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
定价: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传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了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基本编码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含义和分类情况,对DCT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编码技术、图像和视频的可分级编码技术进行了论述,对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相海,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特聘教授,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计算机学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技术交流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处理超高分辨率视频流的自适应比特率问题,当时觉得《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个标题正中下怀。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设计一个编码器,使得在网络拥堵时,接收端可以无损地丢弃低优先级的比特流,同时保持核心视觉信息的完整性。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古典,它更侧重于信息的熵、信源编码的极限,以及信息论中“信息价值”的数学定义。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虽然严密,却显得有些沉闷。仿佛作者认为,只要理论基础打牢了,任何实际的编码器设计都是自然而然的推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取向,使得我屡次翻阅,试图从中提取出哪怕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佐证那些复杂的公式,但往往只收获更深一层的抽象概念,这对于急于解决实际编码效率问题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它更适合在大学研究院的某个特定角落里,作为信息论选修课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作为工业界解决“如何分级编码”问题的实用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是希望能深入了解现代视频编码体系(如HEVC或更新的VVC)中层级结构(如SNR层、时间层或空间层)是如何被精确建模和控制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剖析码率控制算法如何动态地适应网络条件,同时保持分层结构的最优性。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编码技术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了一个非常早期的、偏向于信息论基础的切入点。它对“分级”的理解,似乎停留在一个相对宏观和抽象的层面上,主要围绕信息的冗余度和可剥离性展开,对于现代多媒体系统对实时性、纠错能力和用户体验的综合考量,涉及甚少。书中的推导和论证,虽然逻辑自洽,但其结论与当前主流的、已经应用于消费电子和流媒体服务中的实际编码器设计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读完后,我没有获得任何可以立即应用到我的实时编码项目中的新思路或技术点,感觉收获的知识密度与所需的理解难度不成正比,更像是对基础原理的冗长复述,缺乏对“图像及视频”这一载体特性在编码中具体体现的关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术语使用,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学院派气息,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严谨的数学证明。我原本寄望于它能提供一个关于“可分级”编码的全面技术栈,从预处理、变换、量化到最终的熵编码,每一个环节如何为“分级”服务。但是,书中对这些具体流程的描述,与其说是技术手册,不如说是理论证明的摘要。例如,在讨论如何保证低码率层级的视觉质量时,期望看到的是关于特定滤波器设计或残差编码优化的讨论,但书中给出的回应是基于信息论中的某个不等式证明了某个渐进最优的界限。这种评价体系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它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所有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并且对信息论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对于我这种更倾向于通过对比不同编码方案的性能曲线来理解其优劣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的抽象性使其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枯燥,难以建立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桥梁,它更像是作者为自己构建的一个完美的数学世界,而非面向大众的实用技术书籍。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关于图像和视频编码的专著,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其“可分级”的内涵。我正致力于一个物联网项目,需要将采集到的海量传感器图像数据,在带宽有限的环境下,优先保证关键区域(如故障指示灯)的清晰度,而对背景做低保真传输。我期待看到的是基于内容或基于视觉显著性的分级策略,甚至是针对多视角视频流中不同视点重要性的权重分配机制。然而,全书更像是在探讨一种普适的、与具体视觉内容无关的、纯粹的比特流优先级划分模型。它用一种近乎数学哲学的方式定义了什么是“重要”的比特,但对于如何通过高效的算法实现这种重要性的编码和传输,探讨得远远不够深入。阅读体验上,文字密度极高,句子结构复杂,需要反复推敲才能捕捉其核心含义,这种深奥感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备性,而牺牲了对工程实现友好性的考量。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深的学术宣言,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蓝图。
评分这部著作的书名吸引了我,本以为能在这本《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中找到关于数字图像处理和视频压缩领域前沿技术,特别是针对不同质量需求下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精细化编码策略的深入探讨。然而,阅读之后发现,书中的内容似乎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理论的构建和数学模型的推导上,对于实际应用层面的编码算法细节,比如具体的变换域处理、量化技术,或是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如H.266/VVC或AV1)中与“可分级”特性相关的实现机制,阐述得相当笼阔和抽象。它更像是一本高级数学在信息论框架下如何映射到信息表示的哲学思辨录,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师或深度学习爱好者的工具书。书中大量的篇幅被用于建立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这无疑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对于急需了解如何利用分级编码技术优化网络带宽或存储成本的读者来说,书中提供的操作性指导少之又少,让人感觉像是在高空俯瞰一座城市,细节模糊不清,缺乏可以触摸和验证的实物。期望中那种结合最新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动态调整编码层级的创新思路,也未能在此书中找到令人振奋的突破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