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 陈钱

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 陈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钱 著
图书标签:
  • 红外图像处理
  • 图像处理
  • 模式识别
  • 遥感
  • 军事技术
  • 陈钱
  • 科学出版社
  • 图像分析
  • 红外技术
  • 目标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3911
商品编码:297734482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

定价:65.00元

作者:陈钱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21323911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对红外成像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全面总结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对红外成像开发理论和技术的全面总结,是作者搜集了外*新研究成果,并在研究生讲稿的基础上改编的。本书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2章介绍红外探测器的成像原理;第3章介绍红外成像的硬件系统设计;第4章介绍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第5章介绍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算法;第6章介绍红外图像的超分辨率处理技术;第7章介绍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 1
1.1 红外辐射 1
1.1.1 引言 1
1.1.2 红外辐射定律与特性 2
1.1.3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3
1.1.4 红外光学系统 4
1.2 热成像技术 7
1.2.1 热成像技术解决的基本问题 8
1.2.2 热成像技术的作用与地位 8
1.2.3 热成像技术的军事应用 9
1.2.4 热成像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11
1.3 红外探测器与热成像技术的关系 12
第2章 红外焦平面阵列 14
2.1 红外焦平面阵列简介 14
2.1.1 扫描型和凝视型红外焦平面阵列 14
2.1.2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结构 15
2.1.3 典型的红外焦平面阵列 15
2.2 热绝缘结构的重要性 16
2.3 主要热探测机理 19
2.3.1 热电探测器和铁电测辐射热计 20
2.3.2 热电耦探测器 22
2.3.3 电阻微测辐射热计 23
2.3.4 电阻微测辐射热计的模型 25
2.3.5 温差电探测器 35
2.4 重要极限 36
2.4.1 温度波动噪声极限 36
2.4.2 背景波动噪声极限 37
2.4.3 非制冷热成像焦平面阵列设计 40
2.5 非制冷凝视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 41
2.5.1 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读出方式 42
2.5.2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输入电路 44
2.6 非制冷凝视红外焦平面成像模型 49
第3章 红外成像电子系统设计 53
3.1 引言 53
3.2 低噪声偏置电压及高精度数字信号的实现 53
3.3 多次采样滤波技术 63
3.4 红外焦平面自适应偏置电压技术 65
3.5 系统构架搭建 69
3.5.1 Qsys平台Avalon总线和Nios处理器 69
3.5.2 基于Qsys平台和Avalon总线的系统架构 72
3.5.3 基于Qsys平台和Avalon总线的模块算法实现 83
第4章 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校正 96
4.1 非均匀性定义 96
4.2 非均匀性成因 97
4.3 常用的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99
4.3.1 基于定标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99
4.3.2 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104
4.4 单帧非均匀性去条纹算法 116
4.4.1 基于边缘灰度级共生矩阵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16
4.4.2 基于中间均衡直方图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19
4.4.3 基于全变分的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20
4.4.4 基于相邻灰度继承的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23
4.4.5 基于自适应灰度调整的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26
4.4.6 基于常数先验的条纹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128
第5章 红外图像细节增强 131
5.1 红外图像细节增强的意义和概述 131
5.2 基于频域和空域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32
5.3 基于双边滤波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34
5.4 基于混合滤波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37
5.5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39
5.6 基于直方图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41
5.6.1 基于梯度直方图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42
5.6.2 于自适应双平台直方图均衡细节增强算法 143
5.7 新型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46
5.7.1 基于Retinex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46
5.7.2 基于小波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48
5.7.3 基于模糊域理论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技术 150
第6章 红外图像的超分辨率处理技术 153
6.1 引言 153
6.2 非制冷凝视红外焦平面微扫描理论 153
6.2.1 微扫描成像的理论基础 154
6.2.2 微扫描成像方案比较 161
6.2.3 改进的平板光学元件微扫描方案及锗片倾斜角度模型 165
6.3 微扫描成像技术的具体实现 170
6.3.1 红外光学系统选取 171
6.3.2 微扫描器的设计 175
6.3.3 驱动电机的选取 182
6.4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 186
6.4.1 基于边缘定位的多帧红外微扫描图像位移误差补偿 187
6.4.2 基于主结构分离的稀疏表示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193
6.4.3 基于流形正则协同支持的单帧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203
第7章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方法 211
7.1 红外探测器参数测试方法 211
7.2 基于虚拟仪器的可视化多模式测试与仿真系统 212
7.2.1 虚拟仪器技术 212
7.2.2 基于虚拟仪器的可视化多模式测试与仿真系统组成 214
7.2.3 系统工作原理 216
7.3 凝视焦平面探测器参数测试技术 217
7.3.1 凝视焦平面探测器组件 217
7.3.2 凝视焦平面探测器盲元测试技术研究 219
7.3.3 凝视焦平面探测器非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 229
7.4 红外成像机芯测试方法 232
7.4.1 NETD噪声等效温差的测试 232
7.4.2 MRTD小可分辨温差的测试 233
7.4.3 MTF调制传递函数的测试 235
7.4.4 MDTD小可探测温差的测试 237
7.4.5 红外整机性能测试 238
参考文献 242

作者介绍


陈钱,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光学学会副会长,总装光电火控组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型号、专项、重点预研和基金等科研任务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江苏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第三届十大杰出发明人和江苏省青年科技创业十大明星提名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特殊津贴。出版专著一部,申请36项,授权1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56篇被SCI和EI收录。

文摘


序言



《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陈钱 著 引言 红外成像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在军事侦察、安防监控、工业无损检测、医疗诊断、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同于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捕捉的是物体自身辐射或反射的红外能量,能够穿透烟雾、尘埃、伪装,并在目标与背景温差不明显的情况下实现探测。然而,红外图像往往具有分辨率较低、噪声较强、对比度不理想等固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红外图像,提取有用的信息,提升图像质量,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红外图像处理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从红外成像的物理基础出发,详细介绍红外成像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探讨红外图像的预处理、增强、分割、识别与目标跟踪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全面理解红外图像处理的内在机理,掌握常用的处理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实践。 第一章 红外成像基础 本章将为读者构建红外成像的坚实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将回顾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红外波段的划分及其与物体热辐射的物理关系。量子力学中的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定律、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以及维恩位移定律是理解红外辐射特性的基石,我们将对其进行深入的推导和阐释。 接着,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红外探测器,包括制冷型和非制冷型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材料特性、性能指标(如探测率、噪声等效温差NETD、响应时间)及其优缺点。我们会探讨热电堆、热释电、碲镉汞(MCT)、锑化铟(InSb)、氧化钒(VOx)等关键探测器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应用场景。 红外成像系统是获取红外图像的载体,本章将深入分析其组成部分,包括红外光学镜头(折射式、反射式)、滤光片、探测器阵列、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以及显示成像单元。我们将讨论不同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像差校正、以及系统整体的成像链条。 最后,本章将触及红外图像的特性。与可见光图像相比,红外图像在噪声特性(如散粒噪声、热噪声、读出噪声)、空间分辨率(受限于探测器像素尺寸和光学系统)、辐射度(直接反映物体温度)、以及光谱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特性是后续图像处理的关键前提。 第二章 红外图像预处理技术 红外图像在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噪声和失真的影响,直接处理这些原始图像会严重影响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本章将聚焦于红外图像的预处理技术,旨在提升图像质量,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和分析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噪声抑制技术。根据红外图像噪声的来源和特性,我们将介绍多种降噪算法,包括: 空间域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双边滤波、非局部均值(NL-Means)滤波等,并分析其在抑制椒盐噪声、高斯噪声等方面的效果和计算复杂度。 变换域滤波: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DCT变换等,如何在变换域内识别和去除噪声成分,并详细讲解小波阈值去噪等方法。 特定噪声去除:针对红外图像中常见的坏点、条纹噪声等,我们将介绍插值法、中值滤波、形态学方法、以及更高级的基于学习的去噪模型。 其次,非均匀性校正(NUC)是红外图像预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探测器单元的响应特性存在差异,导致图像出现固定模式噪声。本章将详细阐述各种NUC方法: 单点校正(One-Point Correction):利用已知温度的目标进行校准。 两点校正(Two-Point Correction):利用两个不同温度的目标进行线性校准,能够有效补偿探测器单元的增益和偏移不一致性。 多点校正(Multi-Point Correction):利用多个温度点进行更精确的非线性校准。 实时校正技术:针对动态场景下的非均匀性变化,介绍基于图像统计信息或参考目标的自适应校正方法。 最后,本章还将涵盖图像配准和去模糊等其他重要的预处理技术。在多源红外信息融合或目标跟踪等应用中,图像配准是将不同时刻或不同视角的图像对齐的关键步骤。我们将介绍基于特征匹配(SIFT, SURF等)和基于区域的配准方法。针对红外系统固有的模糊问题,本章也会讨论解卷积等去模糊技术。 第三章 红外图像增强技术 原始红外图像通常对比度低,细节模糊,难以直观地观察目标特征。本章将系统介绍红外图像增强技术,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突出感兴趣的区域,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识别。 点运算增强是基础且常用的增强方法,包括: 灰度拉伸:线性拉伸、直方图拉伸(包括手动拉伸、自动拉伸)等,通过改变像素灰度值范围来扩展图像的动态范围。 伽马校正:非线性灰度变换,用于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尤其适用于对比度失衡的情况。 阈值处理:将图像灰度值划分为不同区域,用于二值化或分割。 基于直方图的增强能够全局或局部地优化图像的灰度分布: 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 HE):将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均衡化,使其在整个灰度范围内均匀分布,从而提升图像的整体对比度。 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AHE):对图像进行分块处理,分别对每个块进行直方图均衡化,能够更好地保留局部细节,避免全局均衡化可能产生的过度增强问题。 对比度限制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CLAHE):在AHE的基础上,引入对比度限制,进一步避免局部过度增强带来的噪声放大问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强方法之一。 形态学图像处理在红外图像增强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适用于处理目标与背景的形状、结构特征: 膨胀(Dilation)和腐蚀(Erosion):改变图像中物体的边界,可用于连接断裂的区域或去除细小的物体。 开运算(Opening)和闭运算(Closing):通过腐蚀后膨胀或膨胀后腐蚀,可以去除小的噪声点、平滑物体边界、连接断裂的物体。 顶帽(Top-hat)和黑帽(Bottom-hat)变换:用于提取图像中的亮区域和暗区域,可以突出局部细节或边缘。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多尺度分析在红外图像增强中的应用,例如使用Retinex理论来解决光照不均和对比度低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将触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增强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学习红外图像的增强规律,实现更精细、更自然的增强效果。 第四章 红外图像分割技术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属性的区域(或称对象)的过程,是计算机视觉中一项核心任务,也是红外图像信息提取的关键步骤。本章将重点阐述红外图像分割的理论与技术。 基于阈值法的分割是实现简单、快速的方法,包括: 全局阈值法:Otsu法(最大类间方差法)等,通过寻找最优阈值将图像划分为前景和背景。 局部阈值法:根据图像局部区域的灰度特性自适应地确定阈值,适用于光照不均匀的场景。 基于区域生长的分割从种子点出发,根据预设的生长准则(如灰度相似性、纹理相似性)将相邻的相似像素合并,形成连通区域。本章将讨论生长准则的选择、停止准则的设定以及其在红外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利用图像中灰度值急剧变化的区域来定位对象的边界。我们将介绍多种边缘检测算子,如Sobel、Prewitt、Roberts、Laplacian以及Canny边缘检测算子,并分析其在红外图像边缘提取中的适用性。 基于聚类分析的分割将具有相似特征(如灰度、纹理、颜色)的像素归为同一类。本章将重点介绍: K-Means聚类:将像素点根据其特征划分到K个簇中。 模糊C-Means(FCM)聚类:允许像素点属于多个簇,具有模糊的隶属关系,对噪声更具鲁棒性。 Mean Shift聚类:一种非参数的密度估计算法,能够找到数据点的模式,常用于图像分割。 基于模型的方法,如活动轮廓模型(Active Contours Models),也称为Snake模型,是一种经典的基于能量最小化的分割方法。模型根据内部能量(平滑性)和外部能量(图像梯度)的平衡来演化,最终收敛到目标的边界。本章将深入讲解Chan-Vese模型等改进的Snake模型,并讨论其在红外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分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章将介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分割模型,如全卷积网络(FCN)、U-Net、Mask R-CNN等,并讨论如何针对红外图像的特点,构建和训练有效的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模型。 第五章 红外图像识别与目标检测 红外图像识别是识别和分类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而目标检测则是在图像中定位出目标的位置并进行分类。本章将探讨红外图像识别与目标检测的理论与技术。 特征提取是红外图像识别的基础。不同于可见光图像,红外图像的特征具有其独特性。本章将介绍: 低级特征:边缘、角点、纹理特征(如LBP, GLCM),在红外图像中提取这些特征需要考虑噪声和低对比度的问题。 中级特征:形状特征、轮廓特征。 高级特征:基于部件的模型、基于学习的描述符(如SIFT, SURF的变种,以及深度学习提取的特征)。 分类器是实现识别的关键。本章将介绍: 传统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VM)、Adaboost、随机森林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红外图像特征的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红外图像识别中表现出强大的能力。我们将介绍常见的CNN架构(如AlexNet, VGG, ResNet, Inception)及其在红外图像识别任务中的应用。 目标检测旨在寻找图像中的目标对象并绘制边界框。本章将详细介绍: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基于滑动窗口和分类器的方法,如HOG+SVM。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 两阶段检测器:R-CNN系列(R-CNN, Fast R-CNN, Faster R-CNN),首先生成候选区域,再进行分类和回归。 单阶段检测器:YOLO(You Only Look Once)系列、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直接在网络中进行区域提议、分类和回归,速度更快。 针对红外图像的特殊考虑:由于红外图像在分辨率、对比度、噪声等方面与可见光图像存在差异,在应用目标检测算法时,需要考虑数据增强、模型迁移学习、以及针对红外图像特性的网络结构设计。 第六章 红外目标跟踪技术 红外目标跟踪是在连续的红外图像序列中,对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持续定位的任务。这在视频监控、自主导航、无人机侦察等领域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红外目标跟踪的理论与技术。 目标模型的建立是跟踪的基础,包括: 外观模型:描述目标的视觉特征,如颜色直方图、纹理、形状模型等。 运动模型:描述目标的运动规律,如匀速运动模型、匀加速运动模型、卡尔曼滤波器(Kalman Filter, KF)等。 跟踪算法将目标模型与观测信息相结合,实现目标的持续跟踪。本章将介绍: 基于滤波的跟踪算法: 卡尔曼滤波器(KF):适用于线性系统和高斯噪声。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用于非线性系统。 粒子滤波器(Particle Filter, PF):基于蒙特卡洛方法,适用于非线性、非高斯系统,在红外图像跟踪中应用广泛。 基于相关滤波的跟踪算法:如MOSSE、KCF、DCF等,通过学习目标模板与搜索区域之间的相关性来定位目标。这类方法计算效率高,在实时跟踪中表现出色。 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算法: Siamese网络:将目标模板与搜索区域在同一网络中进行特征提取,然后计算相似度。例如,SiamFC、SiamRPN等。 端到端跟踪网络:直接输出目标的运动状态或位置。 红外目标跟踪的挑战是本章的重要讨论点,包括: 目标尺度变化:目标距离摄像头的远近会引起目标尺寸的变化。 目标遮挡:目标被其他物体部分或完全遮挡,导致跟踪中断。 目标外观变化:目标自身姿态变化、光照变化(尽管是红外,但环境温度变化仍会影响辐射)。 背景杂乱与相似目标干扰:背景中存在与目标相似的物体,容易导致跟踪漂移。 低对比度与噪声:红外图像固有的特性增加了跟踪的难度。 针对这些挑战,本章将介绍相应的鲁棒性跟踪策略,如多尺度跟踪、重检测机制、外观模型更新策略、以及利用多模态信息(如果可用)进行辅助跟踪。 第七章 红外图像处理的应用实例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场景进行深入剖析: 军事与国防领域: 战场侦察与目标识别: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利用红外成像探测敌方装甲车辆、人员等。讨论如何通过红外图像处理实现对目标的有效发现、识别和跟踪,即使目标被伪装或处于低可见度环境下。 导弹制导:红外寻的头在目标跟踪与识别中的应用,以及所需的实时图像处理能力。 公共安全与监控领域: 周界防范与入侵检测: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非法越界人员或车辆,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有效工作。 火灾探测与消防救援:通过红外图像监测火源、评估火势蔓延,并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为消防员指引方向。 安防监控:在低光照或完全黑暗条件下,实现对目标的持续监控和异常事件的检测。 工业无损检测领域: 电子元器件的故障诊断:通过红外热成像检测电路板上过热的元器件,判断其是否存在故障。 机械设备的健康监测:监测电机、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工作温度,预测潜在的故障风险。 管道泄漏检测:通过温差效应检测输送流体的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医疗诊断领域: 疾病早期诊断:例如,通过检测皮肤表面温度的异常分布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如乳腺癌、炎症等。 手术导航与监测:在某些微创手术中,红外成像可以提供关键的解剖结构信息。 科学研究领域: 天文学研究:利用红外望远镜观测遥远星系、行星的红外辐射,探索宇宙的奥秘。 材料科学研究:研究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辐射特性。 在每个应用实例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该场景对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以及如何运用本章前面介绍的预处理、增强、分割、识别、跟踪等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战场侦察中,低对比度下的目标识别可能需要更强的对比度增强和精细的特征提取;在工业检测中,实时性要求可能促使选择高效的算法。 结论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红外图像处理的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从红外成像的基本原理出发,涵盖了图像预处理、增强、分割、识别、目标检测与跟踪等多个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丰富的应用实例,展示了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价值。 红外图像处理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探测器技术、更先进的算法模型(特别是深度学习),以及跨模态融合技术的进步,必将进一步拓展红外图像处理的应用边界,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类问题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但由于是生成内容,此处省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挖掘,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物理机制。例如,在讲解噪声抑制技术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各种滤波器公式,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类型的红外传感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特定噪声源(比如1/f噪声、热噪声等)的物理机理,并据此推导出最适合特定场景的优化策略。这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力求达到最优性能的工程师而言,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大气窗口传输效应的建模部分,它引入了复杂的气象参数模型,并结合实际的测量数据进行拟合验证,这种严谨的实证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书中理论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红外成像的“环境适应性”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看天气吃饭”,而是有了可量化、可预测的理论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简约的白色字体,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视觉感受。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暗示了内容的厚重。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处理,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精心铺设的轨道。初翻目录时,那些基础概念的介绍部分,用词精准,几乎没有冗余的赘述,能迅速将读者带入到红外成像的核心世界观中。比如,它对黑体辐射定律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穿插了实际应用场景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抽象门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经典算法时,不仅给出了理论推导,还用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数据流向和处理步骤。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一个“教学者”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力求让每一个复杂的概念都能被不同认知水平的读者所吸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顺畅,几乎没有卡壳的地方,是那种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找到新收获的工具书范本。

评分

我注意到,本书在理论介绍之余,非常注重与前沿研究的结合。尽管它涵盖了大量的经典基础内容,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视野。书中对超分辨率重建、多模态融合等新兴技术在红外领域的应用探索,描述得深入浅出。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巧妙地指出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种“前瞻性点评”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讨论深度学习在红外图像去噪中的应用时,作者没有直接采用现成的网络结构,而是先梳理了传统方法在处理非高斯噪声时的瓶颈,然后引出深度网络作为一种更灵活的非线性拟合工具的必要性,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参与一场学术思辨。这本书可以说是为那些希望站在现有技术制高点上,眺望下一个研究热点的读者准备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对于一本专业技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必须赞扬其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字体选择上,既保证了数学公式和符号的清晰可辨,又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最难得的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作者采用了清晰的层级缩进和恰当的留白,使得那些冗长的方程组看起来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墙”。很多理工科书籍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粗糙,但这本书明显是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和排版优化。此外,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且规范,这为我后续想要深入钻研特定子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提供坚实理论基石的同时,展现出了对读者阅读舒适度的极致尊重,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那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中带着一丝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激情。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技术书籍那种生硬的、仿佛由多个独立模块拼凑而成的感觉,这本书的章节之间,就像是自然河流的支流汇入干流,过渡得天衣无缝。比如,从基础的辐射测量讲到图像采集,再到后处理,每一步的衔接都伴随着“为了解决上一步遗留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下一步的工具”这样的逻辑导向。这种连贯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地记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且,书中使用的图例和示意图,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标注得极其清晰到位,很多关键的物理过程,仅仅通过一张图就能立刻豁然开朗,这在需要大量可视化辅助理解的领域中,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