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逸经(套装共4册)
定价:1800.00元
作者:谢兴尧,陆丹林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806945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逸经》,1936年3月在上海创刊,半月刊,简又文任社长,前22期由谢兴尧主编,22期之后由陆丹林主编,1937年8月出至第36期后停刊,为适应抗战爆发的新形势,《逸经》与《宇宙风》,《西风》联合出版了《宇宙风·逸经·西风非常时期联合旬刊》。再后,这几个杂志的骨干又避聚在香港,办起了具有鲜明抗战立场的《大风》杂志(1938年3月),一直坚持出到香港沦陷,总出101期。以早全面报道长征胜利着称于世。
目录
册(至十期)
创刊号
逸经文史半月刊发刊启事
逸话
逸经的故事
谈林子超先生
丙子新正二律句(诗歌)
李太白的国籍问题
诸葛武侯八阵图
我和言论界之因缘
水浒传人物考
广东人过新年记
革命逸史
太平话
凌霄汉阁笔记
晚明史话
潘达微
歌唱的艺术
意阿战争的背景
关于顧千里书跋之辑刊(书评)
第三种政治犯(小说)
“胡适论学近著”(书评)
舆又文先生论逸经
阴阳风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二册(第十一至二十期)
第三册(第二十一至二十九期)
第二册(第三十至三十六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手边有一本关于清代小说中“社会讽刺”主题的学术研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锐利,它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文学史忽视的、充满市井烟火气和尖刻批判精神的作品。作者没有沉溺于对《红楼梦》这类巨著的宏观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像“三言二拍”晚期以及一些地方“弹词小说”中的黑色幽默和对官场腐败、市侩人情的无情揭露。书中对于“讽刺的效度”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探讨了在审查制度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作者是如何运用谐音、双关、隐喻等语言技巧来规避风险并传递批判信息的。例如,书中对某篇揭露胥吏贪婪的小说的分析,指出其巧妙地将贪官的名字设计成带有贬义的谐音,使得普通读者心领神会,而官方却难以找到确凿的“诽谤”证据。这种对文本底层密码的挖掘,让我对清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立体、更接地气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紧凑有力,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严肃的学术探讨也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评分我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宋代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史料汇编,简直就像是搭上了一辆时光机,直接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矛盾的年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述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在于其对“微观历史”的细致描摹。作者收集了大量的笔记、尺牍、以及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拼凑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士大夫群体肖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人雅集的描述,那不仅仅是吟诗作对,更是权力、友谊、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一种复杂博弈。书中对宋代“点茶道”的详细考据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情趣和身份认同的象征,作者甚至追溯了不同茶具的产地和制作工艺,这种细节的把控令人拍案叫绝。此外,书中对士大夫在理财、教养子嗣、乃至处理婚丧嫁娶等琐碎事务上的论述,都展现出一种在儒家伦理约束下,个体生命力的挣扎与绽放。阅读此书,我仿佛能闻到那青瓷盏中的茶香,听到隔着窗棂传来的雨声,那种沉浸感是极强的,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教科书,而是由无数具体而生动的生活片段构筑而成的。
评分最近阅读了一套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与音韵学的专著,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传统音韵学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现代化应用。作者的底气非常足,他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结合了现代语音学和计算机语言模型,对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进行了高度还原的推演。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平仄”在近体诗中的功能,指出平仄失调不仅仅是音律上的不和谐,更会影响诗歌意境的流动性和情感的抑扬顿挫。举例来说,作者通过对比几首唐诗在不同声调组合下的阅读体验,直观地展示了音韵美学如何服务于“情”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僵硬的规则存在。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词牌韵脚的地域差异性考量,揭示了不同地域文化对声韵选择的微妙影响。对于那些希望超越简单背诵,真正理解格律诗“声”之奥秘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备的“解码器”。它的严谨性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字的发音,从而真正体会到古人炼字炼音的精妙用心。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简单罗列和注释上,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演进图景。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证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比如,他对墨家“兼爱”思想的社会实践意义的探讨,就跳出了传统上将其简单视为道德说教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它在不同阶层中产生的复杂反响。书中对于早期道家“自然无为”概念的阐释也颇具新意,作者引入了环境哲学和生态学的视角,使得老庄的思想焕发出当代的光彩。行文上,该书的语言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大量引用的古籍原文,都经过了精心的校勘和恰当的翻译,即便是初涉中国思想史的读者,也能被其深邃的思辨所吸引,而无需时刻查阅工具书。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古代思想家精神世界的精品力作,读完后对“人何以为人”这个终极命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论专著,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以往对园林“美学”的认知。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单纯的建筑或景观设计,而是一种“可居游的哲学空间”。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层次结构,引入到园林空间的解构分析中。书中对“借景”手法的论述尤其精辟,它不仅分析了如何将远处的山峦、邻近的树木纳入园内视野,更探讨了这种“借”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图——即将个体生命纳入到一个更宏大、更永恒的自然秩序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苏州园林中假山石块的分析,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其形态,而是深入挖掘了“瘦、皱、透、漏”的审美标准背后,文人对自然原力的象征性崇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夹杂着大量的术语,但作者总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其串联起来,读起来虽然需要思考,但每理解一个概念,都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匠人心灵的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