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 逸经(套装共4册) 9787806945667 谢兴尧,陆丹林 广陵书社可货到付款

满58 逸经(套装共4册) 9787806945667 谢兴尧,陆丹林 广陵书社可货到付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经
  • 周易
  • 满58
  • 谢兴尧
  • 陆丹林
  • 广陵书社
  • 文化
  • 经典
  • 国学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满58 逸经(套装共4册) 9787806945667 谢兴尧,陆丹林 广陵书社可货到付款
商品编号:29757416410
店铺: 泛海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400.00g
货号:867bfba8a8444c9e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逸经(套装共4册)

定价:1800.00元

作者:谢兴尧,陆丹林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806945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逸经》,1936年3月在上海创刊,半月刊,简又文任社长,前22期由谢兴尧主编,22期之后由陆丹林主编,1937年8月出至第36期后停刊,为适应抗战爆发的新形势,《逸经》与《宇宙风》,《西风》联合出版了《宇宙风·逸经·西风非常时期联合旬刊》。再后,这几个杂志的骨干又避聚在香港,办起了具有鲜明抗战立场的《大风》杂志(1938年3月),一直坚持出到香港沦陷,总出101期。以早全面报道长征胜利着称于世。

目录


册(至十期)
创刊号
逸经文史半月刊发刊启事
逸话
逸经的故事
谈林子超先生
丙子新正二律句(诗歌)
李太白的国籍问题
诸葛武侯八阵图
我和言论界之因缘
水浒传人物考
广东人过新年记
革命逸史
太平话
凌霄汉阁笔记
晚明史话
潘达微
歌唱的艺术
意阿战争的背景
关于顧千里书跋之辑刊(书评)
第三种政治犯(小说)
“胡适论学近著”(书评)
舆又文先生论逸经
阴阳风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二册(第十一至二十期)
第三册(第二十一至二十九期)
第二册(第三十至三十六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逸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亦有说是战国时期荀子所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伦理观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逸经》的核心思想与主旨 《逸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道”来概括。这里的“道”,并非狭隘的道路,而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生成、发展、变化、运行的终极本体。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先于天地而生,是万物的母亲。 “道”的特质: 《逸经》中的“道”具有“自然”的属性,即不违背事物的本然状态,不人为干涉。它“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道”以其自身的规律运行,无需主动作为,却能成就万物。这种“无为”并非消极,而是一种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 “道”的体悟: 《逸经》强调通过“体悟”来接近“道”。这种体悟并非依靠理性思辨,而是通过内观、静思、冥想,去除杂念,回归本真。当心灵澄澈,才能与“道”相契合,体察其运行之道。 “道”的体现: “道”体现在万物之中,体现在阴阳的对立统一,体现在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例如,刚柔相济,曲直有度,损益有常,都是“道”在不同层面的显现。 《逸经》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逸经》不仅探讨宇宙的宏大命题,更给予人们关于人生处世的深刻智慧。 “柔弱”与“不争”: 《逸经》推崇“柔弱”的力量,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柔软而非刚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化解冲突。同样,“不争”并非怯懦,而是通过不与人争,反而能保全自身,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伤害。这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策略。 “知足”与“寡欲”: 物质的欲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重要根源。 《逸经》提倡“知足常乐”,认为懂得满足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减少不必要的欲望,才能摆脱物欲的奴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谦下”与“自知”: 虚怀若谷,保持谦逊的态度,是《逸经》所倡导的美德。谦下之人,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而“自知”则是认识自身的局限,不夸大、不自负,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 “静”与“安”: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逸经》指引人们寻求内心的平静。通过“静”来观照自身,理清思绪,做出明智的判断。而“安”则是指内心的安定,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动。 《逸经》在政治与治理上的洞见 《逸经》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政治和治理的层面,其核心在于“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理念: 统治者应遵循“道”的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人民自然地发展。过度的管制和强行干涉,往往会适得其反,扰乱社会秩序。 “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以“道”为准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治理环境。 “不扰民”的原则: 《逸经》强调“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及“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减轻人民的负担,而非一味地追求政绩或权力。 “以德化民”的途径: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而非依靠刑罚和强制。《逸经》提倡统治者以身作则,以慈爱、宽容、公正的品德去影响民众,从而达到“化而无为”的效果。 “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优秀的治理者能够发现和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发挥所长,共同治理国家。避免任人唯亲,而应以德才为标准。 《逸经》对艺术与审美的影响 《逸经》的“道”的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审美观。 “意境”与“留白”: 《逸经》所追求的“虚”、“无”,在艺术上体现为“意境”和“留白”。艺术作品并非追求具象的描绘,而是通过简洁的笔触,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观者在想象中填补空白,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自然”的美感: 顺应自然,不加雕琢,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逸经》推崇自然的朴素之美,认为最美的艺术往往是最接近自然的。 “气韵生动”的追求: 在中国画论中,“气韵生动”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原则,这与《逸经》对“气”的理解息息相关。“气”是中国哲学中运行万物的内在动力,艺术作品中“气韵生动”,便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逸经》的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逸经》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其价值超越了时代,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识自我与宇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逸经》提供了一种向内观照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自我,理解人生的意义,与宇宙建立更深的联系。 处理人际关系: 《逸经》中的“柔弱”、“不争”、“谦下”等智慧,对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应对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焦虑感普遍。《逸经》提倡的“知足”、“寡欲”、“静”等理念,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内心的负担,获得精神的安宁。 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逸经》对“道”的理解,即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往复,损益有度,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它提醒我们,人类的发展不应违背自然,而应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逸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指导实践的全新视角。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开放的智慧,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体悟和实践,从而获得真正的启迪和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边有一本关于清代小说中“社会讽刺”主题的学术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锐利,它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文学史忽视的、充满市井烟火气和尖刻批判精神的作品。作者没有沉溺于对《红楼梦》这类巨著的宏观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像“三言二拍”晚期以及一些地方“弹词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和对官场腐败、市侩人情的无情揭露。书中对于“讽刺的效度”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探讨了在审查制度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作者是如何运用谐音、双关、隐喻等语言技巧来规避风险并传递批判信息的。例如,书中对某篇揭露胥吏贪婪的小说的分析,指出其巧妙地将贪官的名字设计成带有贬义的谐音,使得普通读者心领神会,而官方却难以找到确凿的“诽谤”证据。这种对文本底层密码的挖掘,让我对清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立体、更接地气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紧凑有力,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严肃的学术探讨也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评分

我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宋代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史料汇编,简直就像是搭上了一辆时光机,直接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矛盾的年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述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在于其对“微观历史”的细致描摹。作者收集了大量的笔记、尺牍、以及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拼凑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士大夫群体肖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人雅集的描述,那不仅仅是吟诗作对,更是权力、友谊、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一种复杂博弈。书中对宋代“点茶道”的详细考据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情趣和身份认同的象征,作者甚至追溯了不同茶具的产地和制作工艺,这种细节的把控令人拍案叫绝。此外,书中对士大夫在理财、教养子嗣、乃至处理婚丧嫁娶等琐碎事务上的论述,都展现出一种在儒家伦理约束下,个体生命力的挣扎与绽放。阅读此书,我仿佛能闻到那青瓷盏中的茶香,听到隔着窗棂传来的雨声,那种沉浸感是极强的,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教科书,而是由无数具体而生动的生活片段构筑而成的。

评分

最近阅读了一套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与音韵学的专著,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传统音韵学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现代化应用。作者的底气非常足,他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结合了现代语音学和计算机语言模型,对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进行了高度还原的推演。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平仄”在近体诗中的功能,指出平仄失调不仅仅是音律上的不和谐,更会影响诗歌意境的流动性和情感的抑扬顿挫。举例来说,作者通过对比几首唐诗在不同声调组合下的阅读体验,直观地展示了音韵美学如何服务于“情”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僵硬的规则存在。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词牌韵脚的地域差异性考量,揭示了不同地域文化对声韵选择的微妙影响。对于那些希望超越简单背诵,真正理解格律诗“声”之奥秘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备的“解码器”。它的严谨性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字的发音,从而真正体会到古人炼字炼音的精妙用心。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简单罗列和注释上,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演进图景。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证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比如,他对墨家“兼爱”思想的社会实践意义的探讨,就跳出了传统上将其简单视为道德说教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它在不同阶层中产生的复杂反响。书中对于早期道家“自然无为”概念的阐释也颇具新意,作者引入了环境哲学和生态学的视角,使得老庄的思想焕发出当代的光彩。行文上,该书的语言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大量引用的古籍原文,都经过了精心的校勘和恰当的翻译,即便是初涉中国思想史的读者,也能被其深邃的思辨所吸引,而无需时刻查阅工具书。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古代思想家精神世界的精品力作,读完后对“人何以为人”这个终极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论专著,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以往对园林“美学”的认知。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单纯的建筑或景观设计,而是一种“可居游的哲学空间”。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层次结构,引入到园林空间的解构分析中。书中对“借景”手法的论述尤其精辟,它不仅分析了如何将远处的山峦、邻近的树木纳入园内视野,更探讨了这种“借”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图——即将个体生命纳入到一个更宏大、更永恒的自然秩序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苏州园林中假山石块的分析,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其形态,而是深入挖掘了“瘦、皱、透、漏”的审美标准背后,文人对自然原力的象征性崇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夹杂着大量的术语,但作者总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其串联起来,读起来虽然需要思考,但每理解一个概念,都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匠人心灵的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