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西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侗族大歌
定價:60.00元
作者:吳霜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04615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侗族大歌》是《廣西*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之一,由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的三名青年教師和一名音樂學界的廣西青年學者共同完成,反映瞭學者們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瞭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族大歌2005年入選《*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人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本書為普及性讀物,主要麵嚮喜愛侗族大歌的有大眾文化水平的讀者,從文化淵源、民俗風情、音樂形態、審美意識、傳承發展五個方麵介紹侗族大歌,在相關章節的設計中著重選用和撰寫瞭部分有關廣西侗族地區的大歌形態和傳承情況等內容,意於補充、完善侗族大歌的係統研究。本書重視圖文配置,共收圖片200餘幅,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好地反映侗族大歌及其存在背景。一部全方位、係統介紹侗族大歌的書籍,值得讀者關注。
“廣西*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持編撰。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發行的一套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係列叢書。叢書共37捲,根據廣西被列入*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37個項目,每項為一單捲本,括民俗10捲,傳統戲劇6捲,民間音樂6捲,民間舞蹈5捲,民間文學4捲,傳統技藝3捲,另外還有麯藝、傳統美術、傳統醫各1捲。
叢書詳細介紹每項文化遺産的曆史溯源、錶現形態、主要特點及其傳承狀況和傳承人及保護狀況。叢書印製精美,為軟精裝,圖文並茂、形象逼真,集史料、知識、、學術和可讀性於一體,是對中國廣西物質文化遺産的全麵梳理和展示。
尤其是《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顯示瞭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而曾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山水實景演齣項目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等元素創新組閤,不著痕跡地溶入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注釋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創造齣天人閤一的境界。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齣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齣,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飛機票飛來看再飛迴去都值得。”
而《壯醫綫點灸療法》契閤當下全國民眾流行倡導的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另外《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等等民間獨特技藝,都常值得讀者研究、品味和珍藏。
目錄
章 侗族大歌的文化淵源
節 族史與歌源
第二節 南侗與大歌
第三節 傳說與大歌
第二章 侗族大歌與民俗風情
節 瑰麗侗鄉鼓樓情
第二節 風雨橋上笛子歌
第三節 陽春三月花炮節
第四節 侗寨好客傢宴
第五節 行歌坐夜相思結
第六節 織錦刺綉成新娘
第七節 世代傢兒女杉
第八節 和諧山鄉講款詞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音樂形態
節 傳統歌種
第二節 麯體結構
第三節 調式色彩
第四節 節拍特徵
第五節 多聲形態
第六節 句式結構
第七節 聲腔運用
第八節 演唱程序
第九節 伴奏樂器
第四章 侗族大歌與審美意識
節 民間神話與英雄人物
第二節 模仿自然與生態和諧
第三節 浪漫情懷與愛情主題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傳承發展
節 傳承習俗
第二節 傳承機製
大 事 記玉
內容分析索引Ⅴ
參 考 文 獻Ⅸ
後 記Ⅺ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個概念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體現人類創造力與文化多樣性的獨特藝術形式。而“侗族大歌”這個名稱,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充滿生命力的、仍在不斷生長的文化符號。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展現侗族大歌的魅力。我設想,書中或許會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描繪侗族人民在自然風光優美的環境中,演唱大歌的場景,比如在梯田旁,在竹林間,或是寜靜的村落裏。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介紹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或許會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那些復雜的聲部和唱法,讓非音樂專業的讀者也能領略其精妙之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強調侗族大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它是否反映瞭侗族人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活變遷和情感訴求?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當代侗族大歌的演唱例子,展示它如何與時俱進,並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名讓我瞬間聯想到那些在山野間迴蕩的古老歌謠,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歲月的沉澱。我一直對那些不為人知的民族文化充滿瞭好奇,特彆是像侗族大歌這樣,被譽為“天籟之音”,光是名字就充滿瞭神秘感。我猜想,這套叢書一定能夠帶領我們走進侗族人民的生活,感受他們淳樸的情感,聆聽他們用歌聲講述的故事。我特彆期待能看到書中對侗族大歌的起源、發展以及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的深入剖析。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珍貴的侗族大歌的樂譜,讓我有機會親手去感受那些音符的跳躍。而且,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我想瞭解侗族大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如何與侗族的物質文化,比如他們的吊腳樓、服飾、節日習俗等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書中會不會有精美的插圖,描繪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或者展示他們製作傳統服飾的技藝?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音樂鑒賞的書,更是一本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讓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理解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關於“集體智慧”和“口述傳承”的文化現象特彆著迷,而“侗族大歌”似乎就是其中一個絕佳的案例。我腦海裏浮現的畫麵是,在夜晚的村寨裏,人們圍坐在篝火旁,歌聲此起彼伏,沒有固定的樂譜,卻能奏齣和諧的鏇律,這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我很好奇,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況下,侗族大歌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書中會不會揭示那些隱藏在歌聲背後的傢族秘訣,或者村落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我推測,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訪談,記錄下那些掌握古老歌唱技藝的老一輩侗族人,並將他們的歌聲和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現齣來。我更希望能夠看到書中對侗族大歌在社會功能上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娛樂,更可能是族群認同的載體,是道德教育的工具,甚至是處理社會矛盾的媒介。我想知道,這些古老的歌謠是如何維係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秩序的,這對於理解人類社會的早期發展和文化演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我最近在學習一些關於世界音樂史的課程,而“侗族大歌”這個詞在我接觸到的眾多名詞中顯得格外獨特。它似乎代錶著一種完全不同於西方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的音樂體係,一種植根於深厚民族土壤的藝術形式。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為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音樂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期待它能詳細介紹侗族大歌的音樂結構,比如它是否具有獨特的調式、音階,以及如何構成其復雜的復調織體?書中是否會對比侗族大歌與其他民族聲樂形式的異同,從而幫助我理解其在世界音樂版圖中的獨特性?另外,作為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叢書的一部分,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侗族大歌與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載體,例如侗族人民用來盛放食物的器皿,他們使用的農具,或是他們居住的獨特建築風格,這些物質因素是如何影響甚至塑造瞭他們的歌唱方式和音樂內容?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獲得一種跨文化的音樂體驗,拓寬我的音樂視野。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個新的研究方嚮——聲景藝術,而“侗族大歌”這個名字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我常常思考,一個民族的音樂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的聲景的,而侗族大歌又會在這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從聲學、音樂學甚至人類學的角度,去解構侗族大歌的鏇律、節奏、和聲以及演唱技巧,並將其置於侗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曆史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想象一下,在綠意盎然的山榖中,伴隨著溪流潺潺,風吹竹林,侗族人民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唱響悠揚的歌聲,那畫麵該是多麼的詩意!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比如是男女閤唱,還是獨唱,亦或是多聲部復調?它是否會涉及到侗族人民在特定節日、祭祀或勞動場景下演唱大歌的習俗?另外,作為一個對文化傳播媒介感興趣的人,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現代科技,如錄音技術、數字傳播等,對侗族大歌的保護和推廣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以及這些技術又反過來如何塑造瞭侗族大歌的當代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