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魏晋隋唐职官制度专题研究-董劭伟 东北大学出版社 9787551714006

{RT}魏晋隋唐职官制度专题研究-董劭伟 东北大学出版社 9787551714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劭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职官制度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政治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董劭伟
  • 学术著作
  • 专题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1714006
商品编码:297429368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魏晋隋唐职官制度专题研究 作者 董劭伟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51714006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汉唐职官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代至隋唐时期职官制度的演变脉络、核心内容及其对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职官体系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在不同朝代所呈现出的特点、变革逻辑以及最终形成的制度形态。 一、 汉代职官制度的奠基与发展 汉代作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奠基时期,其职官体系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 1. 中央官制:汉初承袭秦制,但逐步形成了三公九卿的格局。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则分管具体事务,如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这些中央官职的设置,体现了权力分散与相互制衡的原则,同时也为皇帝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机构保障。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内朝,以尚书、中书、侍郎等职务为核心,逐步架空了三公的权力,标志着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 2. 地方官制:汉代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刺史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负责地方行政。刺史最初是监察官,负责巡察地方,监督郡守、国相,后逐渐演变为掌握一定行政权力的地方长官。郡县的设置与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影响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 选官制度:汉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向察举制的转变。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主要方式,即由地方长官或公家在民间考察、选拔人才,推举为官。这一制度的推行,为寒门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但也逐渐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等弊端,导致选官质量参差不齐。到了汉末,门阀士族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为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埋下了伏笔。 4. 职官的特点与影响:汉代职官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存,以及不断强化的皇权。这一制度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权力分配不均、选官制度的局限性等问题。职官制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格局,塑造了官僚体系的早期形态。 二、 魏晋南北朝职官制度的动荡与重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职官制度也随之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重塑。 1. 曹魏与西晋的职官调整:曹操推行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尚书台,强化其行政职能;重视寒门子弟的选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的垄断。西晋建立后,虽然在中央官制上基本沿袭曹魏,但地方实行封建制,使得诸王权力过大,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2.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中央设立九品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的品级。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真才实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门阀士族所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成为普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了政治上的不平等。 3. 门阀士族的崛起与职官的世袭化: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一些大家族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门阀士族,他们凭借家族势力和声望,垄断了高官显职,使得职官的任用带有明显的世袭色彩。这不仅影响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导致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4. 地方职官的变迁:由于政权更迭,地方行政区划和职官设置也频繁变动。一些地区出现了割据势力,形成了各自的职官体系。南朝在中央集权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地方的藩镇割据也时有发生。 5. 职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魏晋南北朝职官制度的特点是动荡性、不稳定性以及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为隋朝统一后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 隋朝职官制度的革命性变革 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职官制度的改革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朝在中央官制上最大的创新在于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后改为政事堂)分别负责执行、审驳、草拟政令,相互制约,共同辅佐皇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则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具体政务。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效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为广大士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科举制的推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开化、制度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拓宽了官员的来源,为隋朝及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3. 地方官制的完善:隋朝废除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行政制度,重新划分郡县,设立州、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并派遣官员进行管理。这一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 职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行政效率的显著提升,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革命性变革。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也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唐朝职官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唐朝在隋朝职官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其达到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巅峰。 1. 三省六部制的精细化: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门下省负责审核,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负责草拟,并设立了其他重要的中央官职,如御史台、鸿胪寺、太常寺等。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转的中央行政体系。 2. 科举制的规范化与发展:唐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科目多样,如明经、进士等,并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考试制度。科举制的成熟,为选拔各类人才提供了更为可靠的途径,也使得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 职官体系的完备与等级森严:唐朝的职官体系非常完备,官员的品级、俸禄、职责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官员的选拔、任用、升迁、罢免等各个环节都纳入了制度的轨道。品级制度的森严,体现了官僚等级的区分,也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依据。 4. 地方行政制度的稳定: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以道、州(郡)、县三级为主,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中央派遣的官员负责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职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唐朝职官制度的特点是系统性、精细化、等级化以及高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一制度不仅保证了唐朝长期的繁荣与稳定,也为后世王朝的职官制度提供了范本,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五、 职官制度的整体演变与历史意义 从汉代到隋唐,职官制度经历了从奠基到动荡,再到革命性变革与成熟发展的过程。 中央集权与皇权强化的趋势:贯穿始终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日益强化的趋势。从汉代的“内外朝”之争,到魏晋的门阀政治,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无不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和官僚体系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 选官制度的进步: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选官制度的演进显示了打破门阀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努力。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官僚体系的专业化与制度化:随着职官体系的不断完善,官僚体系也越来越专业化和制度化。官员的职责、品级、任用、考核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更加有序和高效。 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职官制度的变迁,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它塑造了官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也促进了相关法律、礼仪、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总而言之,汉代至隋唐的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理解不同朝代的政治运作模式,更能把握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逻辑,洞察其历史演进的深层动力。这一时期的职官制度,为后世王朝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在对魏晋隋唐职官制度的细致描绘中,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引用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出土的墓志铭、敦煌文书、以及历代史书中的零散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细致梳理和辨析,作者成功地复原了许多模糊不清的制度细节。例如,在谈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时,作者并非仅仅复述经典叙述,而是通过对具体奏疏、官员任免记录的分析,揭示了三省之间真实的权力制衡与合作模式,以及六部在实际行政中的具体职能分配。这种基于原始材料的严谨考证,使得作者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此外,作者在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时,也展现出了其审慎的态度。比如,对于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程度,作者并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区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并结合具体的士族家族的兴衰史进行分析,展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倍增。

评分

在我阅读过程中,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作者对职官制度的“人性化”解读。他并没有将制度视为冰冷的规则,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后的人情世故、权力运作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作者在分析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时,特别提到了“清谈”风气对官场生态的影响,以及那些才华横溢却可能因为出身或政治立场而仕途坎坷的文人雅士。他通过对一些名士传记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时代,个人的才情与机遇是如何在制度的网格中被捕捉或被遗漏。到了隋唐时期,虽然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部分世袭的壁垒,但作者同样揭示了官场中的裙带关系、派系斗争以及为了升迁而进行的种种“运作”。例如,他分析了唐朝官员的迁转机制,不仅仅是看功绩,更看重与当权者的关系,以及在地方任职期间积累的“人脉”。这种对制度背后人情冷暖的体察,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古代官场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从制度到人心的视角转换,无疑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这部关于魏晋隋唐职官制度的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新窗口。作者在探讨隋唐时期官僚体系的成熟过程中,对“官僚主义”的形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官僚主义视为负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保障社会秩序稳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僵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作者通过对唐朝冗官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某些时期地方官员权力过大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制度设计的复杂性与现实的矛盾。他甚至触及了官员的俸禄制度、退休制度等细节,并分析了这些制度如何影响官员的行为模式和忠诚度。这种对制度细节的关注,使得他对宏观政治格局的分析更加具体和可信。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常常能够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制度分析相结合,例如,他会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时,顺带探讨当时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应对危机、以及权力真空如何影响官员的站队选择。这种将制度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研究方法,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历史的鲜活性。

评分

读罢这部关于魏晋隋唐职官制度的专题研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智力游戏。作者对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史料考证,更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比如,在探讨唐朝的恩荫制度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其对政治权力的影响,而是进一步分析了恩荫制度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财富分配、家族联姻策略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职官权力格局。他对各个朝代职官制度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他并非简单地将不同时期的制度进行并列,而是通过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在比较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隋唐的科举制度时,作者的论述引人深思。他指出,虽然科举制度在形式上实现了选贤任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受到家族势力、地域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读者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它不仅仅是史学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RT}魏晋隋唐职官制度专题研究-董劭伟 东北大学出版社 9787551714006》。 这部作品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颇具学术前瞻性的姿态,将读者引入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从作者的叙述中,我能感受到他对那个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深刻洞察。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官职名称和层级,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制度背后的逻辑与脉络。例如,在谈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时,作者并非仅仅描述其运作机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如何受到门阀士族政治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他对官僚体系的变迁,从氏族政治向科举制度的过渡,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其中,对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意义,以及其在唐朝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作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制度背后的人性与权力博弈。那些在官场沉浮的士大夫们,他们的命运与制度的演变紧密相连,作者通过一些史料的引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官场生态的复杂性。从阅读的感受上,我仿佛亲身置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目睹了职官制度的萌芽、发展、成熟乃至转型,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窥见制度变迁的宏大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