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下) 郑振铎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上下) 郑振铎 江西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振铎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郑振铎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文学
  • 历史
  • 中国文化
  • 经典
  • 教材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500215
商品编码:2974264131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史(上下)

定价:114.00元

作者:郑振铎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705002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次将被人轻视的“俗文学”写进《中国文学史》,进而为“俗文学”正名,可谓是“,后启来者”。★《中国文学史》的材料的丰富,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是颇有特色的。书内有关文学的史料、著作,搜集很多,这对于研究文学的人,也是有帮助的。

内容提要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目录


目录绪论 001上卷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鸟瞰 002 章文字的起源 007 第二章古的记载 013 第三章诗经与楚辞 020 第四章先秦的散文 046 第五章秦与汉初文学 056 第六章辞赋时代 063 第七章五言诗的产生 069 第八章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 084 第九章建安时代 092 第十章魏与西晋的诗人 101 第十一章玄谈与其反响 113 第十二章中卷 中世文学中世纪文学鸟瞰 120 第十三章南渡及宋的诗人们 126 第十四章佛教文学的输入 137 第十五章新乐府辞 143 第十六章齐梁诗人 149 第十七章批评文学的发端 159 第十八章故事集与笑谈集 163 第十九章六朝的辞赋 167 第二十章六朝的散文 171 第二十一章北朝的文学 189 第二十二章隋及唐初文学 199 第二十三章律诗的起来 214 第二十四章开元天宝时代 227 第二十五章杜甫 242 第二十六章韩愈与白居易 256 第二十七章古文运动 269 第二十八章传奇文的兴起 277 第二十九章李商隐与温庭筠 288 第三十章词的起来 305 第三十一章五代文学 312 第三十二章变文的出现 327 第三十三章西昆体及其 338 第三十四章北宋词人 347 第三十五章江西诗派 373 第三十六章古文运动的第二幕 382 第三十七章鼓子词与诸宫调 386 第三十八章话本的产生 401 第三十九章戏文的起来 414 第四十章南宋词人 425 第四十一章南宋诗人 443 第四十二章批评文学的复活 448 第四十三章南宋散文与语录 454 第四十四章辽金文学 460 第四十五章杂剧的鼎盛 465 第四十六章戏文的进展 508 第四十七章讲史与英雄传奇 521 第四十八章散曲作家们 543 第四十九章元及明初的诗词 560 第五十章元及明初的散文 567 第五十一章明初的戏曲作家们 572 第五十二章散曲的进展 589 第五十三章批评文学的进展 604 第五十四章拟古运动的发生 610 第五十五章下卷:近代文学近代文学鸟瞰 618 第五十六章昆腔的起来 624 第五十七章沈璟与汤显祖 638 第五十八章南杂剧的出现 662 第五十九章长篇小说的进展 677 第六十章拟古运动第二期 691 第六十一章公安派与竟陵派 698 第六十二章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 711 第六十三章阮大铖与李玉 739 第六十四章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年),我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同时也是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文摘


序言



《中国文学史》(上下) 内容梗概 《中国文学史》(上下)由郑振铎先生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巨著。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从先秦时代的神话传说、诗歌萌芽,一路追溯至近代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力图展现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跌宕起伏、辉煌灿烂。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文学见解,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不仅勾勒出中国文学演变的宏观图景,更深入探讨了文学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卷:上古至唐代 本书上卷聚焦于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谣唱和的萌芽开始,逐步深入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创作,以及《诗经》所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诗经》的质朴与真挚,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石,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浪漫的抒情,为中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通过《离骚》等作品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其强烈的主观情感和象征性表达,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汉代文学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涌现出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汉赋以其铺陈夸饰、辞藻华丽的特点,展现了汉代盛世的恢弘气象,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是汉赋的典范。同时,乐府诗在民间广泛流传,以其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特点,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的文学创作,标志着建安文学的崛起,其慷慨悲凉的风格,抒发了乱世中的人生感慨。建安风骨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文学理论也在此期得到初步发展,陆机的《文赋》等作品,开始对文学创作的本质、规律进行思考。 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佛教经典的翻译与创作,丰富了文学的题材与表现手法。同时,玄学思潮的流行,催生了魏晋名士风流,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更加多元,骈文的兴盛,其对仗工整、声律协一时文人所推崇,但也导致了文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南朝的宫体诗,以其绮丽的描写,表现宫廷生活,虽然内容稍显狭窄,但也体现了技巧的精进。北朝的民歌,则保留了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风格,例如《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成就尤为突出。盛唐气象,激发了无数文人创作出气象万千、意境宏阔的诗篇。李白,以其飘逸豪放、想象奇特,被誉为“诗仙”;杜甫,以其沉郁顿挫、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圣”。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除了李白、杜甫,还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感人至深,王维的诗画结合、意境悠远,孟浩然的田园闲适,高适的边塞壮怀,等等,构成了唐代诗歌丰富多彩的画卷。唐代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代散文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骈文的虚浮,他们的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笔雄健,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小说,特别是唐传奇,以其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为后世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如《莺莺传》、《李娃传》等。 第二卷:宋元明清及近现代 本书下卷继续追溯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从宋代开始,展现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新面貌。 宋代文学,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宋词在唐代五言、七言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以李清照为代表,其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如泣如诉,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其词作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充满了哲理思考,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代散文也十分繁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王谠“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代,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精神,文章议论说理透彻,文笔流畅生动。宋代小说,特别是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走向通俗化、世俗化,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杂剧以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以及曲折的故事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元杂剧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欢离合。元代诗歌,词的创作也依然兴盛,散曲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也逐渐发展起来。 明代文学,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长篇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以其宏大的叙事、复杂的人物关系、生动的情节,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散文,也涌现出“前后七子”等一批复古派作家,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宋古文的传统。 清代文学,小说创作继续繁荣,但更趋于写实,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细腻的人物塑造,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其他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也代表了清代小说创作的不同方向。《聊斋志异》以其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清代诗歌,虽然在整体上不如唐宋,但仍有许多优秀的诗人涌现,如龚自珍等。 进入近现代,中国文学经历了剧烈的转型与变革。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兴起,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一大批作家,用白话文创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讴歌了革命的斗争。他们的小说、散文、诗歌,充满了时代精神和战斗激情,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学史(上下)所描绘的,是一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宏大画卷。从远古的歌谣,到先秦的诗赋,再到唐诗的巅峰,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跌宕起伏,明清小说的世俗人情,直至近现代的白话文学,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郑振铎先生的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经典的梳理与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的深入挖掘与呈现。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的语言文字,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去体会历代文人墨客的才情智慧,去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欣赏中国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在拿到这套《中国文学史》之前,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上,总觉得过于枯燥和遥远。但郑振铎先生的这部大著,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其产生的动因和影响。比如,对于唐代诗歌的繁荣,作者不仅分析了盛唐的开放与自信,还探讨了科举制度对诗人生计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对诗歌意境的渗透。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不再是平面的陈列,而是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那些历代文论大家对文学的见解,既有时代的烙印,又闪烁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个在历史长河中漫步的旅人,每到一个节点,都能看到文学之花是如何在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又如何影响着后世。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大概了解一下”的心态去翻阅这套《中国文学史》,但很快就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郑振铎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文学发展的关键节点,然后深入挖掘其中的细节。书中对于不同文学体裁的演变,例如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唐诗的雄浑、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以及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都进行了详尽而精彩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哲学、社会风俗等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更加丰满和深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的生活,都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呈现出来。这套书不仅是学习中国文学的绝佳入门读物,更是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让我沉浸在中国古代文人心海的波澜壮阔之中。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魏六朝的骈俪风华,再到唐诗宋词的巅峰对决,每一段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生动的生命力。作者郑振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不仅梳理了文学流派的演变、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更着力于揭示文学与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层联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屈原《离骚》的激越悲歌,感受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品味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都极具启发性,引导我跳出简单的作品鉴赏,去理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与价值。那些鲜活的文学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抱负,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中国文化灵魂的旅行,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领悟。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文学的全新窗口。郑振铎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赋予其生命力。书中对于各个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重要作品、流派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学现象时,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从而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解读。例如,在讨论明清小说时,作者能够联系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来解释小说题材的丰富和人物形象的多样化。这样的分析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深层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肌理。这套书不仅是一本权威的文学史著作,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了更深厚的敬意。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史》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文学璀璨夺目的星空。郑振铎先生的笔力雄厚,叙述流畅,即便涉及到复杂的文学现象和理论,也能化繁为简,娓娓道来。我受益于书中对于文学思潮的深入剖析,比如从魏晋玄学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到宋代理学对词风的塑造,再到明清小说中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文学表现。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读到明清小说部分时,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在作者的解读下,展现出了更丰富的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情世故,令人拍案叫绝。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更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