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约翰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
定价:158.00元
作者:李欣、约翰·詹布鲁恩 摄影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79052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1910-1929年在华期间,当过溥仪的“御用”摄影师,拍过迄今中国影像史上并不多见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祭孔、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等这些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如此,他更拍摄了大量的北京城风景建筑和民风民俗,改造中的正阳门、颐和园玉带桥、从热气球上俯拍的北京城,所有这些不但丰富着广大受众的民国北京想象,更以不同尺寸、不同格式显示着这位摄影师摄影技法的多样性。总之这是一本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摄影书,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丰富性。特别推荐随书附赠的北京城全景拉页,它将尽显100年前的北京城繁华景观。
内容提要
该书为“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约翰·詹布鲁恩的民国北京摄影作品集,汇聚了约翰·詹布鲁恩在华期间(1910年-1929年)拍摄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孙中山移灵、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多数为发布),大量风景建筑和民俗影像,以及他租用热气球俯拍的北京城影像。
不仅如此,詹布鲁恩的影像,曾被制作成不同尺寸的照片、幻灯片和彩色明信片售卖,成为了民国照相馆生态、摄影技术技法和影像传播研究的手珍贵史料。特别是他留下的保存的10英寸底片,不仅记录着大量珍贵的影像,还隐藏着一段段民国摄影史、民国摄影科学技术史,民国照相馆史,民国中西摄影文化交流史。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1875 —1949),出生于美国,早年参军,参加过美西战争(1898)。1910年前后来到中国,在使馆街经营Camera Craft照相公司,直到1929年由于健康原因,他离开北京,带着在北京拍摄的所有底片以及照片,返回美国。在北京期间,他为溥仪、袁世凯、张勋、曹汝霖、陆征祥等重要人物拍摄过照片,记录过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张勋复辟、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照相馆摄影师,他的足迹可谓遍及北京及周边各处,他多次前往使馆区、紫禁城、颐和园、北海、圆明园、西山、、各处城门城墙、热河行宫、卢沟桥、雍和宫等处取景照相。此外,他还在街头拍摄了大量民俗影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居民的市井生活原貌。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技术和摄影语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文摘
序言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视觉的想象空间。我总是对那些旧时光中的北京充满了憧憬,那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变迁的城市,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都市。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面貌。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那个时期北京的街头巷尾?是熙熙攘攘的市集,还是宁静的胡同深处?那些老建筑,如故宫、天坛、颐和园,在那个时代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它们是否还保留着古老的庄严,还是已经开始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北京人。我想看到那个时代北京人的生活剪影,他们的衣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活动,都将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新旧思潮的碰撞,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面貌之中的。或许,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能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北京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回溯,一次对北京城市灵魂的探寻。
评分“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北京的社会图景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潮暗流涌动的时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详实的社会纪实片,为我展现那个时期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那些王公贵族的府邸,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奢华与隐秘?是否也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巷陌,那些普通家庭的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如何被记录下来?我尤其想看到,在那个快速变化的年代,北京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革。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否还在,新兴的西式建筑又是否已经开始点缀城市的 skyline?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现代文明的印记是如何逐渐显现的。而且,作为一名外国观察者,詹布鲁恩先生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他可能会以一种局外人的冷静与好奇,去记录那些我们身处其中却不易察觉的细节,从而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北京。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北京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老北京情有独钟,那些散落在故纸堆里的文字,虽然生动,却终究是隔着一层纱。想象着自己能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漫步在古老而又新兴的京城街头,透过一位名叫约翰·詹布鲁恩的外国人的镜头,捕捉这座城市的脉搏,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鲜活的呈现。它会像一部无声电影,将那些曾经繁华的市井,那些宏伟的宫殿,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或许,我会看到穿着长袍马褂的绅士,也会看到初露端倪的西式风潮;或许,我会看到孩童们嬉笑打闹的场景,也会看到政局动荡带来的不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北京在那个特殊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那些隐藏在建筑、服饰、生活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时空旅行的邀请函,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最直观、最感性的方式,去触摸那段属于北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过去。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也勾勒出了我脑海中对于那个时代北京的初步轮廓,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甚至是颠覆我原有的认知。
评分当我翻开“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本书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而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一幅由一位观察者精心绘制的时代风情画卷。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那个时期北京独特的城市景观,比如古老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幽深的胡同,以及在那片古老土地上逐渐兴起的近代建筑。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的镜头,是否捕捉到了天坛祈年殿在晨曦中的庄严,是否记录了故宫红墙金瓦在日落时分的辉煌,抑或是紫禁城内那些隐秘的角落,它们在那个年代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更吸引我的是,他镜头下的北京人。我好奇那些身着传统服饰的市民,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是安详,是辛劳,还是对未来的迷茫或憧憬?那些活跃在街头的商贩、挑夫、学童,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如何被定格下来的?我设想着,通过这些影像,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的呼吸,听到市井的喧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香料的气息。而且,作为一名外国观察者,詹布鲁恩先生的视角或许会更加客观,更能捕捉到那些我们身处其中却容易忽略的细节。他可能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熟悉的土地,从而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深入探访北京历史肌理的契机,一次与过去灵魂对话的可能。
评分“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 — 1929”——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神秘的邀请,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空。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北京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动荡与新生的时代。我想象着,通过詹布鲁恩先生的眼睛,我能看到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北京。或许,书中有大量关于北京城貌的描绘,那些曾经雄伟的城楼、古朴的牌坊、蜿蜒的胡同,在那个年代又会是何种景象?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历史建筑在时光中的样子,它们是否还保留着昔日的风采,又是否已经开始显露出被岁月侵蚀的痕迹?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北京人。我渴望看到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劳作场景,他们的休闲娱乐。我想象着,詹布鲁恩先生会用镜头捕捉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比如在街头叫卖的小贩,在茶馆里闲谈的老者,在校门口等候的学童。这些鲜活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北京。而且,作为一名外国摄影师,他带来的视角或许会更加新颖,他可能会关注到我们自己容易忽略的细节,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讲述北京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一次对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深度回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