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贵州书院史》
定价:109.00元
作者:张羽琼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8077006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羽琼教授62万余字的《贵州书院史》,以书院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域,系统梳理了贵州书院的历史沿革、时空分布、教学管理、学术精神、文化传统、学风建设等,在深入研究的同时描绘其发展轨迹、彰显其光彩意蕴、揭示其历史特征、阐述其变迁影响,发掘本土书院传统、传承黔中书院文脉、涵养贵州文化自信,既是贵州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又是一项讲好贵州故事的宣传工程。
内容提要
全书在讨论贵州书院兴起的同时,探寻了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清代贵州书院的繁荣,再现了清末贵州书院的变革,呈现了书院与贵州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状态,并附以“贵州历代书院名录”及其学记条规集成,且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南宋以来贵州书院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历史。通过对明清时期贵州书院的历史沿革、时空分布、教学管理、学术精神、文化传统、学风建设、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贵州书院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其对贵州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本书开展的研究,丰富了贵州传统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填补了贵州书院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目录
作者介绍
张羽琼,1985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结业。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明史学会会员,贵州省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贵州教育史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多项省级课题,出版著作与教材5部,在《贵州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文摘
序言
《贵州书院史》这本书,让我对“书院”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我可能将书院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学校,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书院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拥有着更为独特和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地、思想的孵化器,甚至是地方社会精神凝聚的核心。尤其是在贵州这样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区,书院的发展必然有着其独特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贵州的书院在建筑风格上是否有所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是否也融入了地方性的知识和文化?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在贵州书院中求学的学子们,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又是如何被塑造的?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贵州历史文化肌理的绝佳机会,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学府,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书院如何与地方社会紧密相连,成为推动当地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一本关于《贵州书院史》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引起我对它极大的兴趣。在我以往的认知里,书院常常与江南、中原等文化发达地区联系在一起,对于贵州的书院历史,我一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知识上的一个空白,也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特别想了解,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书院是如何孕育和发展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培养了多少名士,又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贵州书院的脉络,从选址、建筑、师资、教学内容到其社会功能,都能够有深入的探讨。我甚至可以想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了解到那些书院的兴衰变迁,感受书院学子们在其中刻苦求学、探寻真知的场景。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贵州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贵州,认识它曾经辉煌的教育篇章。
评分最近被《贵州书院史》这本书深深吸引,它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翻阅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对贵州这个地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书院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思想的摇篮,是文化的灯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贵州这个相对不那么被大众熟知的区域的书院历史,以一种系统而详实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好奇那些书院的创办者是谁?他们为何会选择在贵州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兴办教育?他们又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让我看到了贵州士人的智慧、情怀以及他们对知识传承的执着。从早期简朴的义学,到后来逐渐形成规模、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院,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渴望了解这些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比如明清两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当地的社会风气、人才培养、乃至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录,更能让我体会到那些书院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贵州的历史进程。
评分《贵州书院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探究它的教育历史,而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贵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古朴的美感,而在这片土地上,书院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领域。我渴望通过阅读,了解那些贵州书院的创办缘起,它们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规模大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在这些书院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有多少杰出的人物在这里接受教育,又有哪些思想在这里萌芽和传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可能揭示了贵州人民在教育上的追求和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让我感受到书院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在漫长岁月中对贵州这片土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初次翻开《贵州书院史》,被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承载着教育使命和文脉传承的书院情有独钟。贵州,这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是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是民族风情的绚丽多彩,但对于它深厚的书院文化,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贵州深层文化肌理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或制度的史书,更是一幅描绘了数百年间,贵州士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播撒知识种子、孕育思想火花的画卷。那些书院的名字,许多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透过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经历兴衰起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只是一个简陋的学堂,却孕育了改变一方水土的杰出人才;有的或许是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却在时代洪流中湮没无闻。我对书中对书院选址、建筑特色、教学内容、师生构成、乃至书院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充满了好奇。我知道,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教育体系,而书院,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核的部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贵州这片土地的文化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