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
定价: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王兴文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06053870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更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敲钟问响,取得了丰硕成果。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都曾经在世界上居于地位。历史是全息的,在科学技术昌明的中华大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科技之花。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目录
前言
001.华夏民族的科技发端
002.探索宇宙的先行者
003.青铜器之尊司母戊鼎
004.早的天文学著作《石氏星经》
005.小孔成像实验与《墨经》
006.中国早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007.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
008.气势恢弘的地下宫殿秦始皇陵
009.古代农耕技术代田法和区种沬
010.测量天体、演示天象的浑天仪
011.《九章算术》成就古代数字体系
012.《伤寒杂病论》的中医科技成就
013.外科医学鼻祖华佗与《五禽戏》
014.尽唱农时节令的二十四节气歌
015.崛起于黄土高原的秦长城
016.祖冲之的圆周率和岁差历法
017.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裴秀
018.道教思想家陶弘景与炼丹化学
019.农学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020.地理学集大成之作《水经注》
021.中医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
022.“天下名巧”马钧及机械制造
023.古代冶炼技术和鼓风技术
024.天文学家僧一行与子午线测量
025.陆羽和他的《茶经》
026.土木工程的里程碑赵州桥
027.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每次翻开一本书,我都在寻找那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我并不是一个对科技非常了解的人,但这本书却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带入其中。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精美的插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的工艺美术的描写,比如陶瓷的烧制,丝绸的纺织,这些看似平凡的技艺,在书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光彩,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与那些曾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灵魂交流。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文化、艺术、哲学紧密相连,相互辉映的。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科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像我这样对历史和文化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对枯燥的学术理论望而却步的读者一剂良药。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而富有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中国悠久而辉煌的科技发展史。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精心挑选的、极具时代感的插画和摄影作品,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时刻。那些古代的工匠如何巧手地建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那些古老的医术又是如何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守护着生命的健康?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先贤们在探索未知时的专注与热情,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能激荡人心。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碰撞。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只是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而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成就,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曲折,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接近;要么过于通俗化,又显得浅薄而缺乏深度。而这本书,却像是行走在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线”上,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了知识的趣味性,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书中对古代科技的描绘,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着重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比如,在讲到古代的天文观测时,书中不仅展示了那些精密的仪器,更阐释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宗教、政治乃至哲学意义。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也理解了为何这些科技能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孕育并发展壮大。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描述某些技术突破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艰辛和反复尝试,反而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古代科学家和工匠们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让我感觉,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那种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
评分对于我这种平时很少接触历史题材,尤其对科技类内容更是敬而远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富有经验的导游,把我带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精彩世界。我一直以为,科技的发展就是一件非常“现代”的事情,没想到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辉煌成就,而且展现的方式如此吸引人。书中对各种古代科技的介绍,都配有精美绝伦的插图和照片,那些古老的器物、复杂的装置,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不再需要费力去想象。比如,关于古代的农业技术,书中不仅仅展示了各种农具,还介绍了当时的灌溉系统和作物改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科技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的辛勤劳作声,看到他们智慧的闪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技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的专利,中国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在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自豪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这些比较“软性”的领域,总觉得科技这块,似乎离我有点遥远,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用一种极其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高冷”的科技知识,变得如同身边的寻常事物一般亲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发明创造的阐述,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四大发明”,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发明出来,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甚至影响了世界进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那些精美的插图,往往比枯燥的文字更能直观地展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让人一目了然。而且,书中的叙述方式也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点燃你探索的热情。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也让我对“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更是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