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 周云逸

《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 周云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云逸 著
图书标签:
  • 本草学
  • 宋代学术
  • 宋代文化
  • 医药史
  • 文献学
  • 历史学
  • 周云逸
  • 古籍整理
  • 中医药学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864
商品编码:2977667535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

定价:89.00元

作者:周云逸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20109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利用文献学的方法,在全面把握宋代本草学巨著《证类本草》之前的本草学史的基础上,深入考察《证类本草》成书的历史背景、主要体例和重要传本,系统梳理《证类本草》征引的宋代文献,多角度、多层次地将其与宋代方剂学、训诂学、道教、史学、文学相关著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证类本草》的本草学价值、文献辑佚价值及其体现的宋代本草学的特征及隐患,有助于深化宋代医药史、文化史的研究。

目录


绪 论/1
章 《证类本草》之前的本草学史概述/15
节 唐代之前本草学史概述/15
第二节 唐及五代本草学史概述/21
第三节 唐慎微之前宋代本草学史概述/27
第二章 《证类本草》的编撰/33
节 《证类本草》的编撰者唐慎微/33
第二节 《证类本草》编撰的历史背景/36
第三节 《证类本草》的版本/38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体例/55
第三章 《证类本草》内容概述/64
节 《证类本草》收录的药物/64
第二节 《证类本草》征引的四部文献/76
第三节 《证类本草》征引的宋代文献/82
第四章 《证类本草》与北宋方剂学专著《太平圣惠方》/91
节 《证类本草》征引《太平圣惠方》的文献价值/91
第二节 《证类本草》征引《太平圣惠方》的谬误之处/102
第三节 《证类本草》征引《太平圣惠方》与今传本《圣惠方》互参/108
第五章 《证类本草》与北宋训诂学专著《尔雅疏》/120
节 《证类本草》征引北宋邢昺《尔雅疏》考/120
第二节 邢昺《尔雅疏》征引本草文献考/127
第三节 北宋本草学与训诂学互动的意义/140
第六章 《证类本草》与南宋道教本草《丹房镜源》/143
节 集成本《镜源》征引《证类本草》条辨/144
第二节 集成本《镜源》抄录《证类本草》的证据及版本/158
第三节 据《证类本草》校正集成本《镜源》的谬误/160
第七章 《证类本草》与南宋史学家本草《通志·昆虫草木略》/162
节 《通志·昆虫草木略》的撰写旨趣/162
第二节 《通志·昆虫草木略》与《证类本草》的渊源关系/165
第三节 从《证类本草》看《通志·昆虫草木略》的价值与谬误/173
第八章 《证类本草》引小说考/180
节 《证类本草》征引小说的数量及特点/180
第二节 《证类本草》征引小说的文献价值/184
第三节 《证类本草》征引小说的失考之处/187
第四节 《证类本草》“以小说证药”与宋代医药学的内在隐患/192
第九章 《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194
节 《本草纲目》对《证类本草》的借鉴/194
第二节 据《证类本草》校正《本草纲目》举隅/196
第三节 从《本草纲目》看《证类本草》在本草学史上的价值/202
余 论 从《证类本草》看宋代学术的特点/205
附录一 《证类本草》墨盖子后唐慎微引书(篇)目录/208
附录二 《证类本草》药图中所见宋代道地药材目录/224
主要参考文献/231
后 记/245

作者介绍


周云逸,女,1975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获省级、厅级科研奖三次。

文摘


序言



《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 引言 在中国古代医学浩瀚的星河中,《证类本草》无疑是一颗璀璨的巨星。这部由北宋名医、科学家沈括(一说由唐慎微整理,沈括编撰)所著的医学巨著,不仅是中医药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宋代学术文化繁荣的生动缩影。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文献考证、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体例,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医药学发展,并从中折射出宋代社会的思想风貌、科学精神、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证类本草》这部不朽著作,从其编撰背景、学术价值、医学贡献、以及其所承载的宋代学术文化意蕴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通过对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证类本草》本身的重要性,更能借此契机,揭示宋代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的深层原因,以及《证类本草》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证类本草》的时代背景与编撰历程 理解《证类本草》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时代。在医学领域,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辉煌,并在此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国家对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著作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证类本草》的编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多位医学家的努力,最终集大成者。关于其具体的编撰者和成书年代,学界存在一些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唐慎微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所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在前人基础上整理而成,其中凝聚了历代本草学家的智慧。沈括虽然以其《梦溪笔谈》闻名,但他在医学领域也有诸多贡献,其对本草学和医药学的精深研究,为后来的本草编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证类本草》的问世,是对中国传统本草学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发展。它在继承《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本草著作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发现。其编撰的严谨性体现在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附方等内容的详细考证和分类,以及对药物产地、形态、采集、炮制等方面的细致描述。这种系统性的整理和创新,使其成为当时医学界最为权威和实用的参考书之一。 第二章:《证类本草》的医学价值与科学贡献 《证类本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离不开其卓越的医学价值和科学贡献。 首先,在药物分类与辨识方面,《证类本草》在体例上有着重要的创新。它不仅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如草木、兽禽、果实、菜谷、米麦、药石等,还将药物的临床功效作为重要的区分标准。这种“兼类”的编排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药物的用途,便于临床医生和药师的实际应用。书中的药物条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别名、产地、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制方法以及附方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些描述往往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药理学与临床应用方面,《证类本草》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书中不仅记录了药物的治疗范围,还对某些药物的药性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例如其如何作用于人体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临床验方和偏方,这些方剂大多经过实践检验,疗效显著,为当时的医疗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或成为现代方剂学的研究基础。 第三,在科学方法与求实精神方面,《证类本草》体现了宋代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编撰者在收集和整理药物资料时,注重实地考察、文献考证和临床验证。书中对一些不确定或存疑的说法,会进行辨析和评论,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批判精神。例如,对于一些民间流传的药物功效,编撰者会审慎地考察其真实性,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纠正。这种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宋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证类本草》正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 第四,在药物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方面,《证类本草》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药物的炮制是中药发挥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关键环节。《证类本草》对各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包括切制、炮炙(如炒、炙、蒸、煮、煅等)以及其目的,这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证类本草》中的宋代学术文化印记 《证类本草》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本身。它更是宋代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精神、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生活。 1. 儒学复兴与格物致知精神 宋代是儒学复兴的时代,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深入的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求知的精神渗透到了各个学术领域,包括医学。《证类本草》的编撰,正是这种“格物致知”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编撰者深入研究前人的医学典籍,实地考察药物的形态和产地,并结合临床实践,力图对药物的本质及其功效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考证,就是对“物”的深入探究。 2.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实践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证类本草》的编撰,也得益于当时在印刷技术、地理学、博物学等方面的进步。 印刷技术的成熟使得医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为便捷。《证类本草》得以被大量印刷和流传,离不开当时先进的雕版印刷术。这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地理学的发展使得对药物产地的辨识更为准确。宋代地理学家的研究,为《证类本草》中关于药物产地的记录提供了科学的支撑。书中对不同地区所产药物的特点进行区分,有助于药师和医生辨别药物的真伪和质量。 博物学的兴起则为《证类本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宋代学者对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物的兴趣日益浓厚,出现了许多博物学的著作。《证类本草》对药物形态、习性等方面的细致描述,正是受到这种博物学研究风气的影响。 3. 医药结合的社会实践 《证类本草》的问世,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医药结合的实践。宋朝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设立了太医局、和剂局等机构,负责培养医官、制造药物、救济病患。医官制度的完善,使得专业医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证类本草》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素材。同时,药物的生产、管理和流通也日益规范化,这为《证类本草》中关于药物炮制、剂型等内容的阐述提供了保障。 4. 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 《证类本草》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宋代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的典范。其清晰的体例、详实的资料、易于理解的语言,使得它成为广大医学从业者乃至普通民众了解药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书中的大量附方,更是直接服务于民间医疗,体现了宋代文化面向大众、服务民生的特点。 5. 官方与民间学术的互动 《证类本草》的编撰,也体现了宋代官方与民间学术的良性互动。虽然官方机构在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民间医生和学者也在医学发展中贡献着重要的力量。编撰者广泛吸纳民间验方和经验,并加以整理和验证,这种融合使得《证类本草》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实用。 第四章:《证类本草》对后世的影响 《证类本草》的出现,对后世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本草学领域,《证类本草》以其严谨的体例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后世本草著作的重要蓝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然在内容上更为宏大和创新,但其在体例和部分内容的构建上,依然可见《证类本草》的影子。 在临床医学领域,《证类本草》提供的丰富药物知识和临床方剂,直接指导了后世医生的临床实践,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许多经典的方剂,都源于或经过《证类本草》的整理和传播。 在科学研究领域,《证类本草》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树立了榜样。它证明了通过严谨的观察、系统的整理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够取得重要的科学成果。 《证类本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医学本身的贡献,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宋代学术文化的精髓。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蓬勃发展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结论 《证类本草》,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不仅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宋代学术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通过对其编撰背景、医学价值、科学贡献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宋代学术文化印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证类本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所体现的“格物致知”的儒学精神,印刷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与博物学的兴起,以及医药结合的社会实践,共同促成了这部医学经典的光辉。时至今日,《证类本草》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科学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更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伟大的时代,感受宋代学术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理解《证类本草》,就是在理解一部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在灯火阑珊的夜晚,手捧着这部巨著,眉头紧锁,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这部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材的百科全书,它更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记录着宋代人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探索自然,如何治愈疾病。我想象作者会如何解读《证类本草》的编纂体例,分析其分类方法的独到之处,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例如,书中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的描述,是否反映了当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又融入了哪些宋代学者独特的观察与实验?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部医学著作是如何与当时其他领域的学术思想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宋代哲学对医学理论的影响,或者医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如何反哺当时的科学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身感受那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宋代学术世界,去体会《证类本草》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本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探索的冲动。在我看来,《证类本草》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医学著作,其价值远不止于医学本身。它更是宋代学术文化的一个缩影,凝聚了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证类本草》的编纂过程,不仅仅是列举其条目和功效,而是去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宋代学者的治学理念。例如,宋代学者在对待前人经验时,是如何进行筛选、辨析和发展的?书中对药物的描述,是否体现了当时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化认知?我尤其想了解,《证类本草》的出现,是如何影响了宋代整体的学术风气,以及它与当时的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怎样的互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部医学典籍,更是借此机会,深入体察宋代那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学术文化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医学史和宋代文化抱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承载着前人智慧与探索的古籍充满敬意。而《证类本草》,这部医学巨著,本身就足以引发无数的探讨。它不仅是医学知识的集大成者,更是当时科技、哲学、社会观念的一面镜子。宋代,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学术思想的活跃度也令人惊叹。《证类本草》的诞生,无疑是宋代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注脚。它如何吸收前人的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又体现了哪些宋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书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是否与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如理学,产生了互动?这些都是我期待从书中寻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设想,作者会深入剖析《证类本草》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医学层面,更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宋代学术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医学理论的演进,到药物知识的系统化,再到其对后世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窗户,让我更立体地理解宋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知识体系。

评分

《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一种求知若渴的渴望。在我看来,《证类本草》不仅仅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宋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证类本草》的成书背景,例如当时朝廷对医学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这部著作的需求,那将极具意义。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于药物的描述,是如何与当时的博物学、地理学,甚至天文学知识相互印证的?宋代学者在编纂过程中,是否引入了新的科学方法,比如更为精细的观察和记录?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分析《证类本草》所体现的宋代学术思想的特点,例如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体现,以及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窥见宋代医学知识体系的完整面貌,理解它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健康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更是关于一个时代整体的智识风貌。

评分

《证类本草》与宋代学术文化研究,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扇神秘的门,邀请我走进宋代那个璀璨的学术殿堂。我对《证类本草》这部医学巨著一直心存敬意,而将其与宋代学术文化相结合来研究,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证类本草》的价值。它是否能够揭示出,在编纂这部医学典籍的过程中,宋代学者是如何融合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又是如何在药物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书中体现的宋代学术的精髓,比如其严谨的考据精神,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在知识传播上的努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证类本草》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病的书,它更是关于当时人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宋代社会整体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它仿佛是我进入宋代思想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独特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