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砚台金帖系列 赵孟頫膽巴碑 书法碑帖系列
定价:24.00元
作者:高松,徐运全,副,徐宇,高松,徐运全,副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80131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赵孟頫胆巴碑》主要内容:《胆巴碑》,又名《龙兴寺碑》,元赵孟頫撰并书于延祜三年(一三一六),纸本,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一百六十六厘米。楷书,一百二十五行,共九百二十三字,现藏故宫博物院。《赵孟頫胆巴碑》是赵孟烦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赵孟頫胆巴碑》笔法秀媚,苍劲浑厚,风格,于规整端严处见潇洒,点画顾盼有致,用笔沉着峻拔,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麓山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雍容道美之姿。今以《赵孟頫胆巴碑》墨迹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参考。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专门解析魏碑的碑帖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专业性远超我的预期,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北魏书法风格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工具书级别的存在。它收录的《张猛龙碑》和《龙门二十品》的拓片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以往我看别人临魏碑,总觉得那些方笔和侧锋处理得过于生硬,但这本帖的书籍导读部分,非常细致地分析了魏碑“金石气”的来源——那是刀刻的痕迹在纸上的再现。它强调了“横平竖直”背后的力度变化,比如横画起笔的“挫笔”和收笔的“顿挫”,都不是简单的直上直下,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内在支撑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方圆兼备”的阐述,魏碑看似方硬,但在转折处往往有圆润的处理,这种刚柔相济的对比,是其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我还对照着书里提供的结构图练习了很久,学会了如何将字形拉伸得更具庙堂气象,而不是一味追求那种扁平感。这本书的装帧也十分厚实耐用,适合经常翻阅和临摹,拓片复印的清晰度极高,能看清每一处刀痕的细节。
评分这本关于明清小楷的书法选本,真是太适合我这种喜欢精雕细琢的人了。我的性子比较沉稳,对那种大开大合的碑刻总有些敬而远之,反而对明清时期文人书写的细腻婉约之美情有独钟。这本书汇集了董其昌、文徵明乃至晚清一些名家的小楷,风格多样,变化丰富。它最棒的一点是,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作品,而是按照风格的演变脉络进行了编排。比如,它会先展示文徵明那种工整秀劲的风格,然后紧接着对比一下祝允明略带草意的洒脱,这种对比学习起来效率极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笔锋的侧锋运用技巧的分析,小楷虽然字形小,但对笔锋的控制要求反而更高,一点点的侧锋倾斜,都会影响到整个字的精气神。书中的放大细节图,清晰地展示了墨色的浓淡干湿是如何影响到笔画边缘的“飞白”效果的。我发现,要想写出那种清雅脱俗的小楷,绝不能让墨太湿,要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润泽感。这本书成了我案头必备的“小镜子”,每当感到浮躁时,我就摊开它临上几行,那份宁静和雅致,瞬间就能将我拉回专注的状态。
评分这本关于颜体楷书的选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窗。我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总觉得颜真卿的字气势磅礴,笔画厚重,但自己下手却总拿捏不好那种“丰腴”的感觉。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到,它没有一上来就丢给我一大堆晦涩难懂的碑文,而是挑选了一些相对清晰、结构稳定的作品作为入门。每一页的讲解都像是老先生在耳边细细叮嘱,从起笔的藏锋到收笔的回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横画的“蚕头燕尾”的处理,以及捺脚的力度变化,都有非常直观的图示。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结构中宫的把握,颜体的精髓之一就在于那种饱满而不松散的内在张力,这本书通过反复的对比和示范,让我逐渐领悟到了如何将墨色均匀地铺开,而不是让墨迹在纸上显得单薄。临摹的时候,我经常会盯着书里的范例看上好一会儿,感受那种力量从腕部经由指尖传递到笔尖的整个过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墨色印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复印的痕迹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保证了临摹时的清晰度。我已经连续临习了两个月,感觉自己的楷书“根基”稳固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飘忽不定了。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这本关于王羲之行书的精选集,里面的内容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雅致,拿在手里有一种庄重感,这对于欣赏古代法帖来说很重要。它收录的《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的细节处理尤其令人惊艳,那种“意态”的展现,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书家当时的情绪波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牵丝”的处理,王右军的行书,那些连带的笔画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极强的节奏感和内在的牵引力,这本书用高倍率的图片展示了这些微妙之处。我尝试着去模仿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发现重点不在于快,而在于笔锋转换时的“提”与“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王羲之生平和书学思想的简短论述,虽然篇幅不大,但点到了要害,让我对这些帖子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我之前看过的某些只注重“描红”的字帖不同,这本书更注重“神韵”的传达。我发现,当我不再机械地去描摹每一个笔画,而是去体会它在纸上“写”出来的状态时,我的字才开始有了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提高行书的流畅性和韵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宋代苏轼行书的选本时,我首先被它所采用的“意临”导向吸引了。不同于唐楷的法度森严,苏体的魅力在于那种“不拘泥于形,而求之于心”的境界。这本书的选帖避开了苏轼早期的青涩之作,直接聚焦于他黄州、惠州时期的成熟作品,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豁达与洒脱,读来令人心折。书中并没有给出过多的笔画细节标注,而是着重分析了苏轼在章法布局上的处理。我发现,苏体的行书,其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非常重要,它有意识地制造出一些“呼吸感”,让整篇作品不至于拥挤。书中有一段关于“欹侧取妍”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苏体的字是“斜”的,但这种斜不是歪倒,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像喝醉酒的仙人,看似不稳,实则内力雄厚。我尝试着放开了一些拘束,让笔画的连接更加自然随意,效果果然比之前那种小心翼翼的描摹要生动得多。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苏体,学的是他的胸襟和气度,而不仅仅是他的用笔技巧。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