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 9787512650480

纳兰词 97875126504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纳兰性德,张慧芸 著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词
  • 词集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情感
  • 爱情
  • 悲情
  • 唐诗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0480
商品编码:2976371731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纳兰词 作者 纳兰性德,张慧芸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 9787512650480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纳兰词》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友谊、风景等方面,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史怀古,都伤感隽秀、含思蕴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张慧芸,原名张媛,女,汉族。从事国学类图书编辑工作,先后参编了《论语的智慧》《中华经典智慧》等图书。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词海拾遗:穿越时空的风雅吟唱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星空中,唐诗如烈日般耀眼,宋词则如明月般温婉,而纳兰性德,无疑是宋词星河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词,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彩。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纳兰词的深邃世界,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风雅与哀愁,理解那份至情至性的真挚与纯粹。 本书并非简单的词句堆砌,而是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纳兰词理解体系。我们将从纳兰词的时代背景入手,追溯其创作的源泉。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王朝更迭,这种时代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文人的笔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纳兰性德这位出身显赫的贵族子弟,却以其敏感细腻的情感,书写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词作。他身处权贵之位,却仿佛游离于俗世之外,将目光投向了个人内心的情海波澜,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这种身份与情感的张力,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独特的感染力。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纳兰词的艺术特色。其语言之美,自不必说。纳兰词的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却又字字珠玑,意蕴无穷。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使词作既有士大夫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气息。读他的词,仿佛是在与一位知心友人倾诉,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例如,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寥寥数语,便道尽了人世间最令人扼腕的离别与遗憾,成为千古绝唱。又如“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沾裳”,将内心的悲伤与对他人境遇的同情融为一体,展现了其悲悯情怀。 在情感表达方面,纳兰词的真挚更是令人动容。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无论是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对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是对世事无常的慨叹,都显得那样真实而细腻。他的词,不是虚无缥缈的抒情,而是发自肺腑的呐喊。例如,悼亡词中,他对亡妻的思念,是如此刻骨铭心,“如何一旦,独醒在,残夜露华重”,将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共鸣。 本书还将重点探讨纳兰词的创作主题。除了最为人熟知的爱情主题,如对青梅竹马的思恋,对红颜知己的眷顾,对爱情失落的悲伤,纳兰词还触及了人生哲理、家国情怀、自然风光等诸多方面。他笔下的秋景,总是带着几分凄凉,仿佛是他内心孤寂的写照。“一叶落,知天下秋”,简单的一景,却蕴含着对生命轮回和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他对家国的情感,虽然不如其他词人那样激昂澎湃,却也体现在对时局的隐忧和对故土的眷恋之中。 此外,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纳兰词,本书还设置了专门章节,对纳兰词的流传与接受史进行梳理。从清代至今,纳兰词如何一步步走向大众,又如何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解读和喜爱,这些都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我们也将考察历代学者对纳兰词的评论,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加深对纳兰词艺术价值的认识。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在于,我们将结合一些经典的纳兰词篇章,进行深入的赏析。每一首被选入的词作,都将经过细致的解读,分析其遣词造句的妙处,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起伏。例如,我们会从《浣溪沙》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解析其对环境描写的烘托,以及由此引发的孤寂心境。《蝶恋花》的“辛苦最怜天上月,努力欲飞却迟闪”,则可以从中体会他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无奈与悲哀。通过这样具体而深入的赏析,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纳兰词的魅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以期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能够轻松阅读。我们相信,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而纳兰词恰恰具备这样的力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一个文人的灵魂。 在阅读纳兰词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是在与一位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词,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或许,在读到他伤感的句子时,你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失落;在读到他深情的篇章时,你会怀念曾经的美好。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正是文学的伟大之处。 本書不以考据的严谨为唯一目的,更注重启发读者的感受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对纳兰词的兴趣,鼓励他们亲自去翻阅纳兰的词集,去体会那些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正如纳兰词本身所传递的那种“情”的力量,本书也希望通过对“情”的解读,能够让读者与纳兰性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从宏观的背景介绍,到微观的词作赏析,再到流传与接受的历史回顾,力求做到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同时,我们也会穿插一些与纳兰词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所包含的,是对一代词宗的致敬,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更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探索。纳兰词的魅力,在于其能够触动每一个敏感的灵魂。无论你是否是文学专业的读者,只要你拥有一颗感受美、体会情的心,你都能在纳兰词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探索纳兰词世界的指南,带你领略那个风雅的时代,感受一位旷世词人的心路历程。在字里行间,你或许会发现,那些古人的情感,与我们今天的喜怒哀乐,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这就是纳兰词的生命力,也是本书希望为你呈现的,那份永恒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手头这本关于中西建筑美学对比的译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它挑战了我们对“宏伟”和“和谐”的传统认知。作者以西方古典建筑的理性主义为参照系,着重剖析了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流动性”和“渗透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庭院”的章节,作者指出,西方的建筑追求明确的边界感和封闭的体量,而中国的庭院系统则更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是为了服务于景,景又是为了烘托人的活动而设计的,形成一种人、景、建筑三位一体的动态关系。书中配有的插图和平面图分析得极为透彻,即便是没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空间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现代建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和功能性的同时,牺牲了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观点犀利,论证有力,绝对能激发读者对身边环境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红楼梦》的批注本简直是宝藏,尤其是对判词的解读,简直是把曹雪芹老先生的笔法扒了个底朝天。我以前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地方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诗词和谶语,总觉得意有所指却抓不住头绪。但这本注释的版本,真是把所有的钩子都给你挑出来了,让你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去。比如对“好了歌”的阐发,不再是简单的感叹世事无常,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深入到哲学层面,让我对“万境归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典故之广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它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深层次的剖析,不再是简单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而是探讨了两种不同生存哲学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妥协。读完这一部分,合上书本,仿佛能听到潇湘馆的竹叶沙沙声,感受到大观园里那份逝去的繁华与哀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雅致,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清代戏曲理论的专著,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会过于枯燥和学术化,但没想到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又充满洞察力。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探讨“声腔”与“身段”在昆曲审美体系中的辩证关系上。作者非常擅长从具体的剧目片段入手,将理论融入实践分析。比如,他会用一段详细的文字来解构某位名伶在演绎某个特定角色高潮部分的唱腔处理,如何通过气息的控制和腔调的转折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翻涌。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一个原本只停留在“欣赏”层面的戏曲爱好者,开始真正理解“艺术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个复杂过程。书中对“意境”的探讨也颇有新意,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与舞台调度、灯光运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叙述上又保持了一种对艺术的热爱,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受教益,又倍受鼓舞,是研究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生活方式的随笔集,真是让人心神向往。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能带着你穿越回那个士大夫阶层精致而又充满雅趣的时代。他没有大谈特谈什么政治经济,而是聚焦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宋人如何品茶、如何焚香、如何收藏古籍,甚至是如何在炎炎夏日里寻求一丝清凉。读到描写文人雅集的情景,那份“曲水流觞,吟诗作对”的场景感,让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和墨香。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雅事时,总能巧妙地融入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比如,他会对比唐代的豪放与宋代的内敛,分析这种审美转向背后的文化心理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宋瓷之美”的章节印象深刻,那种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釉色和造型,简直就是宋人“拙朴”精神的物化体现。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放松,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故人围炉夜话,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记录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文集,内容涉猎极广,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打倒孔家店”的激进,到后来对传统文化“温故而知新”的回归,时间跨度大,思想的碰撞尤为激烈。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编年史式的叙述,而是通过几位代表性人物的书信、日记和短篇论述,让读者直接面对他们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困惑与挣扎。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的本土化挑战。作者通过对不同学者在引入西方思想时所做出的取舍分析,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如何艰难地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如同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辩论。语言风格上,这些原始材料本身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力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也倍感沉重,深思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究竟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