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家风家训
定价:39.80元
售价:27.9元,便宜11.9元,折扣70
作者:王馨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406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内容*、经典,久经考验
涵盖《弟子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这些家训*之作中的100余条经典家训。
n版块丰富,适合亲子共读
书中分为了原文、注释、译文、历史故事、知识点链接等版块,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亲子共读的良好版本。
教育家的心血之作
作者王馨是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委员,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研究多年,其理解与解读非常深刻与独到。本书是其多年研究后的厚积薄发之作。
★★★★★推荐阅读
《历史深处的美丽》 《简明日本史》 《武则天传》《如若不知前方,就守心自暖》
中国家风家训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时至而今,我们做人处世的种种准则大都源于中国家风家训。
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家风家训》将家喻户晓的经典范本《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做了深入透彻的解读,分成了原文、注释、译文、历史故事、知识点链接等版块,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弘扬传统文化、亲子共读的良好版本。
王馨,中国学前教育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协会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从教27年,从事文学创作20年,曾多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
多年来,专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学与践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常有文章在《扬子晚报》《世界日报》《苍梧晚报》等报刊发表。
曾出版多部畅销书:
教育文集《点石成金》
国学专著《弟子规的智慧》
散文集《伽蓝听雨》
……
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
短:这里指缺点。
勉:尽力,努力。
译文
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努力。
历史故事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春秋时期,人与人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可以像牲口一样被卖来卖去。鲁国的国君很慈悲,颁布了一道法令:不管哪个鲁国人,在国外看到被卖作奴婢的同胞,花钱把人赎回来,回到鲁国就能得到国家给予的金钱和名誉双重奖励。这道法令施行了很多年,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为这道法令得以重返家园的,不计其数。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贡的,善于经商,非常有钱。子贡又是慷慨仁义之士,无论对老师孔子还是对其他人,都乐意解囊相助。有一回,子贡出门经商,从国外赎回来很多鲁国同胞。回到鲁国后,他没有接受国家的奖励,他一是觉得自己不需要这笔钱,再说,自己非常愿意为国家分担赎人的资金。
子贡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仁义,非常慈悲。只有老师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不仅把子贡大骂一通,而且还说子贡的做法简直是伤天害理,切断了很多鲁国落难同胞重返故国的路。
子贡觉得很委屈,向老师请教。孔子说:“世间事,不过义和利两个字”鲁国的法律,彰显的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能生出恻隐之心并且不怕麻烦去赎人,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是完成了一件善举。为鼓励这样的善行,国家给出一些相应的补偿和奖励,目的是让大家赞扬这样的善行,不让做善事的人受到经济损失。这样一来,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所作所为,只是让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却同时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拿了国家奖励的人,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大家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因此,孔子说子贡的做法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为可恶的恶行,所以他要大骂子贡,担心自子贡之后,很多人会对自己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像子贡那么有钱,很多人在国外赎回同胞后,都希望能拿到国家的奖励。如果他们因为拿国家补偿而被人唾骂,那么他们便很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地救助落难同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多鲁国人就不能返回故土。
和子贡相反,孔子的贤弟子之一子路的一次善举得到了孔子的大力称赞。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快要淹死了。子路二话没说,马上跳到水里把那人救了起来。这个差点被淹死的人被救起后,非常感谢子路,就把他的牛牵过来对子路说:“感谢你将我从危难中救起,这头牛送给你”。子路没有推辞,很欢喜地把牛牵走了。子路的行为,得到老师孔子的大大赞赏。
在一般人的意念中,觉得子贡不受赎金应该受到称赞,子路虽然做了好事,但牵走了人家的牛,子路的行为跟子贡比,好像略逊一筹。但是孔子对子路说:“你这样做是非常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善有善报。所以,我要称赞的是你,不是子贡。”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所作所为,只是让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却同时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拿了国家奖励的人,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大家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因此,孔子说子贡的做法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为可恶的恶行,所以他要大骂子贡,担心自子贡之后,很多人会对自己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像子贡那么有钱,很多人在国外赎回同胞后,都希望能拿到国家的奖励。如果他们因为拿国家补偿而被人唾骂,那么他们便很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地救助落难同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多鲁国人就不能返回故土。
和子贡相反,孔子的贤弟子之一子路的一次善举得到了孔子的大力称赞。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快要淹死了。子路二话没说,马上跳到水里把那人救了起来。这个差点被淹死的人被救起后,非常感谢子路,就把他的牛牵过来对子路说:“感谢你将我从危难中救起,这头牛送给你”。子路没有推辞,很欢喜地把牛牵走了。子路的行为,得到老师孔子的大大赞赏。
在一般人的意念中,觉得子贡不受赎金应该受到称赞,子路虽然做了好事,但牵走了人家的牛,子路的行为跟子贡比,好像略逊一筹。但是孔子对子路说:“你这样做是非常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样,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善有善报。所以,我要称赞的是你,不是子贡。”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赞叹,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批判性的视角。作者并非一味地歌颂过去,而是以一种清醒的姿态,审视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传统观念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探讨“尊卑有序”的原则时,书中也坦诚地指出了它可能对个体创新精神的压抑。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可靠,避免了陷入复古主义的窠臼。我发现,很多章节的行文逻辑清晰,论证层层递进,大量引用的古代经典文献,都有详尽的注释和出处考证,这为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少滤镜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张力、不断自我修正的有机整体。
评分这本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路径。书中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地方志中的记载,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卷墨香中的道德规范,变得鲜活而具体。比如,书中对“耕读传家”这一理念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劝勉,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支撑,让人不禁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真正让“耕读”的精髓得以延续,而不是沦为空洞的口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家族文化演变时的那种历史洞察力,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叙事功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尤其是一些关于家族内部矛盾调解、财产继承准则的案例分析,其智慧的光芒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让人醍醐灌顶。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我来说阅读门槛较高,因为它涉及了大量古代的礼仪术语和地方性的习俗,很多地方需要结合注释反复推敲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然而,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的阅读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它强迫我跳出当代思维定势,去理解古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道德世界观的。书中对“孝道”的解读尤其发人深省,它不再是简单的赡养父母,而是被提升到了维护家族延续、传承文化命脉的宏大使命上。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古代家长在承担这份重任时的巨大压力与责任感,让我对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与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传统社会伦理框架,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复制,但从中汲取的关于责任、担当与传承的教诲,无疑是对我们当代生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合集,但很快我就被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所吸引。它仿佛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中的那些“微观世界”。书中对古代女子教育、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的描述,细致到令人惊叹,那些繁复的流程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人伦秩序的尊重与维护。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睦邻友善”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引用了许多民间故事和乡规民约作为佐证,描绘出古代邻里之间相互帮扶、共同抵御风险的温馨场景。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入挖掘,让我反思当代社会中日益疏离的人际交往。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规范,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智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仿佛能闻到那股穿越千年的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宁静的力量”。在充斥着快速迭代和焦虑情绪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像是一个沉静的锚点,引导我重新审视“慢”的价值。作者在讲述家族时间观念的形成时,提到了古代对“时辰”和“节气”的精妙把握,那种与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的节奏感,让人心生向往。书中对“知足常乐”和“安分守己”这些概念的解读,不是让人消极避世,而是在肯定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责任感,强调在既定框架内寻求精神的丰盈。文字的韵律感极强,仿佛在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即便是一些关于宗族权力制衡的论述,也被作者用一种舒缓而富有哲理的笔调娓娓道来。合上书本时,心中会涌起一种踏实的平和感,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精神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