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淮河流域灌區手冊
定價:108.00元
作者:劉玉年,顧洪,章敏
齣版社:中國水利水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7016786
字數:
頁碼:2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淮河流域灌區手冊》是一本綜閤展示淮河流域灌區整體信息的著作,圖文並茂、全麵係統地反映瞭淮河流域灌區分布和發展的基本情況,詳細介紹瞭每個大型灌區的自然情況和工程狀況,展現瞭淮河流域灌區建設發展的成就,是一本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工具書,不僅可以為水利部門進行流域治理和工程管理提供技術支撐,而且給社會各界提供瞭準確、可靠的參考信息。
內容提要
《淮河流域灌區手冊》全麵總結瞭淮河流域灌區的專項數據。全書共分7章,包括:淮河流域概況,淮河流域灌區總體情況,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區,河南省大型灌區,安徽省大型灌區,江蘇省大型灌區,山東省大型灌區。
《淮河流域灌區手冊》適閤水利類專業科研院所及相關管理部門閱讀參考。
目錄
序
編寫說明
章 淮河流域概況
1.1 自然地理
1.2 河流水係
1.3 社會經濟
第2章 淮河流域灌區總體情況
2.1 灌區數量及灌溉麵積
2.2 不同水源工程灌區情況
2.3 灌區灌溉渠道及建築物
第3章 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區
3.1 淠史杭灌區
3.2 陸渾灌區
3.3 駟馬山灌區
3.4 如海灌區
3.5 曹店灌區
第4章 河南省大型灌區
4.1 趙口引黃灌區
4.2 楊橋灌區
4.3 三義寨引黃灌區
4.4 柳園口引黃灌區
4.5 昭平颱灌區
4.6 白龜山灌區
4.7 孤石灘灌區
4.8 潁汝灌區
4.9 白沙灌區
4.10 鮎魚山灌區
4.11 南灣灌區
4.12 潑河灌區
4.13 石山口水庫灌區
4.14 沙河槐店灌區
4.15 宿鴨湖灌區
4.16 闆橋水庫灌區
4.17 薄山灌區
第5章 安徽省大型灌區
5.1 茨淮新河灌區
5.2 永幸河灌區
5.3 女山湖灌區
5.4 新汴河灌區
第6章 江蘇省大型灌區
6.1 劉集灌區
6.2 淩城灌區
6.3 運西灌區
6.4 邳城灌區
6.5 新沂沂北灌區
6.6 沭南灌區
6.7 沭新渠灌區
6.8 石梁河灌區
6.9 小塔山水庫灌區
6.10 淮漣灌區
6.11 楚州區渠南灌區
6.12 漣東灌區
6.13 清水壩灌區
6.14 漣西灌區
6.15 洪金灌區
6.16 渠北灌區
6.17 周橋灌區
6.18 竹絡壩灌區
6.19 堤東灌區
6.20 阜寜渠南灌區
6.21 五岸灌區
6.22 三層灌區
6.23 高郵灌區
6.24 沿運灌區
6.25 運南灌區
6.26 來龍灌區
6.27 沭陽沂北灌區
6.28 柴塘灌區
6.29 皂河灌區
6.30 船行灌區
6.31 眾程灌區
第7章 山東省大型灌區
7.1 勝利渠灌區
7.2 陳垓引黃灌區
7.3 金南灌區
7.4 國那裏灌區
7.5 日照水庫灌區
7.6 青峰嶺水庫灌區
7.7 跋山水庫灌區
7.8 龍窩灌區
7.9 葛溝灌區
7.10 陡山水庫灌區
7.11 會寶嶺灌區
7.12 小埠東灌區
7.13 閆潭灌區
7.14 謝寨灌區
7.15 劉莊引黃灌區
7.16 蘇泗莊引黃灌區
7.17 楊集灌區
7.18 辦閣灌區
7.19 鬍傢岸灌區
7.20 陳孟圈引黃灌區
7.21 産芝灌區
7.22 尹府灌區
7.23 馬紮子引黃灌區
7.24 太河水庫灌區
7.25 劉春傢引黃灌區
7.26 麻灣灌區
7.27 王屋灌區
7.28 峽山水庫灌區
7.29 冶源水庫灌區
7.30 牆夼水庫灌區
7.31 高崖水庫灌區
7.32 牟山水庫灌區
7.33 米山水庫灌區
7.34 打漁張引黃灌區
7.35 鬍樓引黃灌區
附錶1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名錄
附錶2 山東半島大型灌區名錄
附錶3 淮河流域中型灌區名錄
附錶4 山東半島中型灌區名錄
附圖1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分布圖(30萬~40萬畝)
附圖2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分布圖(40萬~100萬畝)
附圖3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分布圖(100萬畝以上)
附圖4 淮河流域不同水源大型灌區分布圖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是《淮河流域灌區手冊》,但讀完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宏偉史詩,而非一本簡單的操作指南。它沒有深入探討具體的灌溉技術或閥門開關的細節,反而帶我穿越瞭數韆年的時光,去感受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如何在淮河這片土地上,用他們的血汗和巧思,築起一道道抵禦洪澇、滋養萬物的生命之河。我看到瞭那些在簡陋條件下,僅憑經驗和毅力,搭建起龐大水係的先輩們,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土地的深情,以及他們所承載的樸素而強大的生存智慧。書中描繪的那些曾經的河道變遷,灌溉體係的興衰,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捲,讓我對“人定勝天”這句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欽佩那些為這片土地貢獻瞭無數心血的建設者們。它讓我思考,在今天我們擁抱高科技的灌溉方式時,是否也應該迴溯和銘記那些奠基性的智慧,那些與土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哲學。這本書,與其說是實用手冊,不如說是一次關於文化、曆史與人類精神的深度對話,讓人在閱讀中獲得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淮河流域灌區手冊》,我原以為會是一本介紹如何建設和維護灌溉設施的實用工具書。然而,當我翻開它,卻發現裏麵更多的是關於淮河流域水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曆史傳承。它沒有給齣具體的測量數據或施工指南,而是將筆觸伸嚮瞭那些在淮河水係旁生生不息的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和藝術形式。我讀到瞭關於龍王廟的傳說,關於水神的祭祀儀式,關於與水相關的節令習俗,以及那些流傳韆古的歌謠和故事,它們都生動地描繪瞭淮河人民與水共生的獨特生活方式。書中穿插的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插畫和照片,更是將我帶入瞭那個古老而充滿詩意的世界。它讓我看到,灌區不僅僅是物質的産物,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傢園和文化記憶。我感受到瞭那些淳樸而充滿智慧的先民們,他們是如何將對水的敬畏和依賴,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信仰和藝術創作之中。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灌區手冊,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淮河流域人民生活智慧與精神氣質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蘊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拿起《淮河流域灌區手冊》,我本以為會看到關於水利設施的詳細參數和施工方法,結果卻被書中對自然生態係統與灌區相互作用的深刻剖析所吸引。這本書並沒有詳細描繪灌溉渠的長度或寬度,而是花瞭很多篇幅去探討淮河流域獨特的地質、氣候條件,以及這些條件如何影響著灌區的規劃和運行。我讀到瞭關於泥沙淤積的自然規律,關於地下水位變化的微妙跡象,關於生態環境惡化對灌區可持續性的潛在威脅。書中還引述瞭大量案例,分析瞭在不同自然環境下,灌區建設和管理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策略來趨利避害。它讓我明白,灌區的設計和管理絕非簡單的工程問題,而是需要與自然規律緊密結閤的復雜係統工程。我看到瞭科學傢的嚴謹,工程師的智慧,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在滿足人類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尋求平衡。這本書讓我對“天人閤一”的理念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任何對自然的乾預,都必須建立在對其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它不是一本技術手冊,而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考,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科學的敬畏和對未來的審慎。
評分我抱著學習灌溉技術的目的翻開瞭《淮河流域灌區手冊》,卻意外地被書中對灌區發展戰略和政策製定的詳細闡述所吸引。它沒有具體講解如何鋪設管道或操作水泵,而是將視角聚焦於宏觀層麵的規劃和決策過程。書中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國傢對淮河流域水利發展的政策導嚮,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影響灌區的建設規模、技術選擇和管理模式的。我讀到瞭關於水資源配置的博弈,關於跨區域水利工程的協調,關於如何平衡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需求的挑戰。它讓我意識到,灌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環境決策的綜閤體現。書中還探討瞭在麵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需求時,灌區如何進行改革創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它讓我對國傢層麵的水利戰略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思考,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如何更科學、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寶貴的水資源。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操作手冊,不如說是一份關於國傢水利發展戰略的深度報告,它引發瞭我對宏觀決策的思考,也讓我對未來水資源的利用有瞭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我一直以為《淮河流域灌區手冊》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專業書籍,充滿瞭技術圖紙和數據分析。但齣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種極其人文的視角,展現瞭淮河流域灌區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變遷。書中沒有直接講解如何高效引水,卻詳細闡述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是如何圍繞著水資源展開生活、爭奪、閤作乃至衝突的。我讀到瞭關於灌區管理製度的演變,從古代的官營到近代的集體製,再到如今的市場化運作,每一種模式下,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它讓我意識到,灌區不僅僅是農業生産的基礎設施,更是承載著一個地區社會肌理、權力關係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看到瞭普通農民在灌區管理中的角色,他們的聲音有時被放大,有時被忽視,他們的生活也隨著灌區政策的變動而起伏。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淮河流域數韆年來的社會變遷,也讓我對“水”這個要素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多重意義有瞭更深刻的洞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工程手冊,而是一部關於社會學、經濟學與曆史學的百科全書,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