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定價:98.00元
作者:梁景和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97982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此叢書的第二本,匯集20篇社會文化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從西方西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角度,對婚姻、衛生、慈善、玩具、性戀等主題展開探討,並總結其研究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指引此領域研究者的方嚮。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為研究者搭建一個溝通平颱,對社會文化史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書匯集19篇社會文化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從西方新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角度,對婚姻、衛生、慈善、玩具、性戀等主題展開探討,並總結其研究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指引此領域研究者的方嚮。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為研究者搭建一個溝通平颱,對社會文化史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19篇社會文化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從西方新文化史和社會文化史角度,對婚姻、衛生、慈善、玩具、性戀等主題展開探討,並總結其研究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指引此領域研究者的方嚮。此文集不但展示*研究成果,而且為研究者搭建一個溝通平颱,對社會文化史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錄
微觀史與中國醫療史研究【餘新忠 王雨濛】
“療靈”與療身:近代加拿大傳教士在衛輝的藉醫傳教活動【馮鞦季】
政策、政治與農民健康:“”時期農村的“衛生革命”
——兼論鄉村“”社會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王 勝】
民國佛教慈善團體的資金募捐研究【明成滿】
共賞與建構:康熙帝的禦賜書法活動【常建華】
都市欲望·傢國政治·左翼革命
——民國上海電影女明星的身體解讀【李建華】
公共空間視域下的民國北京公園與社交生活【石桂芳】
戀愛是私事?
——民國時期關於“三代的戀愛”討論的透視【王棟亮】
啓濛還是逐利?
——中國現代玩具製造業發軔期初探(1911~1937)【張 弛】
西方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新世紀中國女性紀錄片研究
——以絲綢之路紀錄片女性史為例【包來軍】
數字化社會與傳統生活方式變遷【劉 靜】
社會學和曆史學相結閤的早期典範
——重讀潘光旦兩本社會史著作劄記【呂文浩】
文學媒介、基督奇幻與隱藏的上帝:
網絡時代神學傳播的人類學反思【王寜川 鄒宇澤】
略論中國近現代教會大學的興衰【王 徵】
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來路與去嚮【何曉明】
中國近活史研究評述【李長莉】
視角、時空、師承及交遊:
三十年來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復興與拓展【唐仕春】
當前中國社會史研究現狀及其評價【張俊峰】
中國“性倫文化”研究述評【梁景和】
作者介紹
梁景和,男,曆史學博士(博士後),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述曆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第三屆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女性文化》學術委員會主任等。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主持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多次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
文摘
序言
看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樣的標簽,我便知道這很可能是一部匯集瞭多位學者智慧的結晶。而“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這一主題,讓我看到瞭學術界在探索新的曆史理解路徑上的努力。我尤其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點感到好奇。西方的新文化史研究,我理解其更側重於對文化現象的深度剖析,比如對日常生活、物質文化、情感、性彆、身份等的研究,以及運用符號學、後結構主義等理論工具。而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則有其深厚的本土傳統,它更加注重曆史的整體性、長時段的演變以及社會結構的分析。我期待在這本論文集中,能夠看到中國學者如何將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論資源,巧妙地運用到對中國曆史的微觀研究中,例如,通過分析一份古代的契約文書,來揭示當時的經濟關係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情感錶達;或者通過考察一幅古代繪畫,來解讀其中蘊含的性彆觀念和權力結構。反之,我也希望看到,中國學者如何從自身的曆史實踐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洞見,來反哺和豐富西方的新文化史理論。這種理論的吸收與創新,實踐的探索與反思,正是學術進步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學術對話。一方麵,“西方新文化史”代錶著一種正在不斷發展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範式,它對文化現象的理解往往更加多元和復雜,強調意義的生成、符號的解讀以及話語的建構。另一方麵,“中國社會文化史”則是我們理解自身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好奇的是,當這兩者在“理論與實踐”的框架下相遇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是西方的新理論被用來分析中國曆史,還是中國的獨特曆史經驗反過來挑戰和豐富瞭西方的新文化史理論?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齣現關於中國古代的宗族製度、民間信仰、甚至是科舉製度等話題,而這些話題會運用西方新文化史中的某些特定理論,例如關於身份構建、社會認同、群體行為的理論來解讀。又或者,在考察近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轉型時,可能會分析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中西文化激蕩中,重新構建自身的文化身份,這其中涉及到話語權、文化霸權等議題。更吸引我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實踐層麵,中國學者在運用這些理論時遇到的睏難和機遇,以及他們如何走齣一條“中國特色”的新文化史研究之路。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研究方法論充滿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我常常在閱讀曆史著作時,會思考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而“新文化史”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視角,它試圖將曆史的目光從帝王將相、政治事件,轉移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物質文化以及身份認同上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運用這種“新文化史”的視角來重塑我們對中國曆史的認知。例如,研究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除瞭關注其經濟繁榮和城市發展,新文化史的視角是否能挖掘齣那個時代女性的私人生活、市民階層的娛樂方式、甚至是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錶達?我同樣期待看到,這種理論的引入,是否會改變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既有範式,讓研究更加關注那些“非主流”的曆史敘事,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體驗。而且,它應該會涉及到如何處理碎片化的史料,如何在微觀的觀察中看到宏觀的曆史變遷,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挑戰的研究方法。這種深入挖掘日常生活細節,揭示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文化意義的研究路徑,是我對這本書抱有強烈期待的原因。
評分這本書名《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讀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跨文化比較研究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新文化史”這個詞匯本身就暗示著一種超越傳統曆史敘事的視角,它似乎更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個體經驗的呈現,以及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文化現象。同時,將西方的新文化史研究方法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實踐進行對話,更是令人期待。我設想著,在這裏,我或許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運用新文化史的理論工具來解讀中國傳統社會,甚至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那些充滿活力的、充滿細節的文化實踐的精彩案例。比如,在研究古代中國的節日習俗時,新文化史會不會帶來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解讀?它是否會挖掘齣隱藏在儀式和慶典背後的性彆權力關係、階層差異,甚至是普通民眾的情感體驗?或者在考察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變遷時,除瞭分析其理論著作,是否還能從他們的書信、日記、甚至是生活方式中,窺探到文化變遷的真實脈絡?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的碰撞,更是這些理論如何在具體的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下落地生根,開齣怎樣的花朵。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應該能為我們提供理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更豐富、更深刻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給我一種“學術前沿”的觸感,尤其當看到“理論與實踐”這樣的錶述時。我深知,學術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地自我反思和創新,而“新文化史”的提齣本身就標誌著一種嚮內看的、更加注重文化內在邏輯和生成機製的探索。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聚焦於一些具體的“新文化史”理論流派,例如後結構主義、符號學、微觀史學等,然後探討它們在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中的適用性與挑戰。我想象著,或許會有學者嘗試運用福柯的權力話語分析來解讀中國古代的某種儀式,或者運用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來理解中國社會的長時段變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的是,這些理論不僅僅是被“套用”,而是被中國學者批判性地吸收、轉化,並與中國自身的曆史經驗相結閤,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這種“實踐”層麵的探討,應該會包含大量的田野調查、檔案挖掘,甚至是口述曆史的運用,去印證和修正理論的有效性。比如,在研究當下中國社會的消費文化時,能否運用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論,去解讀中國民眾在網絡直播、短視頻平颱上的文化生産與消費行為?這種將普適性理論與具體本土實踐相結閤的嘗試,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它能避免研究流於空泛的理論說辭,也能讓理論在中國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