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

约翰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欣,[美] 约翰·詹布鲁恩 摄影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历史
  • 摄影
  • 文化
  • 老照片
  • 民国
  • 詹布鲁恩
  • 影像
  • 中国近代史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5240
商品编码:297750248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约翰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

定价:158.00元

作者:李欣、约翰·詹布鲁恩 摄影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79052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1910-1929年在华期间,当过溥仪的“御用”摄影师,拍过迄今中国影像史上并不多见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祭孔、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等这些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如此,他更拍摄了大量的北京城风景建筑和民风民俗,改造中的正阳门、颐和园玉带桥、从热气球上俯拍的北京城,所有这些不但丰富着广大受众的民国北京想象,更以不同尺寸、不同格式显示着这位摄影师摄影技法的多样性。总之这是一本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摄影书,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丰富性。特别推荐随书附赠的北京城全景拉页,它将尽显100年前的北京城繁华景观。

内容提要


该书为“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约翰·詹布鲁恩的民国北京摄影作品集,汇聚了约翰·詹布鲁恩在华期间(1910年-1929年)拍摄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孙中山移灵、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多数为发布),大量风景建筑和民俗影像,以及他租用热气球俯拍的北京城影像。
不仅如此,詹布鲁恩的影像,曾被制作成不同尺寸的照片、幻灯片和彩色明信片售卖,成为了民国照相馆生态、摄影技术技法和影像传播研究的手珍贵史料。特别是他留下的保存的10英寸底片,不仅记录着大量珍贵的影像,还隐藏着一段段民国摄影史、民国摄影科学技术史,民国照相馆史,民国中西摄影文化交流史。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1875 —1949),出生于美国,早年参军,参加过美西战争(1898)。1910年前后来到中国,在使馆街经营Camera Craft照相公司,直到1929年由于健康原因,他离开北京,带着在北京拍摄的所有底片以及照片,返回美国。在北京期间,他为溥仪、袁世凯、张勋、曹汝霖、陆征祥等重要人物拍摄过照片,记录过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张勋复辟、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照相馆摄影师,他的足迹可谓遍及北京及周边各处,他多次前往使馆区、紫禁城、颐和园、北海、圆明园、西山、、各处城门城墙、热河行宫、卢沟桥、雍和宫等处取景照相。此外,他还在街头拍摄了大量民俗影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居民的市井生活原貌。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技术和摄影语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文摘














序言



北京,一个时代的缩影:从繁华走向巨变 1910年至1929年,这二十载光阴,对于北京而言,是一段承前启后、风云激荡的岁月。古老帝都的余晖与新兴时代的曙光交织,传统秩序的瓦解与现代思潮的涌动碰撞,在这座承载了数百年辉煌的城市中,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约翰·詹布鲁恩的镜头,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捕捉下了这关键时期的北京,呈现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影像。 历史的巨轮:帝制落幕与共和初生 1910年,大清王朝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尽管宣统皇帝年幼,宫廷内外依然残留着晚清的遗韵,但维新变法的失败、列强的侵扰,早已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积重难返。在詹布鲁恩的镜头下,我们或许能看到紫禁城内庄严肃穆却又透着一丝没落的宫廷生活,看到官员们依旧穿着长袍马褂,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有些迟疑。然而,时代的巨轮却已无法阻挡。1912年,辛亥革命的炮声炸响,宣告了帝制的终结,中华民国应运而生。北京,这座曾经的皇城,从此告别了数千年的帝王统治,成为共和国的首都。 这一转变,无疑给北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詹布鲁恩的影像中,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新生的共和国面貌的种种迹象:新式学堂的建立,青年学生们穿着西式服装,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军阀混战的阴影下,却也涌动着救亡图存的思潮,知识分子们在茶馆、书店中激辩,探讨国家的前途。街头巷尾,或许可以看到剪辫易服的景象,这是告别旧时代的象征,也是迎接新生活的开始。 城市肌理的变迁: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1910年至1929年,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古老的胡同、四合院依然是城市的主体,它们承载着北京数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同时,新的建筑和设施也开始涌现,预示着现代化的步伐。 在詹布鲁恩的镜头下,我们或许能看到: 传统的市井风情: 熙熙攘攘的街头,小商贩们叫卖着各色商品,人力车夫们穿梭于人群,挑夫们肩扛着沉重的货物。孩子们在胡同里嬉戏玩耍,妇女们在庭院中劳作。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北京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他们勤劳、朴实,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计。 新兴的城市景观: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开始在北京出现。例如,一些商号、银行可能采用了西式风格,一些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也开始模仿西方的样式。铁路的修建,电报的普及,汽车的出现,都为北京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气息。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会捕捉到这些新旧事物并存的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文化中心的转变: 北京作为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在这一时期,它也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式报刊的发行,新思想的传播,各种社团的组织,都让北京充满了思想的活力。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能捕捉到一些文化名人的身影,或者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展现了北京作为思想碰撞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 社会生活的剪影:时代洪流中的个体 约翰·詹布鲁恩的镜头,不仅仅是对宏大历史叙事的记录,更是对时代洪流中普通个体生活状态的捕捉。在他的影像中,我们得以窥见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如何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中生存、挣扎、奋斗。 平民百姓的日常: 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会关注那些在街头谋生的小人物:卖艺的艺人、修补物件的手艺人、为生计奔波的妇女。他们的脸上,或许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但眼神中也透露出坚韧和希望。这些影像,是北京最真实的底色。 知识分子的身影: 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在北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或是投身教育,或是投身新闻事业,或是从事学术研究。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能捕捉到他们在学校、在报社、在图书馆的身影,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知识的追求。 社会新贵的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例如民族工商业者、新式买办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已经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在衣着、居住等方面展现出新的特点。 女性地位的变迁: 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投身革命。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能捕捉到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们的眼神中可能闪烁着独立和自主的光芒,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时代的烙印:动荡与希望并存 1910年至1929年的北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活力的时代。一方面,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外国势力的影响,也让这座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然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变革的时代。新思想的涌入,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救亡图存的呼声,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自信心的萌芽,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滋长。 约翰·詹布鲁恩的镜头,恰恰捕捉下了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时代烙印。他的影像,或许会展现出: 战争的阴影: 军阀混战时期,北京也未能幸免。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会记录下一些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场景,例如军队的驻扎、戒严的街头,这些画面将直观地展现战争对城市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社会运动的萌芽: 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学生、市民走上街头,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能定格下那些激昂的口号、振奋人心的游行场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力量。 文化的繁荣与交融: 尽管社会动荡,但北京在文化上的活力却并未减弱。新式电影院的出现,话剧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詹布鲁恩的镜头,或许能捕捉到一些剧场、影院的场景,或者是一些艺术活动,展现了文化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命力。 历史的见证者:一窥究竟 约翰·詹布鲁恩的镜头,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影像,以一种直观而深刻的方式,将1910年至1929年间北京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他的镜头,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品味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座伟大的城市,重新认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北京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更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共同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从帝制的黄昏到共和的黎明,从传统的束缚到现代的曙光,詹布鲁恩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京最珍贵的视觉财富,一窥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模样。

用户评价

评分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视觉的想象空间。我总是对那些旧时光中的北京充满了憧憬,那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变迁的城市,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都市。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面貌。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那个时期北京的街头巷尾?是熙熙攘攘的市集,还是宁静的胡同深处?那些老建筑,如故宫、天坛、颐和园,在那个时代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它们是否还保留着古老的庄严,还是已经开始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北京人。我想看到那个时代北京人的生活剪影,他们的衣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活动,都将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新旧思潮的碰撞,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面貌之中的。或许,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能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北京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溯,一次对北京城市灵魂的探寻。

评分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北京的社会图景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潮暗流涌动的时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详实的社会纪实片,为我展现那个时期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那些王公贵族的府邸,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奢华与隐秘?是否也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巷陌,那些普通家庭的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如何被记录下来?我尤其想看到,在那个快速变化的年代,北京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革。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否还在,新兴的西式建筑又是否已经开始点缀城市的 skyline?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现代文明的印记是如何逐渐显现的。而且,作为一名外国观察者,詹布鲁恩先生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他可能会以一种局外人的冷静与好奇,去记录那些我们身处其中却不易察觉的细节,从而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北京。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北京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老北京情有独钟,那些散落在故纸堆里的文字,虽然生动,却终究是隔着一层纱。想象着自己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漫步在古老而又新兴的京城街头,透过一位名叫约翰·詹布鲁恩的外国人的镜头,捕捉这座城市的脉搏,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鲜活的呈现。它会像一部无声电影,将那些曾经繁华的市井,那些宏伟的宫殿,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或许,我会看到穿着长袍马褂的绅士,也会看到初露端倪的西式风潮;或许,我会看到孩童们嬉笑打闹的场景,也会看到政局动荡带来的不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北京在那个特殊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那些隐藏在建筑、服饰、生活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时空旅行的邀请函,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最直观、最感性的方式,去触摸那段属于北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去。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也勾勒出了我脑海中对于那个时代北京的初步轮廓,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甚至是颠覆我原有的认知。

评分

当我翻开“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本书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而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一幅由一位观察者精心绘制的时代风情画卷。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那个时期北京独特的城市景观,比如古老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幽深的胡同,以及在那片古老土地上逐渐兴起的近代建筑。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天坛祈年殿在晨曦中的庄严,是否记录了故宫红墙金瓦在日落时分的辉煌,抑或是紫禁城内那些隐秘的角落,它们在那个年代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更吸引我的是,他镜头下的北京人。我好奇那些身着传统服饰的市民,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是安详,是辛劳,还是对未来的迷茫或憧憬?那些活跃在街头的商贩、挑夫、学童,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如何被定格下来的?我设想着,通过这些影像,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的呼吸,听到市井的喧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香料的气息。而且,作为一名外国观察者,詹布鲁恩先生的视角或许会更加客观,更能捕捉到那些我们身处其中却容易忽略的细节。他可能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熟悉的土地,从而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深入探访北京历史肌理的契机,一次与过去灵魂对话的可能。

评分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神秘的邀请,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空。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北京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动荡与新生的时代。我想象着,通过詹布鲁恩先生的眼睛,我能看到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北京。或许,书中有大量关于北京城貌的描绘,那些曾经雄伟的城楼、古朴的牌坊、蜿蜒的胡同,在那个年代又会是何种景象?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历史建筑在时光中的样子,它们是否还保留着昔日的风采,又是否已经开始显露出被岁月侵蚀的痕迹?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北京人。我渴望看到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劳作场景,他们的休闲娱乐。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会用镜头捕捉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比如在街头叫卖的小贩,在茶馆里闲谈的老者,在校门口等候的学童。这些鲜活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北京。而且,作为一名外国摄影师,他带来的视角或许会更加新颖,他可能会关注到我们自己容易忽略的细节,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讲述北京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一次对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深度回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