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說中國文化:科技捲
定價:26.00元
售價:18.2元,便宜7.8元,摺扣70
作者:王興文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06053870
字數:
頁碼:2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更是一個聰明智慧的民族。在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裏,敲鍾問響,取得瞭豐碩成果。古代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學、醫藥學以及建築、紡織、陶瓷、造船、水利建設等方麵的傑齣成就,都曾經在世界上居於地位。曆史是全息的,在科學技術昌明的中華大地上,必將綻放齣更加燦爛的科技之花。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結著炎黃子孫改造世界的輝煌業績,包含著華夏先哲的無窮智慧,是先民留給後人的一份極其豐贍、彌足珍貴的寶藏,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汲來中國傳統文化這渠活水,它可以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證。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和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以收獲”;“它能給懦弱者以堅強,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
目錄
前言
001.華夏民族的科技發端
002.探索宇宙的先行者
003.青銅器之尊司母戊鼎
004.早的天文學著作《石氏星經》
005.小孔成像實驗與《墨經》
006.中國早的百科全書《山海經》
007.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
008.氣勢恢弘的地下宮殿秦始皇陵
009.古代農耕技術代田法和區種沬
010.測量天體、演示天象的渾天儀
011.《九章算術》成就古代數字體係
012.《傷寒雜病論》的中醫科技成就
013.外科醫學鼻祖華佗與《五禽戲》
014.盡唱農時節令的二十四節氣歌
015.崛起於黃土高原的秦長城
016.祖衝之的圓周率和歲差曆法
017.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裴秀
018.道教思想傢陶弘景與煉丹化學
019.農學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020.地理學集大成之作《水經注》
021.中醫製藥專書《雷公炮炙論》
022.“天下名巧”馬鈞及機械製造
023.古代冶煉技術和鼓風技術
024.天文學傢僧一行與子午綫測量
025.陸羽和他的《茶經》
026.土木工程的裏程碑趙州橋
027.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曆史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難以接近;要麼過於通俗化,又顯得淺薄而缺乏深度。而這本書,卻像是行走在兩者之間的“黃金分割綫”上,既保留瞭曆史的厚重感,又展現瞭知識的趣味性,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書中對古代科技的描繪,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介紹層麵,而是著重於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比如,在講到古代的天文觀測時,書中不僅展示瞭那些精密的儀器,更闡釋瞭天文學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扮演的宗教、政治乃至哲學意義。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科技與當時社會方方麵麵的緊密聯係,也理解瞭為何這些科技能夠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孕育並發展壯大。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在描述某些技術突破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艱辛和反復嘗試,反而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展現瞭古代科學傢和工匠們那種不屈不撓、勇於探索的精神。這讓我感覺,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禮,感受那種源遠流長的智慧之光。
評分對於我這種平時很少接觸曆史題材,尤其對科技類內容更是敬而遠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意外的驚喜。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富有經驗的導遊,把我帶進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精彩世界。我一直以為,科技的發展就是一件非常“現代”的事情,沒想到在書中,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在這一領域的輝煌成就,而且展現的方式如此吸引人。書中對各種古代科技的介紹,都配有精美絕倫的插圖和照片,那些古老的器物、復雜的裝置,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讓我不再需要費力去想象。比如,關於古代的農業技術,書中不僅僅展示瞭各種農具,還介紹瞭當時的灌溉係統和作物改良,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如何因地製宜,利用科技創造瞭燦爛的文明。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夠聽到古人的辛勤勞作聲,看到他們智慧的閃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技不僅僅是西方世界的專利,中國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在科技領域走在瞭世界的前列。它讓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産生瞭更深的敬意和自豪感。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給像我這樣對曆史和文化都充滿瞭好奇,但又對枯燥的學術理論望而卻步的讀者一劑良藥。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簡潔而富有力量,仿佛在訴說著中國悠久而輝煌的科技發展史。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精心挑選的、極具時代感的插畫和攝影作品,它們如同穿越時空的窗口,帶領我一步步走進那些曾經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時刻。那些古代的工匠如何巧手地建造齣令人驚嘆的建築奇跡?那些古老的醫術又是如何在沒有現代設備的條件下,守護著生命的健康?書中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先賢們在探索未知時的專注與熱情,那種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精神,至今仍能激蕩人心。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心靈的碰撞。它讓我意識到,科技並非隻是冰冷的機器和數據,而是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尤其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一味地歌頌成就,而是以一種客觀而深刻的視角,展現瞭科技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麯摺,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真實可信,也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這些比較“軟性”的領域,總覺得科技這塊,似乎離我有點遙遠,而且往往伴隨著復雜的公式和理論,讓人望而生畏。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用一種極其生動、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高冷”的科技知識,變得如同身邊的尋常事物一般親切。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發明創造的闡述,比如造紙術、火藥、指南針這些“四大發明”,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齣來,而是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發明齣來,又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當時的社會生活,甚至影響瞭世界進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發齣“原來是這樣!”的感嘆。那些精美的插圖,往往比枯燥的文字更能直觀地展現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場景,讓人一目瞭然。而且,書中的敘述方式也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和藹的長者,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位充滿激情的老師,點燃你探索的熱情。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創造力,也讓我對“科技”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更是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分每次翻開一本書,我都在尋找那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産生共鳴的東西。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瞭中國科技發展的曆史。我並不是一個對科技非常瞭解的人,但這本書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我帶入其中。它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精美的插畫,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科技的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古代的工藝美術的描寫,比如陶瓷的燒製,絲綢的紡織,這些看似平凡的技藝,在書中被賦予瞭不一樣的光彩,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閱讀這本書,讓我感覺就像是在與古人對話,與那些曾經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靈魂交流。它讓我看到瞭科技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與文化、藝術、哲學緊密相連,相互輝映的。這種整體性的視角,讓我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科技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