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陶艺 手拉坯进阶技法 9787516020258 苏天高-RT

跟我学陶艺 手拉坯进阶技法 9787516020258 苏天高-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天高 著
图书标签:
  • 陶艺
  • 手拉坯
  • 进阶
  • 技法
  • 苏天高
  • 艺术设计
  • 手工
  • DIY
  • 陶瓷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20258
商品编码:2975013289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跟我学陶艺 手拉坯进阶技法

定价:69.80元

作者:苏天高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020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跟我学陶艺·手拉坯进阶技法》一书遵循认知过程和技能习得的成长规律,按照“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基于生产过程中手拉坯技艺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构建教学单元,按照技艺进阶的顺序进行教学内容序化,围绕手拉坯技艺的技能点,将拉坯过程按照工作流程分解成16个技能学习点,并为每个技能点提供了图片示范和文字讲解,特别对玉壶春瓶、葫芦瓶、天球瓶、梅瓶等中国传统瓷器造型进行详细拉坯动作讲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陶艺基础与创作的图书简介,旨在涵盖陶艺的广泛领域,但不涉及特定于“跟我学陶艺 手拉坯进阶技法”的内容。 --- 泥土的对话:现代陶艺基础与创作指南 书籍信息: 书名: 泥土的对话:现代陶艺基础与创作指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资深陶艺家姓名,例如:李文远)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ISBN,例如:978-7-5686-XXXX-X) 页数: 约 480 页 装帧: 精装 / 函套 --- 卷首语:重拾对物质世界的敬畏 陶艺,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不仅是双手与泥土的物理接触,更是一场关于形态、结构与火焰的哲学思辨。本书旨在为所有对陶艺怀抱热情的新手和渴望系统提升基础技艺的实践者,搭建一座从原料认知到成品鉴赏的坚实桥梁。我们相信,每一块平凡的泥土,都蕴含着无限的塑形潜能,而关键在于理解它、尊重它,并赋予其恰当的引导。 本书将完全聚焦于陶艺制作的基础构建、泥料的物理特性理解、基础成型技法(如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的精深解析,以及釉料的理论与应用实践,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可操作的陶艺工作室入门体系。 第一篇:泥土的基因——原料与准备 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陶艺创作的起点:泥料。我们将彻底剥离对“神秘配方”的盲目崇拜,转而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审视泥土的构成。 1.1 陶土的物性解析: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陶土(如红泥、白泥、瓷土、炻土)的化学成分、颗粒大小分布及其对烧成效果的影响。重点讨论可塑性、收缩率与吸水性的测量与调整方法。 1.2 泥料的陈腐与处理: 阐述泥料陈腐对于改善可塑性的重要性。系统介绍打泥(炼泥)的工具与技巧,包括传统手揉、螺旋打泥机的使用规范,以及如何有效排除泥料中的气泡,这是保证后续成型不发生意外的关键步骤。 1.3 釉料的基石: 区别于复杂的花釉研究,本篇侧重于基础釉层的理解。介绍氧化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铝、助熔剂)在釉料中的作用,并详细解析生坯釉、本色釉和透明釉的基础配方结构,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化学比例调整,预估烧成后的基础色泽和光泽度。 第二篇:形态的诞生——基础成型技法精讲 本书摒弃对单一技法的过度聚焦,转而全面覆盖非轮制(非拉坯)的基础塑形技术,这些技法是任何陶艺家构建大型或异形作品的基石。 2.1 泥板成型(Slab Building): 泥板成型被视为最接近建筑学的陶艺方法。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精准控制泥板的厚度(使用厚度尺与滚压工具),学习榫卯结构、斜切粘接在构建几何体和复杂曲面中的应用。重点探讨泥板在干燥过程中的应力控制,以避免开裂。 2.2 泥条盘筑(Coiling): 泥条盘筑不仅是古老的技法,也是理解陶瓷结构受力平衡的绝佳途径。本章节细致区分了“粗糙堆叠法”与“精细刮削法”。探讨如何使用刮刀与抹子将泥条层层“融合成”一个均质的整体,并教授如何通过控制泥条的粗细变化来创造动态的表面纹理。 2.3 捏塑与雕刻(Pinching and Sculpting): 专注于用手掌和手指的力量直接塑造作品。介绍基础的捏塑技巧,并引入减法塑形(雕刻)的概念。详细指导如何使用羊角刀、竹签等工具进行细节的刻画与表面的纹理创造,强调“由内而外”的形体控制。 第三篇:结构与支撑——干燥与素烧阶段的工艺控制 干燥和素烧是决定作品能否进入下一步的关键“生死关”。本篇将重点解析这些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环节。 3.1 结构性干燥的艺术: 深入探讨陶泥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蒸发的不均衡性是导致变形与开裂的根本原因。提供分阶段干燥的策略:从皮干(Leather Hard)到彻底干燥(Bone Dry)。特别针对大件作品或组合件,提出使用塑料薄膜与湿布辅助的缓干技术。 3.2 素烧的温度曲线与气氛控制: 解析素烧的目的——去除化学结合水,增强坯体强度,同时保持吸水性。详细绘制推荐的素烧升温曲线图,强调慢速升温和降温保持对于避免“爆炸”的重要性。解释不同窑炉(电窑、燃气窑)在素烧阶段的温度控制差异。 第四篇:色彩的魔术——釉料的调制与施釉技术 本篇将陶艺创作带入色彩与光泽的世界,重点在于理解釉料的“脾气”与施加的技巧,而非简单的配方罗列。 4.1 釉料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讲解如何通过添加悬浮剂(如膨润土)或调整水份来控制釉浆的稠度。探讨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淌性与析晶现象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釉层厚度来预判最终效果。 4.2 多层施釉的层次构建: 教授如何运用不同的施釉技法(浸釉、淋釉、喷釉、浇釉)来构建复杂而有层次的表面。重点分析“底釉承载、面釉表现”的搭配原则,以及在多层釉之间需要预留的“干燥间隔期”。 4.3 遮盖与装饰性收尾: 介绍使用蜡、胶带或泥料来遮盖需要保持坯体原色的区域。探讨在施釉完成后,如何利用干燥的坯体纹理进行刮釉或擦釉,以突出泥料本身的质感,形成朴拙而富有肌理感的装饰效果。 结语:从匠人到艺术家 本书提供的工具、方法和理论,旨在帮助创作者建立起对材料的掌控力。陶艺的魅力在于其不可逆性,每一次烧制都是一次对过往努力的检验。掌握了这些基础的语言,读者便能自信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让指尖下的泥土,真正开口“说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艺术感,摸起来有种温润的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本用心制作的书。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文字和图片都非常细腻,尤其是那些手拉坯的步骤图,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图片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也很合理,从基础的泥料处理到进阶的造型技巧,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期待后面关于釉料和烧制的内容,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学到更多关于色彩搭配和窑变效果的知识,为我的陶艺作品增添更多层次和韵味。这本书让我对陶艺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燃起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排版我非常满意,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内容层次分明,从基础的泥料选择和处理,到不同形状的拉坯方法,再到装饰和烧制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各个阶段的陶艺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修坯”部分的讲解,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如何去除不必要的泥料,如何使作品线条流畅,如何做出精致的底部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步骤,却是决定一件陶艺作品成败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陶艺制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强烈的动手实践欲望。

评分

作为一名对陶艺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入门的书籍。这本《跟我学陶艺 手拉坯进阶技法》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内容非常详实,不仅涵盖了手拉坯的基本操作,还深入讲解了一些进阶的技法,比如如何在拉坯过程中控制泥料的厚薄、如何制作更复杂的造型、如何运用各种工具来修饰陶坯等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强调,很多我之前自己尝试时遇到的瓶颈,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清晰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比如,关于如何避免拉坯时泥料塌陷,书中就给出了几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陶艺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更有信心去挑战一些更具难度的作品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且接地气。它没有使用过于生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陶艺的原理和技巧。书中的插图是亮点,大量的真人实操图片,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文字说明,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制作过程。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陶艺教程,很多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你掌握从揉泥到最后完成一件作品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釉料的知识,书中介绍了很多不同的釉料配方和应用方法,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一直觉得釉料是陶艺作品的灵魂,能够极大地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

评分

我是一名有一定陶艺基础的学习者,一直想在手拉坯的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所讲解的进阶技法,比如如何制作高颈瓶、如何处理碗的内壁细节、如何做出带有纹理的表面等等,都非常实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利用重力、速度和泥料的阻力来控制形体的部分,这让我对拉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很多技巧背后的原理都解释得很清楚,这样我就能更好地举一反三,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创作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手拉坯作品有了清晰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