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266

{RT}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22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维堤,唐书文注 著
图书标签:
  • 春秋公羊传
  • 经学
  • 古籍
  • 注译
  • 王维堤
  • 唐书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历史
  • 经典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266
商品编码:2975601064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春秋公羊传译注 作者 王维堤、唐书文注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82266 出版日期 2016-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春秋三传”中较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作者简介
王维堤,1934年出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大连工学院,后改攻中国古代文史,曾任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发表过学术论文、语文札记、文史小品数十篇,并整理点校《夜谈随录》、《小山乐府》等古籍多种。主要著作有((龙的踪迹》、《龙凤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梦文化》、《春秋公羊传译注》等。

   目录

前言1

隐公1
桓公50
庄公97
闵公174
僖公182
文公263
宣公307
成公349
襄公389
昭公447
定公510
哀公546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名家译注,用词精准,文字晓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春秋》经学史上的瑰宝:一部关于历史、政治与道德的深刻解读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中,《春秋》以其简约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蕴含着作者深邃的史观与政治哲学。而《春秋公羊传》,作为阐释《春秋》经旨的“三传”之一,以其独特的章句解读、微言大义的辨析,历来为儒家学派所重。本书,正是对这部经学巨著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入阐释,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体悟先贤的智慧,探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道德观念的渊源。 一、 追溯历史的脉络:从鲁国往事到天下大势 《春秋》一书,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东周时期,特别是春秋五霸争霸、诸侯兼并的历史图景。它以鲁国史官的视角,简略记录了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事件。然而,《春秋》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堆砌,其背后隐藏着作者“春秋笔法”的精妙。字斟句酌,褒贬自见,通过对事件的记录方式, subtly 透露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正是《公羊传》解读的切入点,它致力于揭示《春秋》字里行间的深意,辨析“君子见于此”的微言大义。 《公羊传》的解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得以窥见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崛起,以及士、卿、大夫阶层的政治角力。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年代,《公羊传》的作者,如公羊高及其后学,通过对《春秋》经文的阐发,试图为动荡的时局寻找出路,为政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他们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重要的是,他们解读了历史的规律,揭示了政治兴衰的深层原因。 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走进《公羊传》的世界,理解其对《春秋》经文的逐字逐句的梳理,对每一件历史事件背后政治动机的剖析,对人物行为的道德评判。例如,对于“吴伐越”,《公羊传》会深入探讨吴国为何要伐越,其背后的政治利益考量,以及这场战争对双方乃至天下格局的影响。再如,对于“晋侯侵郑”,《公羊传》会分析晋侯的动机,郑国的应对策略,以及这次事件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意义。通过对这些具体史实的解读,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春秋时期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围绕着“仁义”、“正义”、“秩序”等核心价值展开的复杂博弈。 二、 经学智慧的传承:微言大义与仁政理想 《公羊传》之所以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于其独树一帜的解读方法——“微言大义”。它认为《春秋》经文虽简略,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需要通过精密的解读才能体会。这种解读方法,强调“一字不改,义可改作”,即在不改变字面的情况下,通过发挥字义、联想相关概念,从而揭示其隐藏的政治和道德寓意。 本书的解读,将充分展现“微言大义”的魅力。我们将看到,《公羊传》如何通过对《春秋》中一个词语、一个符号的细致分析,引申出丰富的政治理念。例如,《公羊传》对“郊”、“野”、“内”、“外”等地理概念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空间层面,而是与政治地位、礼仪等级、甚至民族认同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辨析,我们可以理解春秋时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更重要的是,《公羊传》的解读,承载着儒家对于“仁政”的理想。它将《春秋》的叙事,转化为对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抚百姓、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公羊传》的作者们,借《春秋》的口,对历代君主提出了许多政治上的建议和批评,强调“德”在政治中的核心作用,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书将引导读者去品味《公羊传》中关于“义”的观念。它强调,政治行为的对错,不仅仅取决于是否符合实际利益,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道义”。《公羊传》对“伐”、“讨”、“侵”等战争行为的区分,就体现了其对战争合法性的严格界定,只有符合道义的战争,才能被视为正义之举。这种对“义”的坚持,是《公羊传》思想体系中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纯粹历史记载或政治权谋的重要标志。 三、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春秋公羊传》并非仅仅是一部静态的古代文献,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后来的历代王朝,《公羊传》的思想,或显或隐,始终伴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它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理论依据,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的参照。 本书的解读,将力图揭示《公羊传》的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可以在《公羊传》中找到关于“大一统”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在后来的中国政治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公羊传》对“变法图强”、“国家兴衰”的深刻洞察,也对后世的政治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此外,《公羊传》关于“天人关系”、“君臣之道”、“道德伦理”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等问题。《公羊传》所蕴含的智慧,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强调个体权利的同时,不应忘记集体责任的担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不应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应回归到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伦理的考量。 本书的编纂,旨在以现代的学术视野,结合严谨的文本解读,将《春秋公羊传》这部经学经典,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帮助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领略《公羊传》的深刻智慧,感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启迪当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探索,也是一次对历史智慧的致敬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部译注本的价值在于它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们都知道,研究《春秋》义理,必须扎根于对文本的细致考据。此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似乎将历代重要的学术争鸣都纳入了视野,并以一种相对平衡的姿态进行呈现。这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非仅仅接受某一种单一的解释,而是被引导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路径。这种广博的视野,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座,让读者可以放心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个人探索和学术对话,体现了当代学术出版应有的包容性和深度。

评分

对于这样一部涉及深奥儒家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其内容的可读性和学术深度无疑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我发现译注者的工作远不止于简单的文字转译,他们似乎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试图将春秋时期复杂晦涩的语境,用当代学者清晰、严谨的语言重新构建出来。这种重建过程非常考验功力,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形”,更要精准把握其背后的“神”。尤其是在对一些关键概念和历史事件的考证部分,注释部分提供了大量的旁证和参照,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这对于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是极大的助益。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读物,而是真正致力于让《公羊传》的精髓能够被现代读者有效吸收,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学术良知和严谨态度。

评分

这部书的整体体量和厚度,本身就象征着一项浩大的工程的完成。当我合上它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充实感,而非简单的阅读完成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春秋”本身,更折射出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洞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沿着历史的河流逆流而上,去探究那些塑造了后世思想基石的原始文本。它成功地将原本束之高阁的古代经典,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现代人有效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体系。这种转化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学术事业的虔诚,而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致敬,它证明了经典的研究工作,永远值得我们付出最高的敬意与努力去对待。

评分

阅读古籍注疏,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为了注而注”的冗余信息堆砌。然而,这部作品在注释的取舍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它摒弃了那些不影响核心理解的枝节,而将笔墨集中于那些历史流变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关键点。比如,对于某些礼仪制度的变迁,或者某些涉及诸侯关系的微妙措辞,注释给出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史料支撑。这种“精准打击”式的注解,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我在理解复杂论述时,能够快速抓住核心要义,而不是被大量的旁支细节所牵引。这种排兵布阵般的编排思路,体现了译注者对文本脉络了如指掌的驾驭能力,让人感到阅读过程是顺畅且富有成效的,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治学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心思。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印制清晰,即便是对古代文献的注释部分,排版也做到了详略得当,不至于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要知道,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查阅的经典著作来说,实体书的物理体验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持久性和愉悦感。我希望这样的用心能够更多地体现在更多经典文献的再版和整理中,让传统文化以最体面的方式传承下去。翻开扉页,那种墨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微酸气息,立刻就能将人带入一种沉静的阅读心境,是电子设备所无法替代的氛围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