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 摄影 书籍 |
| 作者: | 叶文龙 |
| 定价: | 79.0 |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2-01 |
| ISBN: | 9787517905400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之一,是汇集的青年摄影师叶文龙近年来创作作品的合集。“空山新雨后”“我的海”“寻山记”“寻道自然”,作者从记录反映家乡山雨空濛雨亦奇的山水景致起,走进传统的画意摄影创作,又不断吸收各方经验尝试反出传统,兼收并蓄。从山水到自然,作者不断的尝试创新又自成一体。 |
| 目录 | |
目录 总 序 3 前 言 5 走进传统,务反出传统,兼容并收 7 (代自序) 空山新雨后 10 我的海 52 寻山记 82 寻道自然 92 脱尽尘俗,澄静如洗/于云天 102 “二元”间的舞者/孙 敏 104 叶文龙:生活其实就是艺术/释 藤 106 叶文龙:作品永远是下一张/黄晓慧 110 |
| 编辑 | |
| 探索源于不断的坚持和热爱,浙江温岭摄影师叶文龙是一位这样的摄影师。 |
| 媒体评论 | |
叶文龙:*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 黄晓慧(作家、《温岭日报》记者) 2016年8月25日,浙江温岭摄影家叶文龙次个展“看山见雨”在中国摄影家协会798画廊圆满落幕。 此次展出了叶文龙早期以及近期的黑白风光摄影作品25幅,分为《空山新雨后》、《寻山记》、《寻道自然》三组。《空山新雨后》是叶文龙持续拍了10多年的一个专题,表现的是江南雨后蒙蒙的风景,主要摄于其 老家温州雁荡山及仙居等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山雨初霁、润尽江南,青山叠翠、薄雾轻绕、涧中瀑飞,万物为之一新,有如世外桃源,空灵的山水、飘逸的烟云……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组作品,正如展览前言中这段文字所描绘的那样,影调淡雅柔美,如诗如画。《寻山记》则是作者自感创作到达瓶颈期后寻求自我突破时完成的,主要拍摄的是喜马拉雅山、天山等处的山,体现了山的厚重,风格凝重粗犷,与《空山新雨后》的空灵飘逸之风格恰成互补(在今年8月揭晓的浙江省第16届摄影艺术展评奖中,叶文龙的这组《寻山记》组照,荣获艺术类金奖)。《寻道自然》组照主要摄自三清山、黄山等处,不少作品以剪影形式呈现,画面简洁,富有禅意。这组照片是作者精神的升华,是东方哲思的展现,是中国气派的山水禅意作品。个展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摄影家张桐胜、于云天、梅生对叶文龙的作品赞不绝口,认为这组作品表现了东方意境,东方美学意蕴。个展取得了极大成功。 回想2007年7月,叶文龙就曾接受了我的采访,记者当时以《*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为题作了报道。那一年的6月初,其作品《后天》获得第16届奥地利摄影巡回展创造未来专题组金奖,另有两件作品《练习》获得创意组铜奖,两个月后《后天》在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获艺术类金奖。当时28岁的他,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直至当时,其作品在各类影赛影展中获奖、入选上百次,其中在全国性的影赛影 展上获奖、入选就有数十次。 《*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正如当时这篇通讯的标题那样,在此后的岁月中,叶文龙不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潜心于摄影艺术之中,佳作接连不断。2009年,他被评为浙江省届摄影师;2010年,又获得浙 江省届摄影金像奖;2013年入选浙江省文联“新峰计划”,其作品《寂月》获得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铜奖。作品《空山新雨后》参加了丽水摄影节(获2011中国丽水摄影节新锐奖),《无我》参加了2013丽水摄影节(浙江十人摄影联展),《曾经沧海》入选2014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这位1979年出生的摄影家虽然名噪江南,但他却始终坚信:*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 初学摄影,为省钱买反转片,连吃一个月方便面 从1996年拥有自己的*台相机开始算起,叶文龙已有足足20年的摄影经历。这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许多人摸了这么多年相机,可能还尚在入门阶段,没有拍出多少好照片。而叶文龙在影像艺术的殿堂中,却早已登堂入室,探索的脚步越走越远大。 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时,他认识了当时在读师范的朋友周丹临,此后有好几个寒暑假都和周丹临一起度过。他跟在周的后面,周有一台傻瓜相机,经常带着叶文龙去拍纪念照或风景照。每当看到周从县城寄回来的照片,叶文龙便开心。到1996年,他终于省吃俭用,从生活费中省下一笔钱,买了一台凤凰205相机。第二年,他又买了一台二手的海鸥DF1相机。那时候,他在上海读铁路专业,在学校订的摄影杂志上,经常能看到于云天、朱恩光的风光大作。杂志上说创作得用反转片,成像品质好。后来,他在学摄影的过程中,也用反转片拍摄。为了省钱买反转片,他曾经连续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吃得鼻血直流,但那段经历也练就了 |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叙事,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本书的书名——《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在我看来,就蕴含着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未来视角的展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青春朝气的摄影师们,如何用他们的镜头去“师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我想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些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它更可能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对于生命本源的追寻。我希望看到他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如何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不凡的美,如何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依然捕捉到那份原始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中国青年一代摄影师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语汇,并用镜头去回应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命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引发我对于“师法自然”这一主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去理解摄影师们是如何将他们的情感、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评分初次接触到《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便是它的厚重与大气。从书名本身,我就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朝气,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师法自然”这个概念,在摄影领域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而将它与“中国青年摄影师”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则赋予了它更为独特的时代内涵。我很好奇,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年轻的摄影师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师法自然”的?他们是否会从传统的山水画、园林艺术中汲取养分,还是会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现代感的视角去解读自然?我猜想,书中收录的作品,一定会展现出青年一代对自然最直观、最鲜活的感受,或许会是城市中那些不经意间闯入视线的绿色,或许是人与自然在生活琐事中的微妙互动,又或许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生命顽强生长的痕迹。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时代变迁下,青年创作者如何与自然建立深刻联系的探索之旅,我期待从中获得启发,看到中国摄影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拿到这本《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的瞬间,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单凭封面设计和书名传达出的意境,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尤其期待看到“师法自然”这个主题是如何在当代中国青年摄影师的镜头下被解读和呈现的。自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境下,可能不再仅仅是壮丽的山河湖海,也可能是城市角落里悄然生长的野草,是车水马龙间那一抹偶然的宁静,抑或是人与自然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微妙互动。我很好奇,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会如何用他们的眼睛去捕捉、去理解、去表达这种“师法”的过程?是遵循经典的拍摄手法,还是在传统中融入现代的视角?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是揭示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书中收录的作品,一定蕴含着他们对自然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些影像,去感受那份属于自然的呼吸,去体会那份源于天地万物的灵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更像是一次关于青年一代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自然对话的文化观察报告,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
评分《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感。我觉得,“师法自然”这个主题,在当今社会,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很好奇,这些年轻的中国摄影师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师法自然”的?他们会不会在作品中展现出对自然界最纯粹的敬畏,还是会用一种更现代、更具实验性的方式去解读它?我期待看到,他们是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对环境、对生命的思考。或许,书中会有那些捕捉到了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瞬间,亦或是那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又或者,他们会借由自然,去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次对话,一场关于青春、关于未来、关于自然,以及关于中国摄影新浪潮的深入交流。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青年一代摄影师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想深度,感受他们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为中国摄影未来发展注入的活力。
评分拿到《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师法自然》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饱满的书名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师法自然”不仅仅是一种摄影技法,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当代中国青年摄影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镜头来诠释“师法自然”的。我猜想,他们笔下的“自然”或许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山川,而是更关注我们生活周遭那些细微之处,例如城市里一抹意外的绿色,或是人群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我好奇他们会如何捕捉这些瞬间,又会如何通过影像传达出他们对自然最真挚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青年一代摄影师们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依然坚持着对生命本源的关注和对自然之美的追寻。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视觉上的惊喜,更希望能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去感受那份源于自然的力量,以及青年一代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