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频器应用技术
定价:22.00元
作者:李方园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030222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随着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对于变频器的使用、操作和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变频器应用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对于变频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本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从变频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应用由浅人深地阐述了变频器的基础知识、使用功能、使用系统的设计、节能应用、设备控制、总线控制及维护经验。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从变频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应用,由浅人深地阐述了变频器基础知识、使用功能、使用系统的设计、节能应用、设备控制及应用、总线控制及维护经验。
本书*的特点就是按照使用者了解和应用变频器的渐进过程,分为人门篇、设计篇、应用篇和维护篇,结合生产工艺和机械装备的实际应用,详细介绍了变频器的使用范围、工作原理及行业经验,力图将变频器在应用中所涉及的重点言简意赅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机电技术和电气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篇 入门篇
章 变频器基础知识
1.1 交流电机的调速方式
1.2 交流异步电机的调速原理
1.3 变频器的电路结构
1.4 变频器的分类与特点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变频器使用功能
2.1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2.2 变频器的频率给定方式
2.3 变频器的运转指令方式
2.4 变频器的启动制动方式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篇 设计篇
第3章 变频器使用系统设计
3.1 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原理
3.2 转速控制应用
3.3 PID控制应用
3.4 通信控制应用
3.5 变频控制柜的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篇 应用篇
第4章 变频器的节能应用
4.1 变频节能的典型应用
4.2 给、排水系统的变频器节能控制
4.3 暖通空调系统的变频节能控制
4.4 注塑机变频节能应用
4.5 变频家电的节能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 变频器的设备控制及应用
5.1 变频设备控制的基本特点
5.2 变频器在机械加工设备中的应用
5.3 变频器在定位控制中的应用
5.4 变频器在电梯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变频器的总线控制
6.1 变频总线系统的组成
6.2 变频器与Profibus组成的总线控制系统
6.3 变频器与CC-Link组成的总线控制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篇 维护篇
第7章 变频器维护经验
7.1 变频器维护基本要点
7.2 过压原因及故障定位
7.3 过流原因及故障定位
7.4 过载原因及故障定位
7.5 缺相原因及故障定位
7.6 通信故障原因及故障定位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工具书,那么它的“工具性”也大打折扣。书中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但这些案例的描述都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生产现场经常遇到的各种复杂干扰和非标情况。比如,当涉及到特定品牌或型号设备的参数设置时,书中往往只给出了一个“标准值”,而没有深入探讨在环境温度变化、负载波动或者老化程度不同时,这些参数应该如何微调和适配。这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参考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我更需要的是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经验总结,是那些教科书上找不到的“坑”和“捷径”,但这本书里更多的是理论的完美陈述,缺乏实战的检验和修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堆规章制度,但真要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发现很多关键的“Know-how”是缺失的,心里没底。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但说实话,这套逻辑组织得像是一团乱麻。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得像是强行拼接起来的,上一页还在讲基础的电机原理,下一页猛地就跳到了复杂的故障诊断,中间缺乏必要的桥梁和铺垫。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和解释,都显得极其跳跃和突兀,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心电感应”才能跟上思路。我不得不反复地在不同的章节间来回翻找,试图拼凑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但每次努力都以挫败告终。更令人困惑的是,一些看似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被一笔带过,而一些相对次要的背景介绍却被冗长地叙述,这严重破坏了阅读的节奏感。这本书的结构就像是一个没有地图的迷宫,虽然里面堆满了信息,但找到关键出口的过程异常艰辛,让人不禁怀疑作者在动笔时,是否真的梳理和内化了这些技术知识的内在联系。
评分让我感到最失望的是,作为一本技术应用类的书籍,它在紧跟时代前沿方面的努力显得非常滞后。书中引用的很多技术规范和标准,似乎是好几年前的版本,对于当前工业界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节能技术和数字化集成方案,几乎没有提及。例如,对于物联网(IoT)在设备监控中的应用、最新的高效能电机驱动策略,或者基于AI的预测性维护的探讨,在书中都只是一笔带过,显得非常保守和落伍。在这个技术迭代速度飞快的领域,一本滞后的教材或参考书的价值会迅速贬值。读者购买这样的书籍,期待的是掌握前沿工具,但最终收获的却是一套略显陈旧的知识体系,这使得它在工具书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让人感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换来等值的未来竞争力提升。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低配版”的集合体,枯燥乏味到让人昏昏欲睡。作者似乎将“专业性”等同于“晦涩难懂”,大量使用生僻的术语和过于正式的句式,完全没有尝试用更生动、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原理。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知识储备是扎实的,但表达能力明显不足以将这些知识有效传递给目标受众。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专业词汇的含义,这极大地打断了学习的连贯性。想象一下,你正在努力理解一个复杂的控制回路,结果发现作者用了一个三层修饰语的长难句来定义一个原本可以用一个简单动词概括的概念,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抓狂。如果作者能稍微注入一些个人化的、带有启发性的叙述方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或许会提高一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首先,纸张的选择就很让人费解,那种粗糙的质感摸起来很不舒服,而且很容易在光线不好的地方反光,阅读体验直线下降。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也像是随便设置的,有些地方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有些地方又空得像是故意在浪费空间。更别提那些图表的质量了,模糊不清的线条和灰蒙蒙的色块,让我对书中展示的那些复杂电路图和波形图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甚至不确定我看到的这些线条到底代表什么意思。翻开书本的时候,那种油墨味还特别刺鼻,读一会儿就觉得头晕脑胀,完全没有沉浸在知识海洋的愉悦感。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纯粹就是把一堆技术资料硬塞进一个毫无美感的壳子里。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平,实在对不起它所承载的专业内容,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种煎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