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诠解 9787513133821

弟子规诠解 97875131338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毓秀 著
图书标签:
  • 弟子规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儿童启蒙
  • 道德教育
  • 行为规范
  • 礼仪
  • 中华传统文化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3821
商品编码:2975338450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弟子规诠解 作者 李毓秀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 9787513133821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叹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就是规范。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我们编著的这本《弟子规诠解》,书中所讲,处处皆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到应当如何做人。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家庭得到幸福,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而今重读这部经典,你会发现,它仍然对儿童的修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学者、教育家。他的著作有《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


   目录

目  录

前言

《弟子规》全文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

入则孝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8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11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14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18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26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33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39

出则弟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46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49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52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55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60

谨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68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73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78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为丑 82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88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92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96

信篇

凡出言 信为先 与妄 奚可焉 112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117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122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132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137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141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145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151

泛爱众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156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159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167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175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179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182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189

亲仁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194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198

余力学文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204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207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213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222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224

附录一 小学诗礼 229

《小学诗礼》全文 229

《小学诗礼》解读 231

附录二 弟子职 245

《弟子职》全文 245

《弟子职》解读 246


   编辑推荐

★*受欢迎的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之一,带你初入传统文化之门;

★一线专家解读,迄今为止*的“弟子规”读本;

★内容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学习传统文化的;

★参考版本多样,力求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编写体例别出心裁,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注释讲解紧贴生活,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文摘

   序言

《弟子规》中的智慧传承:古圣先贤的教诲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弟子规》,这部古老的蒙学读物,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本教导孩童为人处世的入门书籍,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秉持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时至今日,《弟子规》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和行为指引。 源远流长,德育之基 《弟子规》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根植于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论语》有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也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弟子规》正是以“孝”和“悌”为起点,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通过贴近生活的具体条目,生动地展现出来。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行的日常实践,让学童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品德。 该书的编撰者李毓秀,在清代康熙年间,集结了历代圣贤的教诲,将其提炼成一套易于理解和遵循的规范。其内容涵盖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各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每一个条目都言简意赅,却又寓意深刻,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辞”,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对父母的尊敬与顺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笑常融”,则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实则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于家庭伦理、社会交往的深刻认识。 知行合一,生活实践 《弟子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知行合一”。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道德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书中提到的“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子女早晚向父母请安,了解父母的日常起居,这体现了一种关怀与责任。“入学处,必有礼”,则告诫学童在进入学习场所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尊重师长和学习环境。“就饮食,不挑剔”,倡导的是节约朴素的生活态度,不浪费粮食,不追求口腹之欲。“闻过则喜”,更是将虚心纳谏、自我反省的品德,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构成了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通过日复一日的践行,学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勤奋、孝顺、友爱、诚实、恭敬等优良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枯燥的理论灌输更为有效,更能深入人心,并为终身受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超越时空,普适价值 尽管《弟子规》成书于古代,但其所倡导的许多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伦理的回归: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多元,亲子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教诲,提醒人们重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关爱与理解的良性互动。 人际交往的智慧: 在一个日益复杂和快节奏的社会里,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弟子规》中的“言忠信,行笃敬”,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泛爱众,而亲仁”,则指出了与人相处应怀有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更是现代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学会宽容与体谅,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个人品德的塑造: 《弟子规》的核心在于培养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无论是“勿自暴,勿自弃”,鼓励人们自尊自强,还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强调做事要有准备,这些都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重温《弟子规》的教诲,有助于人们沉淀心性,回归本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弟子规》对学习的态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及“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鼓励人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精进不辍。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如此之快,这种主动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尤为宝贵。 启迪现代,传承中华 《弟子规》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古籍,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启迪现代人。在快餐文化盛行、道德滑坡的时代,重拾《弟子规》,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清流,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传统美德。 然而,我们也不能僵化地理解和运用《弟子规》。古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与我们当下存在差异,因此,在借鉴其教诲时,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诠释和应用。例如,对于“父母呼,应勿缓”的理解,在强调尊敬父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子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人生规划,需要在尊重与沟通中找到平衡。 《弟子规》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基本框架。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与践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能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这份源远流长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体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旅程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古朴的装帧设计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翻阅的,想着无非是些老生常谈的教诲,没想到越往后看,越是陷进去,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走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生活场景中。书里的文字并非那种生硬的训诫,而是融入了大量生动的历史典故和生活细节。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即便是最基本的“晨则省,昏则 dậy”这样看似简单的要求,也能被他解读出深层的孝道与自律精神。我尤其欣赏他对“德行”二字的多层次剖析,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每一个微小之处的实践。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靠在椅背上,静静地回味那种古人的生活哲学——那种对秩序、对规范近乎虔诚的维护,在如今这个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精神世界中缺失的那一块坚实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具有匠心,绝非简单的字句堆砌。它似乎是经过了精心的“情景化”处理。每条格言后面,都会跟上作者结合自身体悟或历史案例的深入阐发,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有一种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意见分歧,这个部分对我触动非常大。古代强调的是绝对的顺从,但作者的解读却多了几分人性的温暖和智慧——如何在尊重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这让我意识到,传统美德并非意味着僵硬的教条,而是蕴含着高超的处世哲学。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小建议应用到日常琐事中,比如对待邻里的问候方式,走路的姿态,这些细微的调整,竟然让我的内心平静了许多,周围人对我的反馈也似乎变得更柔和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传统伦理读物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太过说教,缺乏与现实的连接点。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巧妙地搭建了古今之间的桥梁。它没有直接批判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对古代行为准则的细致阐释,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哪些根本性的“人情世故”正在被无意识地抛弃。比如书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它没有用时下流行的“人脉”概念来包装,而是回归到“诚信为本”、“择善而交”的古朴原则。这种看似缓慢的论证过程,反而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震慑力。它不急于让你改变,而是先让你“理解”,理解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回归传统的冲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喧闹的集市里,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安静的茶室,所有的浮躁都被隔绝在了门外,只剩下清茶和沉思。

评分

如果用现代的词汇来形容,这本书就像是一套顶级的“心性操作系统”的说明书。它没有花哨的界面和炫目的功能,但它提供的底层逻辑是如此稳定和可靠。我过去常为一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感到困扰,总觉得人情世故太难拿捏,但读完这本书后,那些曾经缠绕心头许久的问题,忽然间都有了清晰的脉络。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行为逻辑体系:从孝敬父母开始,推及兄弟朋友,再到对待社会大众,每一步都有章可循,都有理可依。这种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道德建构过程,令人感到安全和踏实。它不像一本单纯的“成功学”,它更像是让你回归到“做一个好人”的本质上去,而这,也许才是所有成功和幸福的真正源头。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急匆匆地翻过去,只会错过那些“滴水不漏”的细节。我发现,作者在诠释每一个字时,都会追溯其最原始的本意,那种考据的严谨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举个例子,关于“读书”的段落,它探讨的远不止是识字认文,更是对“学以致用”的执着追求。书中描绘的读书人,不是书呆子,而是身体力行、德行兼备的社会中坚力量。这种对“知行合一”的强调,对于当下许多只会“谈论”却不愿“行动”的现象,构成了强有力的反思。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注解中的小故事,它们如同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原本严肃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可亲,仿佛能闻到竹简上散发出的墨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