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七编:十 9787534787454

全宋笔记:第七编:十 97875347874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易安,复璇琮,周常林,戴建国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笔记文献
  • 史料
  • 文化史
  • 历史
  • 古籍
  • 宋朝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7454
商品编码:297619413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全宋笔记:第七编:十 作者 朱易安、复璇琮、周常林、戴建国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 9787534787454 出版日期 2016-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全宋筆記第七編十》所選的是周密撰的《齊東野語》,《齊東野語》是作者留意家傳、長期積累之作,其自序明言嘗親見曾祖父、祖父手澤數十大帙,外祖父日録及諸老雜書等,多有‘某事與世俗之言殊,某事與國史之論異’者,又取材於隨軍幕府日記、襄州和順化老卒之説等手資料,以及其他文獻的記述。因此,内容極爲豐富,包括朝章國典、軼聞逸事、品藻詩文、文物鑒賞等,頗具識見和雅趣。其中採録的南宋史料爲珍貴,如述張浚三戰本末、紹熙内禪事、誅韓侂胄本末、端平入洛本末、李全事蹟、岳武穆逸事等,翔實可信,見解獨到,‘皆足以補史傳之闕’(《四庫全書總目》)。


   作者简介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目录
齊東野語

   编辑推荐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笔划小误显系误刻、误抄者,俓改之,不出校。其他错讹,据版本或他书校正,并附简明校勘记。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文摘

   序言

《宋人笔记:风雅与世情》 宋代,一个文人辈出、思想碰撞的时代,留下无数瑰丽的文字。这其中,笔记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风土人情、思想流变以及文人交往的种种细节。本书《宋人笔记:风雅与世情》便是在浩如烟海的宋代笔记中精选而成,力求展现宋代文人心灵深处的那份雅致与对世俗的体察。 本书收录的笔记,并非史书的宏大叙事,而是文人骚客在闲暇之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信手拈来,记录下的点滴。这些笔记,或描摹山水之美,或记述风俗之异,或探究学术之微,或抒发个人情怀,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足以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如同宋代文人心灵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一、山水之乐,雅致情怀 宋代文人,尤爱寄情山水。他们的笔下,山川不再是冰冷的地貌,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的灵性之地。本书中,你会读到欧阳修笔下“醉翁亭”的曲径通幽,感受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的意趣盎然;你会看到苏轼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摹,体会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比喻;你还会惊叹于范成大笔下的田园风光,品味其“绿遍山原白满川”的淳朴与生机。这些笔记,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文人内心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它们以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那秀美的山水之间,感受宋人遗留下的那份雅致情怀。 二、风俗百态,世情人情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城市生活日渐繁荣,社会阶层日益多元,这也在文人的笔记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中的笔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宋代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口。你可以看到陆游笔下市井的喧嚣热闹,了解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你可以读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各种奇闻异事的记录,从天象地质到技术发明,无不展现出宋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你还可以从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窥见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景象,从节令庆典到娱乐活动,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些笔记,是了解宋代社会风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最直接、最生动的史料。它们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生活,体察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情冷暖与世事变迁。 三、学术探索,思想碰撞 宋代是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理学兴起,百家争鸣。文人的笔记,也常常成为他们探讨学术、交流思想的平台。本书收录的笔记,便涉及了宋代许多重要的学术议题。你可以看到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家在书信往来、讲学过程中,对“格物致知”、“心即理”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辩论;你还可以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渊源与影响;你甚至可以从一些零散的记载中,了解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在宋代的传播与演变。这些笔记,虽然不成系统,但却如星辰点点,汇聚成宋代思想史璀璨的星河。它们展现了宋代文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以及不同思想流派之间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四、文人雅集,情谊绵长 宋代文人重视情谊,雅集之风盛行。他们在书画、诗文、音乐等艺术领域,通过聚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情谊。本书中的笔记,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人雅集的珍贵记录。你可以读到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唐宋八大家”成员之间,在诗酒唱和中展现的深厚情谊;你可以了解到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等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坛上的相互唱和与砥砺;你还可以从一些零散的记述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友情、师生情、同乡情的珍视。这些笔记,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出古代文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方式,以及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它们让我们体会到,在那个讲求“士风”的时代,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人生感悟,世事洞明 除了对外界景物的描绘和对学术思想的探讨,宋人笔记更充满了对人生百味的深刻感悟。那些在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在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在得失之间的从容淡泊,都在文人的笔下化为智慧的结晶。本书中的笔记,会让你读到文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对“安贫乐道”的追求;你会看到他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例如,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写下的《黄州竹枝词》,虽然描绘的是寻常巷陌,却饱含着他对人生际遇的哲思。再如,陆游晚年创作的那些充满爱国情怀的诗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故国的深切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这些人生感悟,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至今仍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予我们启迪与力量。 结语 《宋人笔记:风雅与世情》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宋代文人笔记的汇编,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领略宋代文人的雅致情怀,体察世情民俗的变迁,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本书力求在浩瀚的宋代笔记海洋中,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富感染力的篇章,让读者在细细品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情画意、思想碰撞的黄金时代,与古人一同对话,一同感怀。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宋代,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细细品读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套书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收录了哪些失传已久的文献,想看看是否有我熟悉的某些著作的完整版本得以重见天日。当我仔细翻阅其中涉及天文历法和水利工程的笔记时,我被宋代士人的跨学科知识广度所震撼。他们不仅是诗人、官员,更是实干家和观察家。那些关于洪水治理、农时指导的记录,清晰地展现了技术知识是如何融入到社会管理和文人思考中的。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史或思想史的范畴,它更是一部关于宋代“应用科学”和“社会工程”的侧影史料集。编纂者在处理这些技术性文字时,除了详尽的校勘外,还附带了现代术语的解释,这一点对现代读者极其友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这些专业性笔记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超越了传统“笔记小说”范畴的、具有多重史学价值的宏大工程,值得所有对宋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汇编类的宋代笔记集一开始抱有十二分的警惕,毕竟“全集”往往意味着鱼龙混杂,收录标准难以把握。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套书(的其中几卷)时,发现它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甄别的。它不像有些集子那样只是简单地把所有能找到的碎片堆砌起来,而是能看出一种内在的脉络和取舍。比如,对于那些明显带有后人附会或明显与时代不符的内容,都有明确的标记或说明。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文人圈内辩驳和论战的记录,那种针锋相对的文辞和逻辑思辨,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活力和批判精神。读起来绝非枯燥的文献堆砌,更像是在旁听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交锋。每当读到一个新的笔记,我就像在历史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小灯,照亮了某个被遗忘的角落。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篇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微观”地审视那个辉煌的时代。对于任何想深入宋史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用料考究,墨色沉稳,放在书架上自成一景。不过,更让我赞叹的是其内容组织上的匠心。宋代笔记浩如烟海,要将它们按主题或时间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我注意到,编者在处理跨越不同作者笔记的相似主题时,做了精妙的提示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某一类现象在不同文人笔下是如何被观察和记录的。例如,关于园林艺术和奇石鉴赏的部分,几位不同地域的作者的看法相互映衬,描绘出当时士大夫阶层高雅的审美趣味。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避免了重复信息的干扰,让核心的史料价值得以最大化凸显。虽然初看篇幅浩大,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被那种探索未知、发掘历史细节的乐趣所吸引。我甚至会特意去寻找某个特定年份或某个特定人物的只言片语,而这套书总能很快地帮我定位到相关的内容,足见其编纂之精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过去接触宋代笔记多是通过选本,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精华”往往失却了原貌的野趣和冗余的真实感。这套汇集完整的笔记集,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保留了许多看似琐碎、但实则极具烟火气的内容,比如某次宴饮的菜单、某个地方的物价、对某个僧人的评价等等。正是这些“不重要”的细节,让那个时代真正“活”了起来。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宋代却是需要被记录和讨论的新鲜事物。这种细微的时代差异感,是阅读纯粹的正史很难体会到的。当然,阅读过程中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原著的语言风格多变,从典雅的骈文到直白的口语都有,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难度是存在的。但正是这种对原貌的尊重,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史料宝库。它不是一本提供结论的书,而是一本提供“证据”的书,需要读者自己去辨析、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宋朝认知图景。

评分

这套古籍整理得真是费了一番功夫,能把散落在各地、流传不易的宋代笔记汇编成册,对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个人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本考证上的严谨态度,不同抄本之间的细微差异,甚至是某个字词的讹误,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说明,这为我们理解原始文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翻阅这些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学者的低语、文人的感慨,甚至是市井百姓的俚语。那些关于官场轶事、士人交往、风俗习惯的零碎记录,拼凑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朝图景,远比宏大的正史叙事要鲜活得多。尤其是一些涉及技术、艺术、甚至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对于构建我们对那个“近世之源”的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虽然有些篇章的文字确实古奥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充满了学术上的喜悦。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古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有种对先贤的敬意感。总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细心揣摩的珍贵文献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