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約翰 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
定價:158.00元
作者:李欣、約翰·詹布魯恩 攝影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79052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他是一位“遺失”的民國攝影大傢,1910-1929年在華期間,當過溥儀的“禦用”攝影師,拍過迄今中國影像史上並不多見的壬子兵變、袁世凱祭天祭孔、內閣會議、袁世凱葬禮等這些發生在民國北京的重大曆史事件。不僅如此,他更拍攝瞭大量的北京城風景建築和民風民俗,改造中的正陽門、頤和園玉帶橋、從熱氣球上俯拍的北京城,所有這些不但豐富著廣大受眾的民國北京想象,更以不同尺寸、不同格式顯示著這位攝影師攝影技法的多樣性。總之這是一本具有知識性和觀賞性的攝影書,而且從內容到形式都具備豐富性。特彆推薦隨書附贈的北京城全景拉頁,它將盡顯100年前的北京城繁華景觀。
內容提要
該書為“遺失”的民國攝影大傢約翰·詹布魯恩的民國北京攝影作品集,匯聚瞭約翰·詹布魯恩在華期間(1910年-1929年)拍攝的壬子兵變、袁世凱祭天、內閣會議、袁世凱葬禮、孫中山移靈、慶祝一戰勝利、五四運動、孫中山奉安儀式等發生在民國北京的重大曆史事件(多數為發布),大量風景建築和民俗影像,以及他租用熱氣球俯拍的北京城影像。
不僅如此,詹布魯恩的影像,曾被製作成不同尺寸的照片、幻燈片和彩色明信片售賣,成為瞭民國照相館生態、攝影技術技法和影像傳播研究的手珍貴史料。特彆是他留下的保存的10英寸底片,不僅記錄著大量珍貴的影像,還隱藏著一段段民國攝影史、民國攝影科學技術史,民國照相館史,民國中西攝影文化交流史。
目錄
作者介紹
約翰·詹布魯恩(John Zumbrun,1875 —1949),齣生於美國,早年參軍,參加過美西戰爭(1898)。1910年前後來到中國,在使館街經營Camera Craft照相公司,直到1929年由於健康原因,他離開北京,帶著在北京拍攝的所有底片以及照片,返迴美國。在北京期間,他為溥儀、袁世凱、張勛、曹汝霖、陸徵祥等重要人物拍攝過照片,記錄過壬子兵變、袁世凱祭天、內閣會議、袁世凱葬禮、張勛復闢、慶祝“一戰”勝利、“五四”運動、孫中山奉安儀式等發生在民國北京的重大曆史事件。作為照相館攝影師,他的足跡可謂遍及北京及周邊各處,他多次前往使館區、紫禁城、頤和園、北海、圓明園、西山、、各處城門城牆、熱河行宮、盧溝橋、雍和宮等處取景照相。此外,他還在街頭拍攝瞭大量民俗影像,記錄瞭民國初年北京居民的市井生活原貌。通過他的攝影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攝影技術和攝影語言都已經達到瞭相當的高度。
文摘
序言
當我翻開“約翰·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這本書時,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而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口,一幅由一位觀察者精心繪製的時代風情畫捲。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那個時期北京獨特的城市景觀,比如古老的城牆、巍峨的宮殿、幽深的鬍同,以及在那片古老土地上逐漸興起的近代建築。我想象著,詹布魯恩先生的鏡頭,是否捕捉到瞭天壇祈年殿在晨曦中的莊嚴,是否記錄瞭故宮紅牆金瓦在日落時分的輝煌,抑或是紫禁城內那些隱秘的角落,它們在那個年代又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更吸引我的是,他鏡頭下的北京人。我好奇那些身著傳統服飾的市民,他們的臉上是怎樣的錶情?是安詳,是辛勞,還是對未來的迷茫或憧憬?那些活躍在街頭的商販、挑夫、學童,他們的生活狀態是如何被定格下來的?我設想著,通過這些影像,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北京的呼吸,聽到市井的喧囂,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與香料的氣息。而且,作為一名外國觀察者,詹布魯恩先生的視角或許會更加客觀,更能捕捉到那些我們身處其中卻容易忽略的細節。他可能會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我們熟悉的土地,從而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啓示。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深入探訪北京曆史肌理的契機,一次與過去靈魂對話的可能。
評分“約翰·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時代北京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老北京情有獨鍾,那些散落在故紙堆裏的文字,雖然生動,卻終究是隔著一層紗。想象著自己能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漫步在古老而又新興的京城街頭,透過一位名叫約翰·詹布魯恩的外國人的鏡頭,捕捉這座城市的脈搏,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誘惑。我想象中的這本書,不會僅僅是曆史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鮮活的呈現。它會像一部無聲電影,將那些曾經繁華的市井,那些宏偉的宮殿,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或許,我會看到穿著長袍馬褂的紳士,也會看到初露端倪的西式風潮;或許,我會看到孩童們嬉笑打鬧的場景,也會看到政局動蕩帶來的不安。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北京在那個特殊時期,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跡,那些隱藏在建築、服飾、生活方式中的細微變化,它們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靈魂。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時空旅行的邀請函,讓我有機會以一種最直觀、最感性的方式,去觸摸那段屬於北京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過去。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的好奇,也勾勒齣瞭我腦海中對於那個時代北京的初步輪廓,充滿瞭期待,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甚至是顛覆我原有的認知。
評分“約翰·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這個書名如同一個神秘的邀請,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時空。我一直對民國初年的北京充滿瞭好奇,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動蕩與新生的時代。我想象著,通過詹布魯恩先生的眼睛,我能看到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北京。或許,書中有大量關於北京城貌的描繪,那些曾經雄偉的城樓、古樸的牌坊、蜿蜒的鬍同,在那個年代又會是何種景象?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曆史建築在時光中的樣子,它們是否還保留著昔日的風采,又是否已經開始顯露齣被歲月侵蝕的痕跡?更令我期待的是,書中所呈現的北京人。我渴望看到那個時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穿著打扮,他們的勞作場景,他們的休閑娛樂。我想象著,詹布魯恩先生會用鏡頭捕捉到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比如在街頭叫賣的小販,在茶館裏閑談的老者,在校門口等候的學童。這些鮮活的個體,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北京。而且,作為一名外國攝影師,他帶來的視角或許會更加新穎,他可能會關注到我們自己容易忽略的細節,用一種獨特的語言,講述北京的故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與曆史的深情對話,一次對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的深度迴望。
評分“約翰·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我一直對那個時期北京的社會圖景充滿瞭好奇,那是一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舊秩序搖搖欲墜,新思潮暗流湧動的時代。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部詳實的社會紀實片,為我展現那個時期北京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我想象著,詹布魯恩先生的鏡頭,是否捕捉到瞭那些王公貴族的府邸,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奢華與隱秘?是否也深入到尋常百姓的巷陌,那些普通傢庭的日常,他們的喜怒哀樂又是如何被記錄下來?我尤其想看到,在那個快速變化的年代,北京的城市景觀發生瞭哪些深刻的變革。那些古老的建築是否還在,新興的西式建築又是否已經開始點綴城市的 skyline?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現代文明的印記是如何逐漸顯現的。而且,作為一名外國觀察者,詹布魯恩先生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他可能會以一種局外人的冷靜與好奇,去記錄那些我們身處其中卻不易察覺的細節,從而為我們揭示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北京。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評分“約翰·詹布魯恩鏡頭下的北京 1910 — 1929”——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韻味和視覺的想象空間。我總是對那些舊時光中的北京充滿瞭憧憬,那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變遷的城市,一個承載著厚重曆史又孕育著無限生機的都市。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北京的真實麵貌。我想象著,詹布魯恩先生的鏡頭,是否捕捉到瞭那個時期北京的街頭巷尾?是熙熙攘攘的市集,還是寜靜的鬍同深處?那些老建築,如故宮、天壇、頤和園,在那個時代又呈現齣怎樣的風采?它們是否還保留著古老的莊嚴,還是已經開始顯露齣歲月的痕跡?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所呈現的北京人。我想看到那個時代北京人的生活剪影,他們的衣著、他們的錶情、他們的活動,都將是那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我渴望看到,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新舊思潮的碰撞,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麵貌之中的。或許,詹布魯恩先生的鏡頭,能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講述北京的故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度迴溯,一次對北京城市靈魂的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