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太极拳学-孙禄堂武学集注 | 作者 | 孙禄堂,孙婉容 注 |
| 定价 | 7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6252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31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民国武术大家孙禄堂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是武术爱好者及习练者长期以来着重搜寻的重要典籍。本版立足于孙氏武学著作的术业价值及读者对孙氏著作原版的渴求,融孙氏著作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并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精美印制,可同时满足众多读者研读与收藏的需求。 |
| 作者简介 | |
| 孙婉容,1927年生。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嫡孙女,蒲阳拳社社长,北京市孙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香港孙氏太极拳总会永远荣誉会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原北京体育学院训练竞赛科科长。副教授,射箭国际裁判,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其父孙存周幼承家学,继承了孙氏太极拳的精髓,善技击,在江南沪杭间颇有盛名。孙婉容系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主编了《孙式太极拳剑》,并与其姐孙叔容、其弟孙宝亨等合作编著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始终致力于孙氏武学的推广与普及,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并为日、美等国来访的太极拳代表团授课,还曾在外出工作间隙为四川、河南、广西等地练习者进行辅导,是当代的孙氏太极拳家。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孙禄堂的武功究竟有多高——“虎头少保”“天下手” 孙禄堂之嫡孙女——孙婉容诠释 解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家拳法 孙禄堂亲配全套珍贵拳照,逐式详解孙氏武学 |
| 文摘 | |
| 云手下势学图解 云手不停式。将右手云到心口左边时,身子往左转正。左手与身子转时同时往下落,如画弧线到小腹处不停,大指根靠着身子往上起。再右手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略往前伸去点,左手再从右手上边将左手中指盖于右手食指上。再两手前后分开,左手往前推去,伸直与心口平,右手往后拉至右胯处,大指靠住。两手前后分时,身子直着,同时徐徐往下矮去,腰要塌住劲。左足亦于两手分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后根着地,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乎人之高矮。两腿均要弯曲,右腿作为全体之重心。两眼望着左手看去,腹内松开,手足肩胯,亦不要着力。如图是也。 …… |
| 序言 | |
| 上编 太极拳目录 章 无极学 151 第二章 太极学 154 第三章 懒扎衣学 157 第四章 开手学 161 第五章 合手学 162 第六章 单鞭学 164 第七章 提手上式学 166 第八章 白鹤{2}亮翅学 167 第九章 开手学 169 第十章 合手学 170 第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 171 第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173 第十三章 进步搬拦捶学 174 第十四章 如封似闭学 175 第十五章 抱虎推山学 176 第十六章 开手学 177 第十七章 合手学 178 第十八章 搂膝拗步学 179 第十九章 手挥琵琶式学 180 第二十章 懒扎衣学 182 第二十一章 开手学 183 第二十二章 合手学 184 第二十三章 单鞭学 185 第二十四章 肘下看捶学 186 第二十五章 倒辇猴左式学 187 第二十六章 倒辇猴右式学 189 第二十七章 手挥琵琶式学 190 第二十八章 白鹅亮翅学 191 第二十九章 开手学 192 第三十章 合手学 193 第三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 194 第三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195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 196 第三十四章 开手学 200 第三十五章 合手学 201 第三十六章 单鞭学 202 第三十七章 云手学 203 第三十八章 高探马学 205 第三十九章 右起脚学 207 第四十章 左起脚学 208 第四十一章 转身踢脚学 209 第四十二章 践步打捶学 210 第四十三章 翻身二起学 212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学 214 第四十五章 左踢脚学 216 第四十六章 右蹬脚学 217 第四十七章 上步搬拦捶学 218 第四十八章 如封似闭学 219 第四十九章 抱虎推山学 220 第五十章 右转开手学 221 第五十一章 右转合手学 222 第五十二章 搂膝拗步学 223 第五十三章 手挥琵琶式学 224 第五十四章 懒扎衣学 225 第五十五章 开手学 226 第五十六章 合手学 227 第五十七章 斜单鞭学 228 第五十八章 野马分鬃学 229 第五十九章 开手学 231 第六十章 合手学 232 第六十一章 单鞭学 233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学 234 第六十三章 玉女穿梭学 235 第六十四章 手挥琵琶式学 238 第六十五章 懒扎衣学 239 第六十六章 开手学 240 第六十七章 合手学 241 第六十八章 单鞭学 242 第六十九章 云手学 243 第七十章 云手下势学 244 第七十一章 更鸡独立学 246 第七十二章 倒辇猴学 248 第七十三章 手挥琵琶式学 249 第七十四章 白鹅亮翅学 250 第七十五章 开手学 251 第七十六章 合手学 252 第七十七章 搂膝拗步学 253 第七十八章 手挥琵琶式学 254 第七十九章 三通背学 255 第八十章 开手学 257 第八十一章 合手学 258 第八十二章 单鞭学 259 第八十三章 云手学 260 第八十四章 高探马学 261 第八十五章 十字摆莲学 262 第八十六章 进步指裆{4}捶学 264 第八十七章 退步懒扎衣学 266 第八十八章 开手学 267 第八十九章 合手学 268 第九十章 单鞭学 269 第九十一章 单鞭下势学 270 第九十二章 上步七星学 271 第九十三章 下步跨虎学 272 第九十四章 转角摆莲学 273 第九十五章 弯弓射虎学 274 第九十六章 双撞捶学 275 第九十七章 阴阳混一学 276 第九十八章 无极还原学 278 下编 太极拳打手用法 …… |
拿起这本书的名字,“BF-太极拳学-孙禄堂武学集注”,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孙禄堂”这个名字,他是民国时期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的太极拳理论和实践,在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学集注”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一部系统性地梳理和解读孙禄堂大师武学思想的著作。而孙婉容女士的“注”,我猜想她一定是对孙禄堂大师的武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她所做的注解,一定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孙禄堂大师的核心理念,以及那些深藏在招式背后的武学智慧。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在于它能教我多少具体的太极拳招式,更在于它能否让我理解太极拳的“道”,理解孙禄堂大师所倡导的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武学境界。一本好的武术书籍,应该能够启发人的思考,不仅仅是肢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升华。
评分这部书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BF-太极拳学-孙禄堂武学集注”,单是这几个字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传承感。孙禄堂的名字,在武术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太极拳造诣,更是被无数后人奉为圭臬。而“武学集注”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阐述,更包含了孙禄堂大师深厚的实践经验和精辟的见解,经过孙婉容女士的整理和注疏,想必更是锦上添花,让原本就精妙的武学理论,在现代读者的理解中更加清晰透彻。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在于它能否真正地将孙禄堂大师的核心武学思想,那些关于阴阳转化、刚柔相济、虚实变化的精髓,以一种易于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太极拳练的不仅仅是招式,更是内功和意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引导读者去感受太极的“道”,而不仅仅是“术”。此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品,也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我期待它在装帧设计、排版印刷方面都能体现出应有的水准,让阅读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BF-太极拳学-孙禄堂武学集注”——看到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孙禄堂大师,毋庸置疑是太极拳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传承。而“武学集注”则预示着这本书的珍贵性,它很可能汇集了孙禄堂大师最精华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并经过孙婉容女士的精心整理和注解,这无疑为我们这些对太极拳充满热情但又苦于无从下手或不得其法的读者,提供了一座宝贵的灯塔。“注”字的使用,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的语言,解释那些可能让初学者感到困惑的专业术语和深邃的原理,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武术学习的书,更可能是一次与大师精神对话的机会。
评分“BF-太极拳学-孙禄堂武学集注”——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武学的精髓。孙禄堂大师的名字,在太极拳界可谓是泰斗级的人物,他的拳理拳法,至今仍是许多练习者的学习典范。而“武学集注”更是意味着这本书汇集了他毕生的武学精华,经过孙婉容女士的细致梳理和注解,想必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我个人对太极拳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对于如何才能真正体会到“粘黏连随”、“引化借力”等精妙之处,总觉得隔着一层窗户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捅破这层窗户纸,让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有质的飞跃。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学习资料,更是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太极拳的奥秘,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这项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孙禄堂大师,那个在民国武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太极拳理论,是多少武术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宝藏。而“武学集注”这几个字,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武学秘籍,它可能会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武学奥秘,比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柔克刚”,如何才能在形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如何将太极拳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去。孙婉容女士的“注”,更是让我感到惊喜,她是否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和阐释孙禄堂大师的思想,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于文字的层面,更能引导读者在练习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将那些深邃的武学哲理内化为自身的修为。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