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全宋筆記:第七編:十 | 作者 | 硃易安、復璿琮、周常林、戴建國 |
| 定價 | 55.00元 | 齣版社 | 大象齣版社 |
| ISBN | 9787534787454 | 齣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全宋筆記第七編十》所選的是周密撰的《齊東野語》,《齊東野語》是作者留意傢傳、長期積纍之作,其自序明言嘗親見曾祖父、祖父手澤數十大帙,外祖父日録及諸老雜書等,多有‘某事與世俗之言殊,某事與國史之論異’者,又取材於隨軍幕府日記、襄州和順化老卒之説等手資料,以及其他文獻的記述。因此,內容極爲豐富,包括朝章國典、軼聞逸事、品藻詩文、文物鑒賞等,頗具識見和雅趣。其中採録的南宋史料爲珍貴,如述張浚三戰本末、紹熙內禪事、誅韓侂胄本末、端平入洛本末、李全事蹟、嶽武穆逸事等,翔實可信,見解獨到,‘皆足以補史傳之闕’(《四庫全書總目》)。 |
| 作者簡介 | |
|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的影響。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璿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奠定學術基礎。後因全國院係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曆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時14分,傅璿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
| 目錄 | |
| 齊東野語 |
| 編輯推薦 | |
|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這些宋人筆記中,有些筆記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後人留下瞭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 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麵研究成績卓著者。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為學術界提供一套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資料。故全書不作繁瑣校勘,以是非校為主。筆劃小誤顯係誤刻、誤抄者,俓改之,不齣校。其他錯訛,據版本或他書校正,並附簡明校勘記。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見的通行本為主,以有價值的本子參校。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套古籍整理得真是費瞭一番功夫,能把散落在各地、流傳不易的宋代筆記匯編成冊,對研究宋代社會文化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個人尤其欣賞的是它在版本考證上的嚴謹態度,不同抄本之間的細微差異,甚至是某個字詞的訛誤,都有詳細的注釋和說明,這為我們理解原始文本提供瞭極大的便利。翻閱這些文字,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學者的低語、文人的感慨,甚至是市井百姓的俚語。那些關於官場軼事、士人交往、風俗習慣的零碎記錄,拼湊齣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宋朝圖景,遠比宏大的正史敘事要鮮活得多。尤其是一些涉及技術、藝術、甚至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對於構建我們對那個“近世之源”的認知,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雖然有些篇章的文字確實古奧晦澀,需要反復推敲,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每一次的“豁然開朗”都充滿瞭學術上的喜悅。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古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也有種對先賢的敬意感。總之,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細心揣摩的珍貴文獻集。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匯編類的宋代筆記集一開始抱有十二分的警惕,畢竟“全集”往往意味著魚龍混雜,收錄標準難以把握。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這套書(的其中幾捲)時,發現它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和甄彆的。它不像有些集子那樣隻是簡單地把所有能找到的碎片堆砌起來,而是能看齣一種內在的脈絡和取捨。比如,對於那些明顯帶有後人附會或明顯與時代不符的內容,都有明確的標記或說明。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文人圈內辯駁和論戰的記錄,那種針鋒相對的文辭和邏輯思辨,展現瞭宋代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活力和批判精神。讀起來絕非枯燥的文獻堆砌,更像是在旁聽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交鋒。每當讀到一個新的筆記,我就像在曆史的迷宮中點亮瞭一盞小燈,照亮瞭某個被遺忘的角落。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多少篇目,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細緻入微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微觀”地審視那個輝煌的時代。對於任何想深入宋史研究的人來說,這套書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讓人眼前一亮,用料考究,墨色沉穩,放在書架上自成一景。不過,更讓我贊嘆的是其內容組織上的匠心。宋代筆記浩如煙海,要將它們按主題或時間進行有效的整閤,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我注意到,編者在處理跨越不同作者筆記的相似主題時,做瞭精妙的提示和對比,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某一類現象在不同文人筆下是如何被觀察和記錄的。例如,關於園林藝術和奇石鑒賞的部分,幾位不同地域的作者的看法相互映襯,描繪齣當時士大夫階層高雅的審美趣味。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深度,避免瞭重復信息的乾擾,讓核心的史料價值得以最大化凸顯。雖然初看篇幅浩大,有些讓人望而卻步,但一旦沉浸其中,就會被那種探索未知、發掘曆史細節的樂趣所吸引。我甚至會特意去尋找某個特定年份或某個特定人物的隻言片語,而這套書總能很快地幫我定位到相關的內容,足見其編纂之精細。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過去接觸宋代筆記多是通過選本,那些被挑選齣來的“精華”往往失卻瞭原貌的野趣和冗餘的真實感。這套匯集完整的筆記集,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保留瞭許多看似瑣碎、但實則極具煙火氣的內容,比如某次宴飲的菜單、某個地方的物價、對某個僧人的評價等等。正是這些“不重要”的細節,讓那個時代真正“活”瞭起來。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在宋代卻是需要被記錄和討論的新鮮事物。這種細微的時代差異感,是閱讀純粹的正史很難體會到的。當然,閱讀過程中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原著的語言風格多變,從典雅的駢文到直白的口語都有,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難度是存在的。但正是這種對原貌的尊重,使得它成為瞭一個極其可靠的史料寶庫。它不是一本提供結論的書,而是一本提供“證據”的書,需要讀者自己去辨析、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宋朝認知圖景。
評分坦白說,剛拿到這套書時,我主要關注的是它收錄瞭哪些失傳已久的文獻,想看看是否有我熟悉的某些著作的完整版本得以重見天日。當我仔細翻閱其中涉及天文曆法和水利工程的筆記時,我被宋代士人的跨學科知識廣度所震撼。他們不僅是詩人、官員,更是實乾傢和觀察傢。那些關於洪水治理、農時指導的記錄,清晰地展現瞭技術知識是如何融入到社會管理和文人思考中的。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史或思想史的範疇,它更是一部關於宋代“應用科學”和“社會工程”的側影史料集。編纂者在處理這些技術性文字時,除瞭詳盡的校勘外,還附帶瞭現代術語的解釋,這一點對現代讀者極其友好,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這些專業性筆記的門檻。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超越瞭傳統“筆記小說”範疇的、具有多重史學價值的宏大工程,值得所有對宋代文明感興趣的讀者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