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晚清金石文化研究
定價:98.00元
作者:程仲霖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201263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書稿以潘祖蔭為紐帶的金石文化群體為分析對象,揭示特色的晚清金石文化,梳理書法藝術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學術支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具體論述:
概述部分闡明金石文化的內涵與曆史沿革,介紹晚清京師、山左、南中、嶺南、西南等幾個主要的金石文化群體以及潘祖蔭、陳介祺、王懿榮、鮑康、吳雲、吳大澂等代錶人物,分析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徵與成因。
論文的主題分為四部分:
鑒藏部分主要圍繞藏品*富的潘祖蔭,分析其富藏彝器的原因與特點,分析其收藏碑石的理念,通過大盂鼎的收藏以及訪碑拓碑的事例,分析金石群體的重要作用,並對晚清齣現的異域石刻收藏進行梳理,體現晚清金石學傢開放的視野。陶器、塤、古泉屬於晚清後期所特有或日益豐富的收藏種類,對它們的收藏展示齣收藏領域不斷擴大的趨勢。
傳承部分主要分析金石傳拓的經驗,包括方法的探討、拓工及用材的影響,以及對照相術的嘗試。分析金石著述的齣版、刊刻以及不同的齣版觀念,以好大王碑、華山廟碑為例說明拓本流轉的過程,反映金石文化傳播的情況。
考辨部分主要從辨僞存真促進收藏、群體考證模式探索、辨文與稽史結閤等方麵,以沙南侯獲刻石、郘鍾、薑遐碑為例,分析金石考辨方法以及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態度,體現晚清金石研究的主要做法。
影響部分主要論述晚清金石文化對於書法篆刻藝術的影響,對書法的影響主要是從書法觀和書法實踐角度分析,對篆刻的影響主要對取法的變化進行論述。
創新之處:
一是研究資料方麵。直接材料有與所述金石文化群體相關的書信、日記、著述、序跋、詩文等,間接材料有方誌、傳記、年譜、叢刊等,這些資料有的已經齣版,有的散落在各大圖書館,無人問津,如潘祖蔭的手劄尚未有人進行係統整理,本文還就涉及到的人物及事件,盡可能發掘各方麵資料,以資利用。
二是研究範圍方麵。過去的研究以個案居多,本文圍繞以潘祖蔭為紐帶的金石文化群體進行分析,側重展示主要成員間的交流活動,力求呈現群體的風貌。通過研究金石文化,反映官僚體製、個人愛好與行為方式、社會關係網的構建與作用、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東西方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麵。
三是研究方法方麵。本文研究涉及文獻學、社會學、政治學、曆史學、藝術學,還包括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主要運用實物例證、分析歸納、曆史比較等方法,注重史論結閤。
四是研究成果方麵。本文通過潘祖蔭和交遊群體反映齣文人士子的交流活動在晚清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他們不僅大量收藏、研究金石,同時非常重視修書、刻書等圖書齣版事業,因此他們的成就包括文獻、校勘、目錄、考古、齣版等很多方麵。
目錄
作者介紹
程仲霖,山東莒南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産經網高級藝術顧問。2006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書法方嚮文學碩士學位,2013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方嚮文學博士學位。先後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顔真卿》,參編《圖注紅樓夢》、《書法練習與指導》等。自幼習書, 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展覽,個展有:美國俄亥俄“程仲霖中國書法展”(2012.5);山東青州“半程壹品——程仲霖博士書法展”(2016.12);山東臨沂“觀自在——程仲霖博士書法精品展”(2017.9)。
文摘
序言
《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這個題目,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視的文化瑰寶。晚清,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意味著屈辱、衰敗,但我想,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也一定有無數的學者和文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守護著中華文化的薪火。金石學,作為一種古老的學問,在那個時代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是與西方的考古學、博物館學産生的碰撞?是受到新式教育的衝擊?抑或是,它在新的環境下,找到瞭新的生命力,煥發瞭新的光彩?我特彆關注的是,晚清的金石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瞭“尋根”的功能?在那個傳統被顛覆、民族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年代,對古代文獻和器物的研究,是否成為瞭凝聚民族文化認同、重塑民族精神的一種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對金石學的細緻梳理,展現齣那個時代文化精英們在艱難環境中,所錶現齣的文化堅守和創新精神。或許,那些在故紙堆中閃爍的文字,那些在博物館中靜默的器物,承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智慧和情感,等待著我們去傾聽、去解讀。
評分《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這個題目,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在舊書店裏,古樸裝幀的書籍散發齣的淡淡墨香。晚清,一個在我腦海中總是與“巨變”、“動蕩”聯係在一起的時期,而金石文化,則是我一直以來覺得深邃而充滿智慧的領域。我渴望在這本書裏,找到晚清的金石研究,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上,展現齣它獨特的麵貌的。我的想象中,那些學者們,或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在小心翼翼地拓印著殘破的石碑;或許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嘗試著將古老的金石學與新式的考古方法相結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金石學研究是如何在“守”與“變”之間尋找平衡,是如何在保存文化遺産的同時,又為後世留下寶貴的學術財富。這不僅僅是關於器物的考據,更是關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和演進,關於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抉擇。
評分讀到《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充滿古韻的畫麵。想象一下,在晚清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士大夫們如何懷著對先賢的崇敬,在書齋中摩挲著古老的銅鏡、拓印著斑駁的石碑,細細品味其上的文字和紋飾。我很好奇,當時的“金石學”研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學術愛好,還是一種更為深層的文化自覺?它是否在那個民族危亡的時刻,成為瞭一種寄托、一種精神慰藉,甚至是喚醒民族記憶的一種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具體的個案,比如某位學者對某件青銅器的考證,某一位收藏傢對某塊石刻的珍視,以及這些研究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我也期待作者能展現齣,金石研究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變動發生聯係的。例如,對古代禮製的研究是否影響瞭當代的政治改革?對曆史文獻的考訂是否影響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這些聯係,或許能讓我們看到,看似遠離塵囂的學術活動,實則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走嚮。
評分僅僅是《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對於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無窮好奇。晚清,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此交匯,激蕩齣無數的文化火花。而金石研究,本身就充滿瞭對曆史深邃的探尋和對文明脈絡的追溯。我很好奇,在晚清那樣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金石學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作為一種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學術傳統,在動蕩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還是,它也受到瞭西方科學思潮的影響,在研究方法、理論框架上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晚清的金石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他們的學術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影響當時社會對曆史的認知,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在書本中可能被略過的細節,被作者細緻地挖掘齣來,展現齣那個時代金石研究的獨特魅力和曆史意義。這不僅僅是對古老學問的復原,更是對一個時代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是《RTDK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背後那個龐大的曆史圖景。晚清,一個動蕩變革、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而金石文化,作為一種深植於中國古代的學術傳統,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期,究竟經曆瞭怎樣的嬗變與再生?我的想象力已經開始馳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當古老的銘文與現代的科學思潮相遇,當傳統的鑒賞方法與新興的考古技術碰撞,那些塵封的銅器、石碑會發齣怎樣的聲音?它們又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學術取嚮,甚至是對民族命運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觸摸那些冰冷的金屬和堅硬的石頭,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溫度和重量。這不僅僅是關於器物和文字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那個時代精神世界的探索,一次對文化韌性與生命力的追尋。或許,它能讓我看到,即便在風雨飄搖之際,中華文明的根基依然深厚,它總能以新的姿態,在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延續之道。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細微之處,在作者的筆下將如何煥發新的生機,如何串聯起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晚清社會文化生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