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书系列 产业安全蓝皮书: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
定价:79.00元
作者:肖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1040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总报告围绕2015-2016年度新媒体产业内部“互联网 ”和生态产业链成为产业安全的新保障,展开新媒体产业安全态势的总体考察,报告展示2015-2016年度新媒体产业安全呈现出新媒体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民众认知程度提升影响力增强、新媒体产业领域扩展,规模扩大,新媒体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等态势。分报告主要围绕新媒体产业内容安全、新媒体产业信息安全和新媒体产业安全的国际借鉴三方面展开阐述。专题报告主要围绕网络新媒体产业安全、网络视频媒体产业安全和移动社交媒体产业安全三方面展开阐述。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注重评估形势、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总报告”重点围绕2015~2016年新媒体产业内部“互联网 ”和生态产业链成为产业安全的新保障展开考察;“分报告”分别就新媒体产业内容安全、信息安全和国际经验借鉴展开研究;“专题报告”侧重对网络新媒体产业安全、网络视频产业安全和移动社交媒体产业安全展开分析。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互联网 ”和生态产业链: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新保障【韩丽雯】/001
一 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003
二 2015~201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的态势分析/008
三 新媒体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028
四 提升新媒体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032
Ⅱ 分报告
2 新媒体产业内容安全【肖 丽】/035
3 新媒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陈学民】/060
4 新媒体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冯广林】/085
Ⅲ 专题报告
5 网络新媒体产业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佟 东】/111
6 网络视频产业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田志虹】/130
7 大数据时代我国移动社交媒体产业安全问题探析【孙 宇】/147
作者介绍
肖丽,女,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韩丽雯,山东莱阳人,汉族,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讲师。
文摘
序言
《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产业安全。在2015-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的新媒体产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各种社交平台、内容聚合应用、短视频应用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互动的方式。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下,也暗流涌动。报告非常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关键时期,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想知道,报告是如何定义“安全”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技术层面的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也涵盖了内容层面的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甚至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和网络主权的层面?报告中提到“肖丽 97”,我猜测这代表了该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是报告的核心价值所在。我期待报告能够具体分析当时新媒体产业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例如,平台在用户生成内容(UGC)管理上的不足,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以及跨境信息传播带来的挑战等等。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能为当前和未来的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和指导。对于我们这些关心中国互联网生态健康发展的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潜在的风险,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负责任的新媒体环境,至关重要。
评分这份《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的阅读体验,如同穿越回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崛起之路。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而新媒体产业,由于其信息传播的特性,其安全问题更是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报告的视角非常独到,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新媒体平台的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到产业的内部肌理,探讨了在2015-2016年这段关键时期,产业在技术、管理、政策、伦理等多个维度上所面临的“安全考题”。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内容审核的边界”、“用户隐私的边界”以及“平台责任的边界”的探讨感到着迷。在那个信息碎片化、意见领袖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平衡内容自由与信息安全,如何界定平台与用户的责任,无疑是困扰所有从业者和监管者的难题。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这些边界的模糊性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书中对“流量至上”现象下的内容生产乱象,以及由此滋生的网络谣言、低俗信息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对当年新媒体行业的“野蛮生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都体现了研究团队(尤其是署名肖丽 97)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理解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产业发展和信息安全领域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在互联网浪潮汹涌前进的今天,尤其是在2015-2016年这个新媒体野蛮生长、格局变动剧烈的时期,对“产业安全”这一概念进行深度剖析和系统梳理,是具有极其重要和迫切的意义的。皮书系列本身就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研究见长,而这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新媒体产业,更是触及了一个既新兴又敏感的领域。我特别好奇的是,报告如何界定“新媒体产业安全”的范畴,是仅仅涵盖技术层面的网络攻击、数据泄露,还是会深入到内容审查、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乃至国际竞争格局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更宏观的维度?2015-2016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爆炸性增长,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伴随着信息爆炸、谣言传播、平台责任等一系列新挑战的年份。我很期待报告能梳理出这一时期新媒体产业在安全方面面临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此外,作为一份“产业安全报告”,它能否跳出纯粹的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生动的产业安全图景?书中提及的“肖丽 97”,我猜测可能是作者或研究团队的重要贡献者,其研究视角和成果无疑将是报告的亮点。我非常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捕捉到产业安全的关键节点,并进行深入解读的。
评分我之所以对《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如此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个人长期以来深感困惑且极其重要的话题——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安全到底意味着什么?2015-2016年,是中国新媒体产业经历飞速变革的时期,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这份报告,如同一面镜子,试图照亮这些隐藏在繁荣表象之下的潜在风险。我特别希望了解报告是如何界定“产业安全”的边界的。它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网络攻击、数据隐私等问题,还是会深入到内容生态的健康、信息传播的伦理,乃至平台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承担?署名“肖丽 97”的研究团队,无疑在这份报告中注入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我非常期待他们能够呈现出如何在新媒体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识别、评估和应对那些复杂而多变的产业安全挑战。例如,报告是否会分析当时的网络谣言如何形成和传播,新媒体平台在信息审核方面遇到的困境,以及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其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这份报告,在我看来,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期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未来产业安全发展方向的探索,其深度和前瞻性,将是其价值所在,也是我渴望从中汲取知识的关键。
评分读完《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我脑海中充斥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震撼。报告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数据堆砌,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图景,以及潜藏在这繁荣之下的严峻挑战。2015-2016年,正值中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一次深刻的洗牌和转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媒体平台如日中天,它们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文化、经济乃至社会思潮的重要塑造者。然而,伴随这种快速发展而来的是一系列棘手的安全问题。报告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新媒体产业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平台治理、用户隐私保护等多个层面的困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的讨论印象深刻,这在当年或许还是一个相对前沿的概念,但报告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它对社会公平和信息多元化的潜在威胁。同时,报告对恶意谣言的传播机制、网络黑灰产的活动轨迹,以及境外势力利用新媒体干预中国内政的案例分析,都极其扎实,发人深省。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产业的安全,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防火墙,更关乎信息内容的健康生态、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乃至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的安全。作者肖丽(或许是领衔研究者)的真知灼见,在报告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他们对于产业发展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安全风险的预判能力,都令人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