更是一份指導未來研發方嚮的戰略參考,它激發瞭讀者思考如何在新一代封裝架構中規避潛在的設計陷阱。

評分

這部關於先進封裝技術的著作,從宏觀的行業趨勢切入,引人深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部分對於摩爾定律延伸與異構集成必然性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羅列瞭技術名詞,而是清晰地勾勒齣瞭半導體行業在當前節點所麵臨的物理極限挑戰,以及為什麼倒裝芯片技術(Flip Chip)會成為下一代高性能計算和移動設備封裝的必由之路。書中對不同封裝層級——從晶圓級到係統級封裝(SiP)——的架構演變進行瞭富有邏輯的梳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讀者,也能快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熱管理和可靠性這兩個“硬骨頭”問題的討論,並非蜻蜓點水,而是深入到瞭材料選擇、熱路徑設計和長期服役性能預測的層麵,這些內容對於工程實踐者而言,價值連城。這種由遠及近、由概念到實踐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體驗和知識的吸收效率。它成功地將一個前沿且復雜的工程領域,解構成瞭可理解、可操作的知識模塊。

評分

整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流暢,專業術語的運用恰到好處,輔以大量的、結構清晰的示意圖,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三維結構的難度。我發現,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的物理現象時,常常會援引一些經典的物理或材料學原理作為基礎,這使得讀者在學習先進封裝技術的同時,也能鞏固對基礎科學的理解。這種“厚基礎、薄敘事”的風格,確保瞭技術內容的長期有效性。例如,在處理材料界麵附著力不足的問題時,作者不僅指齣瞭問題,還追溯到錶麵化學處理(如等離子體活化)的機理,這種深入本質的講解方式,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教學功力。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集理論深度、工程實踐和前沿視野於一體的重量級著作,對於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資深工程師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編排極具匠心,它不像某些技術書籍那樣堆砌公式和圖錶,而是通過清晰的章節劃分和適時的技術背景介紹,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體係。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描述新技術迭代時所采取的對比分析法。例如,在介紹傳統引綫鍵閤(Wire Bonding)與倒裝芯片的性能差異時,不僅限於電學性能(如寄生電感、信號完整性),還擴展到瞭對整個PCB闆空間利用率和係統尺寸的影響。這種多維度、係統化的評估視角,使得讀者能夠全麵理解為什麼倒裝芯片技術能夠帶來顛覆性的係統性能提升。此外,書中對供應鏈上下遊各環節的協同作用的討論,例如對封裝廠、材料供應商和設備製造商之間的技術路綫圖的分析,也為行業觀察者提供瞭寶貴的宏觀視野,幫助理解技術落地的復雜性。

評分

這本書在深入探討具體的倒裝芯片實現工藝時,展現齣瞭極強的技術深度和工程細節。我注意到,作者對於微凸點(Micro-bump)製作工藝的描述,無論是采用的沉積技術、光刻套準的精度要求,還是對焊接過程中的共麵性和空洞控製,都提供瞭詳實的數據和案例支持。這已經超越瞭一般教科書的範疇,更像是一本資深工程師的實戰手冊。特彆是對先進材料,如低空隙率(Low Voiding)的再分配層(RDL)材料和高導熱界麵材料(TIMs)的性能對比分析,讓人感覺作者不僅是理論研究者,更是長期在一綫進行工藝驗證的專傢。書中對先進測試(如高密度探針測試)在倒裝芯片製造流程中的關鍵作用的強調,也體現瞭對“一次成功率”(First Pass Yield)這一核心製造指標的深刻理解。這種對“製造的痛點”的精準把握,使得全書的實用價值倍增,避免瞭純理論書籍常有的脫離實際的空泛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