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钟书国学精粹:语
定价:20.00元
作者: 昌坤,洪镇涛,王远方 注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7101937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语》是明代晚期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全书共分六卷,即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数集,其下又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
目录
卷一
性命
存心
伦理
谈道
卷二
修身
问学
卷三
应务
养生
卷四
天地
世运
圣贤
品藻
卷五
治道
卷六
人情
物理
广喻
词章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大而全的国学导论那样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精微的角度切入,专注于那些看似日常却蕴含哲理的“语汇”层面。我原本以为“语”这个范畴会比较空泛,但读下来才发现,作者的功力在于如何从最细微的词语、表达习惯中,抽丝剥茧地还原出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规范。它不像是在讲解知识点,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考古,把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词语,重新放置回它们诞生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门槛,同时又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深度挖掘的需求。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一位老先生,在茶馆里听他缓缓道来,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文化轮廓,又重新变得清晰立体起来。特别是对一些常用成语的“源头活水”的考证,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完全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米黄色纸张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触感上就给人一种沉静、典雅的感觉。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但那几个烫金的古朴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透着一股子底蕴深厚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打磨,比如侧边切口的细微处理,以及内页排版的疏朗有致,完全没有当代快餐式出版物的浮躁感。翻开书页,那墨香似乎都要飘出来了,这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本身的物理属性,而这本《钟书国学精粹:语》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极致。它让我感觉自己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拿起都会有种仪式感,仿佛要郑重其事地进入一个需要静心体会的知识世界。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反过来提升了阅读的专注度,使得内容本身的吸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有效。
评分作者的文笔风格极其独特,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来阐述严谨的学术观点,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字字珠玑。我特别喜欢他那种看似闲适,实则处处暗藏机锋的叙述方式。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先把几根看似不相关的丝线抛出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它们的张力,最后再巧妙地汇聚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体现了国学那种含蓄内敛的精神气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韵味”。很多同类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啃干涩的教条,而这本《钟书国学精粹:语》,读起来则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无穷。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理论的部分,也被作者用日常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巧妙地消化掉了,使得晦涩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非常适合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好感,但又惧怕艰深学术语言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爆炸性的。它没有提供快速致富的秘诀,也没有给出人生的标准答案,它做的,是悄悄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在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些观点触发,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比如书中探讨古代“谦辞”的社会功能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交流中的“过度表达”倾向,意识到语言的节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你读完后能背诵多少名言警句,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审视自身的全新坐标系。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需要我们用一种慢下来的、审慎的态度去发掘。这种内化的改变,远比外在的知识积累更为珍贵,它像是在我的精神土壤里播下了一颗审美的种子,让我的思考方式开始朝着更加内敛和深邃的方向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巧妙地将“学理的探讨”与“个人化的体验”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全书的脉络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每一章看似独立,但当你读到后面的章节时,会惊喜地发现前面的某个细节或论点又被重新提起,并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探索的乐趣。它没有生硬地打断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引导我们不断地回顾和深化对前文的理解。此外,书中引用的那些例证,很多都来自于不那么主流的古典文献,这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常见经典的引用上。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感”,仿佛自己正在参与一场由专业学者引领的、深入到文献深处的寻宝之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那种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养分的心灵伴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